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01导论经济学、城市与城市经济学
魏成博士副教授weicheng@scut.edu.cn381156148@qq.com城市经济学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经济学原理》(同济,赵民、陶小马,高教出版社)《城市经济学》(同济,栾峰)《城市规划经济学》(南大,甄峰)《城市经济学》(清华,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复旦,周伟林、严冀)《城市经济学》(南开,蔡孝箴)《城市空间经济学》(南开,郭鸿懋)《经济地理》(高教出版社)《城市经济学(第六版)[美]阿瑟·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英]K·J·巴顿《城市经济学》[日]山田浩之《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1卷_区域经济学》(尼茨坎普主编)《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2卷_城市经济学》(埃德温·S·米尔斯主编)《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3卷_应用城市经济学》(切希尔,米尔斯主编)参考书目第一篇导论:经济学、城市与城市经济学401经济学基础知识02城市的形成与发展03城市经济学谱系与架构第二篇企业区位理论与城市空间结构8-1004城市企业区位(经济活动区位)05城市土地经济06城市空间结构07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开发区第三篇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6-808城市经济增长与产业研究09城市规模的经济学视角10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第四篇城市公共经济8-1011城市公共经济与财政12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经济13城市住房经济14中国转型时期的城市政治经济学课时结构考核方式1.阅读笔记与点名(各占10%,小计20%):在相关读物中任选一篇各撰写约三千字的读书笔记。2.案例研究报告(30%):3-4名同学一组,选择一个城市(城镇)或局部城市空间,界定和描述其经济现象与问题,对问题与现象的形成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十一前(9月26日)前交研究题目、目的与目录(1页,课堂讨论);10月23日前交书面报告(5000字以上,电子版和纸质版),不能迟交。优秀的报告择时讨论。3.期末考(50%):闭卷。经济学概览城市形成与发展城市经济学的特征与研究视角01讲导论: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学经济学概览经济学定义•需求与供给在市场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市场对供给与需求的调节作用。•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对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资源利用加以选择的科学;其目标是有效配置稀缺资源以生产商品和劳务,并合理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资源有限,需求无限,合理配置资源经济学:四个关键词•前提:稀缺性•——供求关系决定稀缺性和价格,资源的内在定义。•对象:选择行为•——没有选择时,没有经济学。机会成本。管理的联系•目标:资源有效利用•——与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不同层面的运用.•性质:科学•——解释和预测,理论和模型,假说和检验、实证与规范经济学理论与发展脉络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配置与使用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人类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为标志;“劳动分工”。按研究性质分,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按研究目的分,有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按研究对象分,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按研究方法分,有数理经济学、非数理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按研究范围分,有综合经济学、部门经济学、专题经济学。经济学学科理论体系及相互关系研究出发点理论分类理论范围政策范围家庭、企业、市场微观经济需求与供给理论市场价格理论竞争理论个人分配理论企业法竞争政策消费者政策收入和价格政策等部门、地区、集团中观经济经济结构理论部门和地区发展理论基础设施理论环境保护理论集团与协会理论等部门结构政策部门结构计划研究与工艺政策部门原材料供应政策地区结构政策等国民经济宏观经济经济循环和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经济发展和就业理论财政、货币、外贸理论国民收支理论等就业政策金融信贷财政政策国际收支政策指令性经济计划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主要研究单个经济单位——包括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各种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这些经济行为包括:单个家庭如何支配收入、单个厂商如何争取最大利润,等等。涉及的都是市场经济和价格机制的运作问题,所以,微观经济学又叫价格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厂商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以及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分析。主要解决的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生产多少的问题。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参考对象,研究一个社会的各种总体经济问题,以及对应的各个经济总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总体经济问题主要包括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国民收入的决定、变动和增长是一条主线,因此,宏观经济学又叫国民收入理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经济学的解释和预测•与其它科学类似,经济学致力于对经济领域的观察现象(observedphenomenon)提供解释和预测(explanationandprediction)。•注意经济学的预测通常是随条件变动的预测,不是条件不变的预报(forecast如天气预报),更不是无条件预言(prophecy)。经济学的理论或模型•象其它科学一样,经济学利用理论(或模型:理论的表达方式)解释经济现象。•第一、理论是一组内在逻辑一致的假设(assumption)和假说(hypothesis)构成的解释系统。如厂商理论包含利润最大化假设,市场和成本约束条件的假设,厂商决定选择技术和数量等行为规则的假说。•第二、理论或模型是对经济现象及其关系的简化描述。简化的模型有可能增加对经济现象和变动规则的理解。