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11T 1436-2022 海绵城市集雨型绿地工程设计规范
ICS91.020CCSP53DB11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1436—2022代替DB11/T1436—2017海绵城市集雨型绿地工程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stormwater-harvestinggreenspaceengineeringinspongecityconstruction2022-12-27发布2023-04-01实施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11/T1436—2022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要求............................................................................25总体设计............................................................................36参数与设计计算......................................................................57雨水入渗工程........................................................................78雨水调蓄工程........................................................................89雨水回用工程........................................................................9附录A(资料性)基本参数............................................................11附录B(资料性)雨水系统设计流程....................................................14附录C(资料性)雨水设施选用表......................................................15附录D(资料性)水量平衡计算表......................................................16附录E(资料性)北京市雨水设施配套植物..............................................17参考文献..............................................................................21DB11/T1436—2022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并废止DB11/T1436—2017《集雨型绿地工程设计规范》。与DB11/T1436—2017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补充了绿地海绵城市设计目标、绿地设计节水原则(见第4章);b)细化并补充了绿地雨水系统的总体布局、竖向设计和设施布置方面的设计要求(见第5章);c)增加了雨水调蓄绿地的术语及设计要求(见第3、5、8章);d)补充了雨水回用设施的设计要求(见第9章);e)增加了水量平衡计算表(见附录D);f)调整了雨水设施配套植物参考名录(见附录E,2017版附录E)。本文件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朱志红、李林、高大伟、赵辉、官涛、王孟姝、王建炜、王晨、杨乐、郝晨曦、刘佳琳、张玉博。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17年首次发布为DB11/T1436—2017;——本次为第一次修订。DB11/T1436—20221海绵城市集雨型绿地工程设计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集雨型绿地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总体设计、参数与设计计算、雨水入渗工程、雨水调蓄工程、雨水回用工程等技术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及扩建工程的集雨型绿地设计。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400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1192公园设计规范DB11/685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T1743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集雨型绿地stormwater-harvestinggreenspace通过采取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控制与利用雨水,提高雨水渗透、调蓄、回用能力,且根据需要可消纳客水的绿地。绿地雨水系统eco-stormwatercontrolandutilitysystem绿地中以综合利用地形、透水铺装、绿色设施为主要方式,辅助以管网形成的实现雨水径流控制与利用功能的有机整体。雨水调蓄绿地stormwaterdetentionandretentiongreenspace在一定时间内滞蓄雨水,延长排放时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峰值流量的绿地。客水externalstormwaterDB11/T1436—20222绿地用地范围以外汇入该绿地的雨水径流。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measure通过改良土壤结构,结合植物和微生物渗透、滞蓄和净化雨水径流的设施。高位花坛raisedflowerbed高于地面,种有植物,并可滞蓄、渗滤雨水径流的花坛。