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4当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
1第四讲当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把世界经济形势作以简单的归纳,我想讲四个问题,或者说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四个基本特点。一、改革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改革与调整。改革主要是对经济转型国家而言的。什么叫经济转型国家呢?经济转型国家,是指近几十年来发生的经济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国家,尤其是指前苏联和中东欧国家,也包括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还有部分相仿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目前这些国家正处于市场经济改革过程当中。总之,转型国家就是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前社会主义国家和模仿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第三世界国家。二、调整调整主要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改革就制度和体制内容来讲,力度没有那么大,变化没有那么深刻,因此一般不叫改革,叫调整。调整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个是经济政策的调整;还有一个就是对外经济关系的调整。1、产业结构的调整战后以来发达国家出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高潮。第三次科技革命就其深度和广度以及它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来说,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了有了迅速的提高。有人作过统计,战后发达国家所创造的生产力比战前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创造的生产力总和还要多。战后随着科技科技革命的兴起,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也经历了若干调整阶段。第一个调整时期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当时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产业升级换代,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和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淘汰了一些夕阳工业。发达国家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工2业、食品加工工业、服装工业和烟草工业等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自己发展重化工业。为什么要进行产业升级换代,这就涉及到比较优势理论。在古典经济学中,比较优势原理是人们作出选择和决策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是分工、交易以及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前提。“比较优势”就是“相对优势”。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比较优势原理作了生动形象的说明:在狩猎社会,一个人一开始既打猎又造弓箭,后来发现自己更擅长造弓箭,于是就专门造弓箭换猎物;另一个人一开始也是既打猎又造弓箭,后来发现自己更擅长打猎,于是就专门打猎,然后用猎物交换弓箭。如此一来,两个人的“蛋糕”都可以做得更大,整个社会的“蛋糕”也因之更大。在斯密比较优势原理的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认为一国只要生产自己在成本上具有优势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交换即可。例如,甲国较为发达,呢绒和葡萄酒的生产较之乙国都有成本优势,但相比之下呢绒更有优势,于是甲国可以集中资源专门生产呢绒;乙国虽然两种商品的生产效率都不如甲国,但相对而言,生产葡萄酒的效果更好一些,于是乙国可以专门生产葡萄酒。甲国和乙国彼此进行交换,双方乃至整个社会都可以由此把“蛋糕”做得更大。后来,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其“要素禀赋”理论中进一步认为,各国之间的贸易缘于各国资源条件的差别,各国、各地区应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这就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根据。在这个调整过程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进入了一个所谓“黄金时代”。50、60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平均达到6——8%,个别国家,例如日本,它当时的GDP增率在10%以上,出现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到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的经济遇到了所谓“滞涨”问题,即停滞和膨胀。在低增长的情况下,通货膨胀提高,失业率也很高,出现了高失业率和高膨胀率并存的“双高”局面。在这个过程中科技革命处于一个暂时的低潮时期。这个时期西方经济之所以出现严重的问题有三个原因;首先,是新一轮的科技突破正在酝酿之中,正在蓄势待发;其次,西方当时的经济政策出现了问题,急需进行必要的改革;第三,就是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在进行,处于阵痛当中。进入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科技革命又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走出了高膨胀和高失业的双重困境。进入9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甚3至出现了一个“反滞涨”的局面。所谓“反滞胀”,就是“反通货膨胀和反失业率”,经济发展速度在90年代以每年平均3%的速度增长,特别是美国经济增长率可以达到3.7%,95年为3.5%,96年为3.7%。这是近20年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最强劲的时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通货膨胀率反而很低。现在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率不超过3%,好多国家,例如美国、德国、日本通货膨胀率低于3%。一方面通货膨胀率较低,另一方面失业率也在降低。美国的失业率从70年代的10%,80年代的8%,降低目前的5%左右。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是通货膨胀率在降低,另一方面失业率也在降低。这和它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分不开的。20世纪70、80年代,发达国家经历了另外一次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50年代,它把一些夕阳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主要是食品、纺织、服装、烟草工业。这次它把一些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些重化工业比如说造船、化工、造纸、钢铁、机械等等,把它们大规模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经济较为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70、80年代也进行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把夕阳工业转移到更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自己发展开始重化工业。韩国的造船工业、建筑工业、机械工业就是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那么,70、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干什么?