实证和规范研究实证经济学:对经济现象进行客观描述,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主观价值判断,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是或不是可通过观察、度量或实验进行检验;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主观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根据,作为建立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经济分析主体是实证分析,但也大量涉及规范分析。•规范性判断可以看作是实证分析结论的具体应用,但是规范分析受到利益、立场和价值判断影响。•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1)是否带有价值判断;(2)解决的问题不同;(3)是否具有客观性;(4)相互之间并不绝对排斥,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越具有规范性。15全球家具行业产值及各国分布结构全球家具产业总规模持续扩大据米兰轻工业信息中心(CSIL)统计,2005-2009年全球家具总产值年均增长13.1%。其中,7个主要的工业化国家的总产值为1590亿美元,高收入国家家具的产值占到全球产值的58%,中低收入国家家具总产值占42%,中国、波兰、越南三个国家家具产值所占比重在迅速提升。全球家具产业发展态势16美国等发达国家是全球家具产业转移的主体中国成为最主要的家具产业转移承接地自1992年至2005年,美国除厨柜以外的家具五金制造业就业岗位共减少了108000个,占该时期美国就业岗位减少总额的21%。近年来,美国、欧洲家具制造业逐步向中国、越南、印度及墨西哥等国家转移,其中绝大部分转移至中国。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家具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美国家具进口额中60%是美在华企业的产品。全球家具产业发展态势17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成为家具的主要消费市场全球家具贸易市场正在逐步回暖CSIL报告表明,2011年亚洲、太平洋地区家具消费增长率接近6.5%,约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成为全球家具消费市场的第一引擎。CSIL报告预测,2011年,全球家具需求量实际增幅将达到3.3%,整个市场在逐步回暖,其中新兴国家的家具消费增长将高于发达经济国家。全球家具产业发展态势18全国家具产业布局目前中国形成五大家具产业集聚地,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东北和西部地区(四川)。这五大家具产业基地有望成为新时期家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主体。中国沿海家具产业转移趋势和特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12.27世界城市夜景“光亮度”版图发达、繁荣、现代、创业时尚、前卫、权力、文明城中村、就业难、缺乏归宿感拥挤、污染、犯罪、动乱城市想象关键词《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永久性、人口集中、规模大、重要;《韦氏大字典》(第三版):政治性、阶级性、人口高素质、产业结构以制造业和商业为主;《现代汉语词典》:非农业人口、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美国经济学家赫希:地理面积、规模经济;法国地理学家潘什梅尔:一个景观、生态,一种氛围、一种审美和灵魂英国经济学家巴顿:商品、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市场形成的市场体系,市场经济的核心;钱学森:人为主体、依托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目的形成的经济、科技、文化发达的空间。对城市不同的定义(不同的角度)原始畜牧业——狩猎:洞穴、树上几万年第一次社会分工——农业:村庄,尼罗河、长江黄河流域等,1万多年第二次社会分工——手工业:剩余产品、交换、货币第三次社会分工——商业:市场,城市现代工业、商业的发展:城市规模有小到大特大城市北京、上海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智慧城市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城”城池、城墙,天然或人工形成的地理环境;固定的场所,有利于储存、防卫;物质和政治、军事基础。“市”市井,商品交换的场所;市场经济;经济基础和动力。城市:“城”和“市”的结合市因城安、城因市兴山西平遥古城城市是“城”与“市”的结合北宋时期京城汴梁市集贸易具体是否认定某地为城市、或该地属于哪类城市,由官方或学术界根据特定的标准来规定。1、人口标准人口的绝对数标准,即人口规模标准:中国市非农业人口至少6万,美国2500人口的相对数标准,即人口密度标准:美国市每平方公里400人,日本4000人2、行政区划标准(包括市和镇)各级政府所在地,重要边境口岸、历史名胜所在地等;镇至少2000人。3、职业和产业标准非农人口比重、非农产业比重城市的界定1、城市:中国,即城镇,设区的市、不设区的市(县级市)和建制镇。如广州市(十个市辖区)、增城市、从化市2、市区:市辖区,区级政府,如广州市天河区、荔湾区,行政区划来定义。3、城区:城市建成区,从城市建设角度来定义,如郑州包括金水、二七、管城、中原、惠济五区,截至2006年末,郑州城区面积282平方公里,人口354万。4、郊区:和城区相对应,环绕城区的城乡结合部,如郑州市上街区为远郊。5、中心区:核心区域,广州荔湾区、天河区、海珠区。6、城市化地区:城区+郊区。7、大都市区:城镇群组成的地区,如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中原城市群等;也有以一个中心城市为主体包括周边城镇的城镇地区,如太原大都市区。城市相关概念辨析太原都市圈规划中定义的太原都市区范围我国的城市标准(2006年底)类型人口(万)行政级别数量直辖市市区大于500省级4副省级市市区大于100副省级15地级市市区大于25地厅级283县级市县区大于8省直辖县级369建制镇总体大于2镇级195369规模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数量中国2006年全部地级市规模分布小城市20万以下4中等城市20万——50万59大城市50万以上106特大城市100万以上117我国对城市规模的分类标准1、密集型——物质和文化的密集,要素空间分布的高聚集性人口密集:中国2003年平均人口密度13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密度11160/平方公里物质和资产密集:2003年城市市区财政支出占全国61%,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78%文化密集:高校、科研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出版社、电影电视、体育设施等都在城市2、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内涵发展是现代城市演进的主要价值取向•高效率:采购、运输、流通、人才、获取信息等便捷高效益:投入产出的高效益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农业甚至负利润3、中心性——吸引力和辐射力•吸引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辐射增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如河北廊坊、浙江宁波、郑州巩义等城市的特征(与乡村相比)4、多元性——多功能与多类型多功能: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多类型:北
本文标题:01导论经济学、城市与城市经济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165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