植被缓冲带ecologicalbufferzone主要以植被拦截及土壤入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减少雨水径流量,并去除径流中部分污染物的坡度较缓的植被种植带。渗透塘infiltrationpool通过侧壁和池底进行渗透,可减少径流污染和削减峰值流量的滞蓄水塘。[来源:DB11/685—2021,2.1.23]雨水湿地rainwaterwetland将雨水进行沉淀、过滤,通过物理、植物及微生物共同作用净化雨水,并具有调蓄功能的生物滞留设施。4基本要求应充分评估场地条件,分析绿地功能及历史文化资源价值,收集区域降雨、水文、地质等相关历史资料,综合考虑绿地周边竖向与市政给排水条件、城市水系受纳条件,充分发挥自然条件优势,提升绿地对雨水径流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能力。评估和设计使用基本参数见附录A。应保证绿地的生态、游憩、美化、文化、科普等基本功能,将雨水控制与利用功能与之有机结合。应构建多功能绿地雨水系统。雨水系统的控制与利用功能包括以下方面:——减少雨水径流外排总量;——错峰延时排水,控制峰值流量;——雨水资源化回用;——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根据上位规划要求接纳客水。设计指标应根据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的指标进行确定,并结合场地特点和条件校核指标的可实施性。无明确规划指标时,建设目标可按DB11/T1743执行,并满足以下要求:DB11/T1436—20223——附属绿地宜承担客水实现项目总体控制指标;客水水质应符合绿地土壤安全和植物健康生长要求;——承担区域内涝防治调蓄指标的绿地,在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和年径流污染削减率指标的基础上,设施调蓄容积不低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调蓄容积;——应采取经济可行的措施提高雨水回用指标;——排水系统应满足绿地及设施的排空时间要求,外排雨水管渠及泵站应满足排水规划要求,并与市政或水利排水能力相匹配;——外排水排入河湖水体时,水质和含沙量均应满足受纳水体要求。应以安全为本,保障人员、地质、绿地、建构筑物、电力设施及地下水安全。应尊重生态本底,保护自然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生态水敏感区,并充分利用纳入绿地雨水系统。应控制地下工程建设,保护土壤结构及地下水回补渠道。绿地灌溉宜优先使用非常规水为水源补给,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实施节水灌溉制度。应利用下凹式绿地自然入渗功能、乔灌草复层种植方式以及景观水体调蓄功能,提高绿地对雨水的自然滞蓄能力。5总体设计平面布局5.1.1绿地雨水系统设计应与绿地总体设计同步进行,与功能分区、竖向设计、园路系统设计、建筑布局设计、种植设计、电气设计等相协调。附属绿地雨水系统设计在此基础上还应与主体工程的设计同步进行。绿地雨水系统设计流程图见附录B。5.1.2绿地总平面布局应和绿地雨水系统主要设施的布局与规模相互协调。5.1.3绿地雨水系统的构建应与地形塑造和设施布置相结合,包括雨水入渗系统、雨水调蓄系统、雨水回用系统的单一系统或几种系统的组合。5.1.4绿地地形塑造应有利于雨水的入渗,并保证行泄通道内外有效连通。并应符合以下规定:——山形水系布局与汇水分区划分相统筹,相互校核调整;——山形水系布局为超过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的暴雨设置调蓄空间或行泄通道,行泄通道不影响绿地主路系统的通行;——利用地形阻挡雨水径流流向位于低洼区域的已有建筑物和配电设施,必要时可设置挡墙配合地形阻挡并分流雨水径流。5.1.5地形平缓的场地以地表入渗为主,地表入渗能力不够或入渗面积不足时,可增设人工渗透设施。地形坡度大于20°时,宜以分散拦截、汇集、集中调蓄为主;地势低洼处宜布置调蓄设施。5.1.6以下场所不宜建设雨水入渗系统:——可能造成陡坡坍塌、滑坡灾害的场所;——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的场所;——可能造成建筑物、构筑物塌陷的场所;——地下水位高,布设渗透设施空间不足的场所。5.1.7水源不足的区域不应建设景观水体。水体区域宜建成集雨水调蓄、水体净化和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景观水体。5.1.8承担区域内涝防治要求的绿地可结合绿地的功能分区布置暴雨时短时淹没的雨水调蓄绿地。5.1.9渗透塘、雨水调蓄绿地选址宜远离游人活动场所。边坡坡度大于20°或与游人活动场所相邻的DB11/T1436—20224渗透塘、雨水调蓄绿地应采取植物阻隔措施或设置护栏等安全防护设施,同时应设置警示标识。5.1.10含有重金属污染和化学污染等场地雨水不得使用雨水收集回用系统。有特殊污染源的各类绿地,雨水系统设计应经专题论证。5.1.11雨水回用系统应结合灌溉管网、回用范围设计布局。5.1.12有文物保护要求的绿地,不宜布置雨水调蓄绿地。5.1.13绿地率较高的建筑小区,应优先采用雨水入渗、滞蓄系统。绿地率低、建筑密度高的建筑小区,应优先采用屋面雨水间接排放、透水地面、下凹式绿地、分散调蓄等措施。竖向控制5.2.1绿地雨水系统的竖向控制应明确主要控制点高程,并保障文物保护单位、重要建筑物、古树名木、配电设施、游人密集区的安全。主要控制点高程包括外排水口、客水进水口、地形和主要景物、行泄通道的控制高程。5.2.2承接客水的绿地,竖向控制高程应有利于雨水通过地面径流汇入、滞蓄控制及排放,绿地雨水系统应与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有效衔接。5.2.3当绿地承接客水时,进水点宜选择绿地边缘高点处,且低于外部地面标高,便于绿地内形成重力流排放路径。5.2.4绿地竖向设计应优先利用地形和植草沟等绿色设施组织雨水的汇集、传输与排放。当径流通道被道路、铺装、建
本文标题:DB11T 1436-2022 海绵城市集雨型绿地工程设计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1983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