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LYT 3253-2021 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术语
书书书犐犆犛65.020.40犆犆犛犅60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犔犢/犜3253—2021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术语犜犲狉犿犻狀狅犾狅犵狔狅犳犪犮犮狅狌狀狋犻狀犵犪狀犱犿狅狀犻狋狅狉犻狀犵犳狅狉犳狅狉犲狊狋狉狔犮犪狉犫狅狀20210630发布20220101实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书书书目 次前言Ⅲ…………………………………………………………………………………………………………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 3.1 一般术语1…………………………………………………………………………………………… 3.2 林业碳汇4…………………………………………………………………………………………… 3.3 碳汇交易7…………………………………………………………………………………………… 3.4 林业温室气体清单12………………………………………………………………………………… 3.5 林业碳汇统计分析16…………………………………………………………………………………4 缩略语23……………………………………………………………………………………………………参考文献24……………………………………………………………………………………………………索引25…………………………………………………………………………………………………………Ⅰ犔犢/犜3253—2021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修复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祝雄、刘国强、吴秀丽、刘树人、马国青、张国斌、雷渊才、夏朝宗、陈健、侯瑞萍、安天宇、郝月兰、呼海涛、张蓉、王栋、王福祥。Ⅲ犔犢/犜3253—2021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术语1 范围本文件界定了有关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和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方面的术语和定义。本文件适用于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和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方面的相关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3.1 一般术语3.1.1气溶胶 犲狉狅狊狅犾空气中悬浮的固态或液态颗粒物,其大小一般在几纳米至10μm之间,可在大气中驻留至少几个小时。气溶胶既包括颗粒物也包括悬浮的气体。气溶胶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类来源。气溶胶可通过几种方式影响气候:通过散射和吸收辐射直接影响;通过作为云凝结核或冰核,改变云的光学特性和云的生命周期而产生间接影响。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大气气溶胶,都起源于两种不同的路径:初级颗粒物的排放,然后从气态前体形成二级颗粒物。大部分气溶胶来源于自然。3.1.2 温室气体 犵狉犲犲狀犺狅狌狊犲犵犪狊犲狊,犌犎犌狊大气中由自然或人为产生的,能够吸收和释放地球表面、大气本身和云所发射的陆地辐射谱段特定波长辐射的气体成分。该特性可导致温室效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GHG。此外,大气中还有许多完全由人为因素产生的GHG,如《蒙特利尔协议》所涉及的卤烃和其他含氯和含溴物。除CO2、N2O和CH4外,《京都议定书》还将六氟化硫(SF6)、氢氟碳化物(HFC)和全氟化碳(PFC)定义为GHG。3.1.3温室效应 犵狉犲犲狀犺狅狌狊犲犲犳犳犲犮狋大气中所有红外线吸收成分的红外辐射效应。温室气体(GHGs)、云和少量气溶胶吸收地球表面和大气中其他地方放射的陆地辐射。这些物质向四处放射红外辐射,但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放射到太空的净辐射量一般小于没有吸收物情况下的辐射量,这是因为对流层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辐射也随之减弱。GHG浓度越高,温室效应越强,其中的差值有时称作强化温室效应。人为排放导致的GHG浓度变化可加大瞬时辐射强迫。作为对该强迫的响应,地表温度和对流层温度会出现上升,就此逐步恢复大气顶层的辐射平衡。3.1.4气候变化 犮犾犻犿犪狋犲犮犺犪狀犵犲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3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不但包括平均值的变化,也包括变率的变化。1犔犢/犜3253—202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定义为: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3.1.5二氧化碳当量 犮犪狉犫狅狀犱犻狅狓犻犱犲犲狇狌犻狏犪犾犲狀狋为统一度量整体温室效应的结果,需要一种能够比较不同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度单位,由于二氧化碳增温效应的贡献最大,因此,规定二氧化碳当量为度量温室效应的基本单位,用作比较不同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度单位。通过全球增温潜势进行换算。3.1.6全球增温潜势 犵犾狅犫犪犾狑犪狉犿犻狀犵狆狅狋犲狀狋犻犪犾,犌犠犘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00年)内,排放到大气中的1kg温室气体的辐射强迫与1kg二氧化碳的辐射强迫的比值。3.1.7碳强度 犮犪狉犫狅狀犻狀狋犲狀狊犻狋狔按另一个变量(如国内生产总值、产出能源的使用或交通运输等)单位排放的二氧化碳量。3.1.8碳固定 犮犪狉犫狅狀狊犲狇狌犲狊狋狉犪狋犻狅狀增加除大气之外碳库的碳储量的过程。3.1.9碳排放 犮犪狉犫狅狀犲犿犻狊狊犻狅狀煤炭、天然气、石油等化石能源燃烧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以及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向大气的排放,以及因使用外购的电力和热力等所导致的间接温室气体向大气的排放。3.1.10人为排放 犪狀狋犺狉狅狆狅犵犲狀犻犮犲犿犻狊狊犻狅狀狊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种温室气体、气溶胶,以及温室气体或气溶胶的前体物的排放。这些活动包括各类化石燃料的燃烧、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畜牧业生产、化肥施用、污水管理,以及工业流程等。3.1.11直接排放 犱犻狉犲犮狋犲犿犻狊狊犻狅狀狊在定义明确的边界内各种活动产生的物理排放,或在某一区域、经济部门、公司或流程内产生的排放。3.1.12间接排放 犻狀犱犻狉犲犮狋犲犿犻狊狊犻狅狀狊在定义明确的范围内,如某个区域、经济部门、公司或流程的边界内各种活动的后果,但排放是在规定的边界之外产生的排放。