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哲学课的心得体会范文【4篇】
哲学课的心得体会范文【4篇】我们推荐您参考下载这篇文章,以深入了解“哲学课的心得体会范文【4篇】”相关知识。由于每个人对于生活中的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记录下来的心得体会可以助长自己的成长。欢迎您参考下载,并希望您喜欢下载!哲学课的心得体会【第一篇】哲学是什么?小时候,我完全没接触过,感觉它就像是人们经常谈论的那些很厉害的东西。现在,我依然不懂哲学是什么,总以为它太难,太深奥了。几周前,老师让我们读《中国哲学简史》,我想从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我花了三个星期读完了这本书。刚读时,觉得挺乏味的,完全不理解其中的大道理,但当老师推荐我们“啃”读之后,我才发现这本书的奥妙所在:它所说的许多观点和理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相吻合的,非常神奇,细细阅读之后,感觉这本书还很有韵味。这本书道理太多且很有深度,我只来谈谈对最为典型的“儒道互补”思想的粗浅看法。儒家,是一个主张“仁”“爱人”的学派,主要讲述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更好的融入社会,彰显人的善良本性。而道家却恰恰相反,它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善恶因果,人们只需除去不应该做的事就可以了,以至“无为“。儒家提倡“入世”,融入社会,以人为本。而道家提倡“出世”,清心寡欲,以自然为本。这两家看起来是对立的,毫不相干的,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拿“出世”和“入世”来说吧,儒家提倡的“入世”,其实就是融入社会之中,把握好人际关系。儒家自身也已经做到了“入世”,因为儒家行事高调。汉武帝时期还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潮流,使儒家变得家喻户晓,成为当时的百家之首。相比儒家,道家就显得低调多了,因为道家属于那种归隐派,它追求的是心灵上的满足感和灵魂的超脱感,“超凡脱俗“似乎已经成为了道家的专属名词。况且道家崇尚人与自然,心灵的高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一种出世的象征吧。所谓“儒道互补”,就是做到既出世又入世。人类一生下来就会融入社会这个集体,在现代这个华灯璀璨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要比人与自然间的相处多得多,所以处理人际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我看来入世虽然肤浅,却实用,出世虽然会获得所谓的最高成就,但那是虚无缥缈的。但也不是说出世就毫无意义,毕竟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会有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需要自我安慰,支持和鼓励。这些都是心灵上的,是儒家思想所做不到的。我们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就好比我们现在努力学习,为的是以后能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但学习的同时我们也要坚守本心,不卑不亢不骄傲。当你不过于追求功名利禄,每天过得充实满足的时候,你就成功了。这本书中还有许多哲学道理,等待我们去理解,同样,这个世界也还有许多的哲学,等待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哲学课的心得体会【第二篇】很多的大学都没有单独开设哲学这门课,而仅仅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通识必修课中,讲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然而,这样学到的只能是一家之哲学。实际上,违背了我们学习哲学的初衷。学习哲学是为了教会我们如何独立、自由的思考,并不是为了强加给我们一种信仰,一种狭隘的信仰,一种具有排他性的信仰,且不论这信仰是否正确。值得庆幸是,我们学校从今年开始,把哲学单独开课,这样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一个站在更高角度,立于更广阔空间研究世界哲学的机会,换言之,我们不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是百家哲学,科学的与非科学的、东方的与西方的、唯物的与唯心的,追求的是一种哲学精神,而不是应付期末考试的标准答案。从这一点来看,开设哲学课是我们学校教学理念的一个进步。哲学’在希腊语中是”爱智慧“的意思。早在高中的政治课中就已接触到了哲学,不过那只是学了个皮毛而已。但哲学,究竟是什么?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结论的程度。这话听起来似乎很不可思议:一门有着2600多年历史的学科,竟然直到今天还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但事实就是如此。有人认为,哲学是科学;有人认为,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还有人认为,哲学史讲道理的学问。其实,哲学是什么并不重要,也不需要一个固定的答案,正是因为哲学界说的不确定性,才使得历史上那么多的思想家乐此不疲的、穷毕生之力致力于哲学的研究。问题是永远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而只会有各式各样不同的解答方式,那么在这个解答方式之间就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了,它们都超越了时间和历史,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可供后人选择的道路。也就是说:由于哲学问题乃是“永恒无解”而且“万古常新”的难题,所以一切答案都不具有终极的意义,各式各样不同的解答方式都具有“平等”的价值,可以说“没有最好,只有适合”。在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不能掩盖柏拉图的光辉,黑格尔也不可能动摇康德的历史地位。但无论如何,哲学与智慧相关,这是公认的一点。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与通常所说的知识是不同的: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虽然一切科学都比哲学更有用,但是惟有哲学才是真正自由的学问”。中国的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哲学,因为他们在学校里,上哲学课,还没开始思考哲学,便被告知这就是哲学,记住了,期末考试会考的。他们对于哲学的兴趣,一开始,就被扼杀了。另一个原因,?社会上很多人都怀有“哲学无用论”,认为哲学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扯不上关系。于是,他们的父母告诉他们,不要迷上哲学;他们的老师告诉他们,填志愿一定不要选哲学。于是,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哲学无用,要远离哲学。还记得,我们学院的院长在礼堂大会的时候都曾给过我们‘忠告’——“你说你考个哲学研究生有啥用!日后,能找到工作吗?”‘谆谆教诲’尚在眼前。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哲学并非无用,而是“无小用而有大用”,大脑是统帅人的行为的,而哲学则是指导人的大脑的。去年的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李小龙传奇”,李小龙功夫了得,被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师之一。当年在美国上大学时,李小龙选的就是哲学专业。他认为哲学,尤其是中国哲学中的阴阳思想能够很好地解释并指导他的武术思想。哲学并不能教会你某一门具体的职业技能,然而哲学却能教会你如何思辨的思考问题,如何理智的看待人生,它能充实你的精神世界,所以,哲学的益处不在眼前,而在长远。