它们主要发展高技术产业,例如与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开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相关的产业。最近几年,西方国家的产业结构正在作进一步的调整,甚至把一些电子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电冰箱的生产、电视机的生产、空调的生产手机的生产、甚至电脑整机的生产等等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出现了一些非常奇特的现象:目前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口电视机、电冰箱、空调,手机和电脑整机。像这样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作什么?它们主要从事大规模集成电路、数控机床、编制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等等。随着产业调整,西方国家增加了对外投资,国内投资就大大地减少了,所以发达国家自己说,它那里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趋势。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转移导致国内产业空心化的程度,会通过“贸易抑制效应”显现出来。当面向出口的国内企业转移到海外生产时会减少本国出口,产生所谓“替代出口效应”;当面向国内市4场的国内企业转移到海外生产时还会增加本国进口,产生所谓“逆进口效应”,美国对华的巨额贸易赤字就是这两种效应作用的结果,它表明了美国所谓“产业空心化”的程度。这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2、经济政策的调整第二个调整,是经济政策的调整。战后初期一直到70年代,西方国家奉行的经济政策主要是凯恩斯主义的“赤字政策”。凯恩斯主义学说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有问题的、是有弊病的,这个问题和弊病主要体现在“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认为,西方国家之所以出现经济危机,就是因为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卖不出去的原因是因为需求不足。因此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就是扩大需求。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政府必须扩大开支。政府扩大开支不是扩大政府的消费或增加工作成本,而是举办公共工程,例如修建铁路、公路、码头等等,这样就扩大了就业,扩大就业就可以增加居民的收入,增加收入就意味着有效需求增加了,这样就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弊病。政府的职能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刺激有效需求,因此“赤字财政政策”就成为西方国家财政政策的中心内容。人们不怕赤字,不断地扩大政府开支,扩大市场,刺激有效需求。这个政策从战后一直持续到70年代,应该说这个政策对推动西方经济的发展起来相当大的积极作用。它促进了消费、扩大了需求,从而带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这个政策也带来了许多弊端。西方国家连年出现财政赤字,出现财政赤字就要发行钞票,发行钞票就要引起通货膨胀,所以到70年到中期,出现了“滞涨”:停滞和膨胀并存。从7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国家进行了经济政策的调整,人们普遍认为凯恩斯主义已经耗尽了它的潜力,走到了死胡同,于是出现许多替代性的解决方案,出现了供应学派、货币学派等新自由主义思潮。随着撒切尔出任英国首相、里根出任美国总统,新自由主义成为英美政府的施政理念,并在国内外得到大力推行。所谓新自由主义,最初是一种非常专业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理解新自由主义,首先要认识古典自由主义,它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等人在18世纪创立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古典自由主义最大的学术主张就是经济自由,强调市场机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看不见的手”,反对国家干涉政策。新自由主义真正在西方国家占据主流经济学地位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5期。新自由主义依据新的历史条件对古典自由主义加以改造,更加强调“三化”: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新自由主义主张,要“使经济尽可能最大程度地自由化”、“尽可能最快地私有化”。新自由主义包括众多学派,80年代影响比较大的是供应学派和货币主义。从80年代以来,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西方国家在改革方面的力度还是非常大的。改革的内容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新私有化,或者叫做民营化。他们认为,西方经济之所以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西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太多,尤其是不必要的干预太多。例如,生产资料实行国有化,这就是一个最大的干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国家实行了国有化,特别是西欧国家社会主义运动比较强大,社会民主党长期执政,国有化程度相当高。国有经济大体上占国民经济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样的程度。就产值和就业人数来讲,大体上也是这个比重。西欧国家的一些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例如钢铁、造船、航空、邮电、机场、码头、铁路等等基本上是国有经济,控制在政府手中。日本是国有经济占比重比较小的国家,但也有几个大的行业是由国家控制的。例如,日本铁路简称“日铁”,绝对是国家控制的。90年代以后,日本对两大支柱产业全面实行了民营化。首先是铁路,国有的“日本国家铁路公司”留给日本政府欠下了约26万亿日元的债务,日本政府决定铁路由国家经营、专营改为私人经营,由一家日本铁路公司改为三家公司来控股,获得私营权利的这三家企业是“东日本铁路公司”,“西日本铁路公司”和“中日本铁路公司”。它的民营化是很成功的。经过民营化以后,铁路的效率和效益都提高了。三家公司同时竞争,收费标准降低了,而且没有带来严重的失业。因为铁路民营化以后,把铁路的沿线也划归铁路部门,它们用来发展第三产业,扩大了就业。日本第二私有化的部门是邮政。日本邮电(NTT)原来也是归一家国有公司经营,调整后,全国的电话、电报、邮政改为三家经营。国际长途和国内长途收费大大地降低了,而且服务质量有很大的改善。民营化不仅是西方国家经济调整的一个趋势,在很多转型国家里也是一个改革的重要选择。第二个调整,就是政府放权,企业经营的自由化。自由化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6首先实行了银行业务经营活动的自由化。银行制度改革难度很大,但他们坚持下去了,而且力度很大。比如说,利率是银行竞争的主要手段,但过去,美国银行法规定,利率是要进行国家控制的,它规定一个最高限额,银行是不能突破这个最高限额的,最高限额是由政府来确定的。80年代以后,美国、日本、德国都制定了新的银行法。新银行法规定,利率由市场来调节,实行利率市场化、利率自由化,国家原则上不在进行直接的干预,利率放开了。为了争得存款,银行之间竞相提高利率,竞争非常激烈。但对银行政府也不是完全不管。政府用什么来干预呢?用再贴现率来干预。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收取的利息率来进行干预,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和贷款利率不在加以限制,实行利率自由化。过去,西方国家专业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分共是很严格的。商业银行只能开展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不能经营股票。现在这个界限已经大大地被突破了,至少是淡化了。商业银行可以从事证券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自由化了。其次,对企业的合并和兼并放宽了限制,最突出的是反垄断法、反托拉斯法。过去,各国政府都专门建立一个部门多数叫“反托拉斯委员会”,负责垄断的调查和处理。为了保护公平竞争,特
本文标题:4当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186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