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交流材料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交流材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的过程。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大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下,构建“三实三动”教学模式有利于打造优质的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理论与现实、理想与实践、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宏观与微观、政治与生活相结合,让师生互动起来,激发大学生的探究兴趣,启迪大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大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用,积极地追寻更加有意义的终身学习。一、于实处用力,拓展学悟用教学实效“三实”三维度主要是从内容、叙事和运用三个维度论述思政课要“实”起来,在内容层面上注重深度与广度,让大学生学有所得;在叙事层面上注重个体和生活,让大学生学有所悟;在运用层面上注重拓展和实践,让大学生学有所用,最终实现“由形式认同向实质认同、理论认同向心理认同、评价认同向实践认同的转化。”1.内容要“实”:注重深度与广度,让大学生学有所得。一方面,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在理论层面上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深度和知识广度,使思政课教学更有理论深度,更具逻辑魅力。政治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属性,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是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基。但是,只讲政治和立场,只讲道理和定论,显然不能深入透彻地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已具有一定思辨能力的大学生还渴望接受理性和逻辑性强的知识。思政课教师要坚持理论为本,学术为重。脱离了理论和学术,任何形式的教学改革都是舍本逐末。思政课应该用理论的魅力征服大学生,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政课的课程性质要求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师生,引导大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此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政治自觉,提升大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帮助他们更加科学地认识和评价客观世界,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学要坚持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相统一,思政课教师要在深耕教材、吃透教学重点的前提下,将理论、学术和教材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三者之间的有效对话。思政课教师要精准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对教材内容了然于心,并通过高度整合,认真提炼出一系列关键概念,精心设计一连串核心问题,避免面面俱到和铺陈罗列式的教学。思政课教师还要仔细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刻关注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对教材的重点内容做学术综述和分析,用学术讲好政治,杜绝“照搬照抄”“一份教案用多年”等现象的发生。另外,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借鉴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用辩证的学理思维讲清思想政治问题,让教学内容充满历史的张力、哲学的思辨、政治学的格局、心理学的细腻、教育学的深思、社会学的洞察,从而引发大学生更深入和更广泛的思考和互动。当然,对相关学科理论的借鉴,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创新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体系,引领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导向。总之,只有将教材、理论、学术有效对接,不拘泥于教材,但又不偏离教材,才能真正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才能避免口号化、标签化和简单化的问题,进而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2.叙事要“实”:注重个体和生活,让大学生学有所悟。思政课教学注重理论性和学术性,与之对应的叙事方式是抽象叙事和宏大叙事,这些叙事方式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难以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政课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微观叙事和个体叙事的教学方式、注重具体和个体,用丰富的事例讲明道理,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活化、大众化,实现“开小口挖深井”的效果。一方面,思政课要采用微观叙事的教学方式,关注真实鲜活的个体,讲述具体生动的故事,运用现实中人的生活和经验,引导大学生思考具体的个人在复杂的环境中如何行动。这种叙事方式更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大学生的深度思考,培养大学生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做到从个体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从故事到理论的自如切换,才能把理论讲得更透彻,把现实看得更清楚,把未来照得更明亮。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联系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现教学内容的理论价值和生活价值相统一。思政课教师如果不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即使教学内容再“实”,也会让大学生产生距离感与抗拒感,课堂便成为老师“自说自话”的“一言堂”。思政课教师要让大学生意识到思政课与自己生活的关联性,一是要提高教学内容的生活价值,尽量增强教学内容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相关性;二是要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若干个与他们专业休戚相关的专题,将思政课上的重要问题与大学生的专业对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进行跨学科深度思考的能力,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3.运用要“实”:注重拓展和实践,让大学生学有所用。思想道德的养成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戴维·珀金斯所指出的那样,“对学习者的生活有意义的知识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思政课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大学课堂上,更要关注社会,培养大学生在走出校园后,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现实、立足社会的能力。思政课教学并非封闭式教育,而是延展式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所学的知识与更广阔的世界之间建立有效联系,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为了达到学有所用的教学目标,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思维工具和分析工具,教会大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释和分析客观世界。