例如,如果排放与热量利用有关,但物理排放却发生在热量用户的边界之外,或者排放与发电有关,但物理排放却发生在供电行业的边界之外,那么这些排放可描述为间接排放。3.1.13适应 犪犱犪狆狋犪狋犻狅狀针对实际的或预计的气候及其影响进行调整的过程。在人类系统中,适应有利于缓解或避免危害,或利用各种有利机会。在某些自然系统中,人类的干预也许有助于适应预计的气候及其影响。3.1.14适应能力 犪犱犪狆狋犻狏犲犮犪狆犪犮犻狋狔某个系统、机构、人类及其他生物针对潜在的损害、机遇、或后果进行调整、利用和应对的能力。2犔犢/犜3253—20213.1.1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犝狀犻狋犲犱犖犪狋犻狅狀狊犉狉犪犿犲狑狅狉犽犆狅狀狏犲狀狋犻狅狀狅狀犆犾犻犿犪狋犲犆犺犪狀犵犲,犝犖犉犆犆犆该公约于1992年5月9日在纽约通过,并于1992年里约热内卢地球峰会上由超过150个国家和欧洲共同体签署,公约在控制气候变化领域有着基石意义。公约由序言、二十六条正文和二个附件组成。包括公约目标、原则、承诺、研究与系统观测、教育培训和公众意识、缔约方会议、秘书处、公约附属机构、资金机制和提供履行公约的国家履约信息通报及公约有关的法律和技术等条款。UNFCCC也是负责支持公约实施的联合国秘书处的名称,其办公室位于德国波恩。本秘书处,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相助下,旨在通过会议和有关各项战略的讨论取得共识。公约的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一个能使气候系统免受危险的人为干预的水平上”。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公约包含了针对所有缔约方的承诺。公约中的附件一缔约方的共同目标是在2000年前将未受《蒙特利尔议定书》管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公约于1994年3月开始生效。1997年UNFCCC通过了《京都议定书》。3.1.16附件犐国家和非附件犐国家 犃狀狀犲狓犐狆犪狉狋犻犲狊犪狀犱犖狅狀犃狀狀犲狓犐犘犪狉狋犻犲狊根据《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I国家包含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24个经济合作组织(OECD)成员国,俄罗斯等14个经济转型国家,此外还有欧盟、摩纳哥、支敦士登。其他的缔约国则通称为非附件I国家,非附件I国家全部是发展中国家。附件I国家和非附件I国家承担部分共同的义务,包括制定关于本国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国家清单,制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全球变暖的国家计划,开发节能减排的科学技术,促进节能减排的技术交流,植树造林大力营造温室气体的吸收汇,普及公众绿色知识。3.1.17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犐狀狋犲狉犵狅狏犲狉狀犿犲狀狋犪犾犘犪狀犲犾狅狀犆犾犻犿犪狋犲犆犺犪狀犵犲,犐犘犆犆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组织设立,IPCC是一个政府间科学机构,牵头评估气候变化的国际组织,其作用是对与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相关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旨在提供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认知状况、气候变化原因、潜在影响和应对策略的综合评估。本组织的工作与政策具有相关性,但又对政策保持着中立关系,不对政策作任何指令或规定。IPCC共有三个工作组和一个专题组组成。工作组和专题组由技术支持小组(TSU)予以协调。三个工作组分别是:第一工作组是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第二工作组是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第三工作组是减缓气候变化。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专题组的主要目标是制定和细化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计算和报告方法。3.1.18京都议定书 犓狔狅狋狅狆狉狅狋狅犮狅犾,犓犘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国际性公约。为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放量规定了标准,即:在2008年至2012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附件I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3.1.19缔约方会议 犮狅狀犳犲狉犲狀犮犲狊狅犳狋犺犲狆犪狉狋犻犲狊,犆犗犘UNFCCC公约的最高机构,缔约方自1995年起每年召开一次缔约方会议(COP)以审查和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情况。3.1.20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查(“三可”原则) 犿犲犪狊狌狉犲犿犲狀狋,狉犲狆狅狉狋犻狀犵犪狀犱狏犲狉犻犳犻犮犪狋犻狅狀,犕犚犞根据制定的相关温室气体核算、报告的指南或方法学,完成相应区域、机构、组织或项目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监管或管理机构也可按相应的指南或方法学对其进行核查的原则,是国际社会、组织3犔犢/犜3253—2021和机构对温室气体排放和减排核算监测与报告的基础要求。3.2 林业碳汇3.2.1森林 犳狅狉犲狊狋最小面积0.05hm2~1.0hm2的土地上,郁闭度(或同等存量水平)大于10%~30%、就地树高度达到2m~5m。森林可为由具有不同高度层次的树木和下层灌木覆盖很大部分地面的郁闭林或疏林组成。幼年天然林地和树冠密度可达到10%~30%或树高2m~5m的所有种植园均包括在森林范围内;由于人类干扰(如采伐或自然因素)暂时无林木但可望恢复为森林的,通常看成是森林的一部分,也属森林范围。我国定义:森林是指土地面积大于或等于0.067hm2,郁闭度大于或等于0.2,就地生长高度可达到2m以上(包含2m)的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天然与人工幼林,符合这一标准的竹林,以及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行数在2行以上(含2行)且行距小于或等于4m或冠幅投影宽度在10m以上的林带。3.2.2森林碳汇 犳狅狉犲狊狋犮犪狉犫狅狀狊犻狀犽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固定在森林植被和土壤中的所有过程、活动或机制。3.2.3林地 犳狅狉犲狊狋犾犪狀犱这一类
本文标题:LYT 3253-2021 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术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0414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