现在大学里,哲学类专业遇冷,经济类专业遇热,正是人们目光短浅的体现,也反映了当前社会的一种浮躁心态,都忙着挣钞票,而少有人能静下心来搞学问。可谓,我们社会的悲哀。近几年,我们国家一直提倡增强文化软实力,但,现在看来,我们还仅仅停留在挖掘我们先辈留给我们的那“五千年华夏文明”,文明的继承固然重要,但如果因为沉醉于过去而丧失了创新的动力、前进的勇气,那就得不偿失了。一定程度上说,古代文明带给我们的优越感已经成为了我们前进的负担。有人说:中国大师尽出民国。确实如此。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里,诞生了数不尽的大师级人物,现在社会稳定了,生活富足了,反而出不了大师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的问题。在我看来,哲学其实是一种境界。境界有多种类型,这是由哲学类型的多样化所决定的。哲学作为根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对世界与人生的看法不同,就会产生相应的不同的境界,同样,每个人所信奉的哲学不同就会追求不同的哲学境界。儒家哲学认为,‘仁’和’义’是天下安定的根本,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道家哲学认为,无为而治。所以,他们提倡,绝圣弃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佛家哲学则认为,一切皆空。人应该忍受苦难,看淡名利,以普渡世人为己任,于是,有了佛祖割肉喂鹰的故事。境界是一种心灵的感悟,有点类似于佛学中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种心灵的感悟,让我们学会敬畏自然,关爱生命。这种心底的感触,不自觉中赋予了我们一种精神的力量。我从来都认为,无论物质有多么重要,精神力量永远都是人活下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同一种哲学条件下的境界,它的境界高度与精神力量的大小之间是相互决定的,精神力量的大小与对所信仰的哲学的忠诚程度的深浅之间也是相互决定的关系。所以,哲学境界越高,精神动力也就越大,为人处事也就越是淡定。所以,张巡的哲学境界是高的,面对力量数倍于自己的安史贼佞,毫无惧色,慷慨殉城。这是出于对封建纲常的忠诚;所以,谭嗣同面对变法的失败,不躲不避,言道:“无有往者,无以图将来,无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是出于对读书人的社会担当的忠诚。由此可见,我们不应该任汪洋的物质之海淹没我们的思想,淹没我们的心灵。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哲学境界,这样做有利于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坚定我们的人格,使我们在精神动力的支撑下不至于在外界的干扰下动摇从而使使我们活得更加坚定,更加清醒,是我们的人生更加的有意义。在这短短四周的哲学课里,我们采用了多种具有创新意义的上了课形式,每次课前,我们都会写下自己的人生格言,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来理解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与大家分享,与大家一起探讨,这一过程,有趣且有意。同时,我们还观看了各种,大家名师的哲学讲座视频,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我们对哲学内涵的深入理解。总之,这四周的哲学课,虽然没有交给我们太多具体的知识点,但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思考的平台,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思辨地看待问题,理智的面对人生的中跌宕起伏,也启发了我们更多的对自身、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的思索,不得不说,我获益匪浅,受益良多。以上,就是我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哲学课的心得体会【第三篇】作为一名在职人员,能够有机会通过网络教育平台这种方式,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对我的工作和生活有深远的意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加深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使我系统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处理生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看待社会中各种现象,学会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更加客观真实的去了解认识事物。老师们在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时态度认真,深入浅出,语言幽默,并联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加以阐述,这种讲课方式使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精髓,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使我们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原理不光是纯粹的理论,它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使我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而且提高了我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辩别能力,也对我进一步学好其他学科知识,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哲学课的心得体会【第四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又好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事情总是如此,有一个极端就有另一个极端的代表来跟它作对。所谓“物极必反”,本是道家哲学,便是事情发展到极端,向反方向转化。告诉世人,告诫世人,事情的本性都有它的局限性。我们都在找一个“度”,这个平衡点。倘若强行超越,恐怕要适得其反,丧失自己。吕不韦与众多门客在编辑《吕氏春秋》时,曾用“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这十二个字将物极必反诠释的很到位;老子《道德经》中有“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到早已”的道理;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了贾府盛极必衰的过程。这一道理贯穿古今时空。这个成语使我联想到一个词——欲望。若控制得当,它是我们达到某种目的的利器;若控制不当,便是使人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的凶器。所以行事为人,力求平易朴实,脚踏实地。再举个例子,如果吃得太多,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也会转变为对人有害的东西,所以饮食要适度;画蛇添足,行事过于多余,结果可能比不做还要糟糕。所以,一切都要顺乎自然,要遵循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自然发展。善从何处而来,恶也从何处而生,而那些避免邪恶的方法也会应运而生。深水在很多方面是有益的,同时也是有害的。因为深水有溺水之险,但与此同时,却也找到了避免溺水的方法——学会游泳。所以,在困境到来时,我们也不必一筹莫展,解决的方法也在应运而生,就像小孩子一生下来,便有哭的本领,后来才学会了笑;一个人
本文标题:哲学课的心得体会范文【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179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