这个过程是一个学习转化、知识迁移的过程,例如,大学生学习了“民主”的知识,并不意味着其理解足以能够分析国际政治;大学生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用唯物史观分析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是概念和知识的堆砌,而是要让大学生掌握分析现实世界的方法和工具,以此来解读发生在世界上的各种政治事件和社会现象,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理性分析国情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习的转化和知识的迁移,需要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要将普及性知识升级为内涵性知识,透彻地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以此为基点进行发散式思考,实现在不同的场合都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和理解复杂的现实问题。这个过程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从了解性知识到内涵性知识的转变,也是从一般性理解到全局性理解的升华。全局性理解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主性。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不仅会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还会对历史事件、政治现象、经济行为、人际交往和生态环境等充满浓厚的兴趣,能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理性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对他们而言至关重要。因此,思政课不能只是停留在课堂上的封闭式教育,而要成为延伸到大学生未来生活中的延展式教育,要让大学生明白立身处世做人的基本道理,并给他们足够的理论底气去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二、从动处着手,提升师生互动教学实效思政课不仅要强调从教学内容、叙事方式和实践运用三个维度“实”起来,也要强调从教师、大学生和师生之间三个角度“动”起来。1.教师要主动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大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并不意味着降低教师的作用,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目前,部分教师仍然存在理论功底不扎实、创新思维不强、视野不够开阔、学情分析不深入等问题。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质、水平和能力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环节。首先,为了使教学内容“实”起来,教师要“动手查资料”,最大限度地掌握丰富的教学资料,广泛查阅档案文献、重要讲话、经典理论、学术成果等文献,并搜集大量的影视、图片和实物资料,还要特别注重实地调研、网络舆情、官媒与自媒体报道,留意观察现实生活,尽可能地掌握丰富鲜活的资料,使教学素材真正充实起来。其次,思政课教师之间要互动起来,通过集体备课、实践活动等形式,搞清楚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在确保思政课教学整体性的前提下,注重“课程之间的联动融合”,加强课程之间“各教学要素间的互相联动沟通”,从整体上把握每门课程的特点和侧重点。再次,为了开阔视野和丰富认知体系,思政课教师既要能“跨出去”,也要能“走回来”,还要能“走得远”。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开拓视野和跨学科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广泛借鉴相关学科的方法和视角,例如,借鉴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社会实践教学。当然,思政课教师“跨出去”也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不仅要能“走回来”,还要能“走得远”。最后,教师要积极走出学校,接触不同学校的老师,了解不同学校的大学生,加强与其他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业务交流。例如,通过共同创办微信公众号、组织校际备课、展示公开课、教学比赛和教学改革经验交流等活动,帮助思政课教师开阔视野,加强融通,激发思想碰撞,提升教学能力。2.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政课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平台和载体,更是价值引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科学的价值理念只有融入生活,让大学生去参与、体验和感悟,才能走进大学生的心里,触及大学生的灵魂。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思政课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探究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其一,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大学生研读各类经典著作,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毛泽东选集》等,用深刻的理论来引导大学生,让大学生在经典论述中寻找理论自信。其二,引导大学生确立研究课题的探究意识,通过查找资料、甄别资料、分析问题、论证发现、撰写研究报告等,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廓清思想的迷雾。其三,采用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法,充分调动大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思政课教师要尽量避免直接告诉大学生问题与答案,而是要在不断追问的过程中激发他们思考的原动力,通过逐步深入的思维引导,让大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学会解决问题。此外,思政课教师还需要给大学生呈现自己、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课堂实践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可以将大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大学生成为主体,通过采用微演讲、微讨论、微访谈等多种形式,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感与体验感。这种“参与式学习”可以引导大学生在“做”中“学”,有助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强大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情感上加强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触动。3.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注重课堂互动,课堂互动主要是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或辩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可以快速接受海量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特别重视大学生关切的社会热点和有争议的话题,敢于直面问题,善于破解问题,使思政课更有说服力。其次,思政课教师还要注重课下互动,课下互动是教师真正走进大学生的思想世界,实现师生之间实质性互动的重要途径。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担任班导师、社团指导教师,创办微沙龙、草坪会等形式,定期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地谈心交流,加强与大学生的日常联系,进行多向交互、直接即时的交流对话,这不仅有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还可以将大学生的关注点和社会热点以及教学重难点结合起来,提炼成“问题”,将“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将课题成果转化为教学“专题”,进而实现“教学相长”。再次,由于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与运用,思政课教师还需要将线上互动和线下互动相结合,通过微信、微博、电子邮件等多种网络平台答疑,回应大学生的关切,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线上思政与线下思政同向同行、无缝衔接。三、以内容为主,把握教学模式的理念与逻辑大学生本位视域下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始
本文标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交流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0248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