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1310T 307-2023 数字乡村 村(街)数字化建设通用规范
—2023数字乡村村(街)数字化建设通用规范2023-4-20发布2023-5-20实施廊坊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2023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中共廊坊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提出。本文件起草单位:廊坊市标准化所、中共廊坊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廊坊市邮政管理局、中国农业大学、中共永清县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共香河县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北有限公司廊坊分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廊坊市分公司、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廊坊分公司、中国广电河北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廊坊市分公司、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廊坊市赢创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朱学海、刘顺海、郭睿、高继伟、姚鹏、辛晓蒙、杨平良、张永慧、张艳莉、张盼、吴庆华、张建平、周志鹏、李英泽。—20231数字乡村村(街)数字化建设通用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村(街)数字化建设的总则、基本要求、基础设施与场所、视频监控、基本应用和惠农服务。本文件适用于廊坊市各行政村(街)数字乡村的建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50200有线电视网络工程设计标准GB51158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GB51171通信线路工程验收规范GY/T5096有线电视接入网工程建设技术标准YZ/T0137快递营业场所设计基本要求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数字乡村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4总则4.1科学规划、协同推进完善数字乡村顶层设计,明确村(街)数字化建设总体思路、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系统梳理数字乡村建设需求,注重跨部门、跨层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作协同,有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各项工作。4.2夯实基础、强化应用不断完善农村通用基础设施,为智能应用夯实基础,坚持以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村民主体、以人为本的原则,着力提升农业信息化、乡村数字化等应用场景。4.3因地制宜、按需发展—20232根据各村(街)的发展基础、技术条件、人员配备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的合理规划数字乡村建设,可按照急用先行、急需先用的原则推进各项工作。4.4集约节约、便捷实用针对新建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宜合理兼顾原有信息基础设施的利用,为统筹推进数字水利、数字气象、数字电力、数字交通、数字农业等信息共建共用提供必要的物理空间和信息基础设施。5基本要求5.1组织机构应成立由村支部书记、村委委员、部分党员组成的数字乡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村(街)数字化发展重点方向,督促各成员根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任务,按时上报建设情况与落实上级单位交办的其他相关事项。5.2运行要求5.2.1应制定数字村(街)发展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等,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5.2.2应具备保障开展数字村(街)运行发展的场所、人员。5.2.3应对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必要的升级和改造。5.2.4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安全性。6基础设施和场所6.1移动通信基站6.1.1覆盖要求6.1.1.1室外覆盖室外以地面塔、楼面塔等基站进行覆盖,基本实现对城市、乡(镇)、行政村和主要道路的广域连续覆盖。6.1.1.2室内覆盖未能覆盖的企业、农业设施等较封闭区域,通过建设室分设备补充深度覆盖和容量需求。6.1.2站址选择6.1.2.1选址范围地面塔和楼面塔的选址范围有:a)地面塔包括但不限于道路绿化带、公园广场、道路沿线的路灯和监控杆以及其他用地内的开敞空间;b)楼面塔包括但不限于政府办公建筑、行政事业单位建筑、居住建筑等相对周边区域较高的建筑。6.1.2.2选址原则—20233根据廊坊市地形、地貌以及居民分布情况,移动通信基站的选址应符合以下原则:a)挂高原则。室外基站天线挂高宜控制在25m~40m,应无明显遮挡;对于20m以下的超低站和高于50m的超高站,应综合考虑周围建筑情况以及覆盖需求;b)合理规划站间距原则。基站建设可按照主城区站间距300m~400m,一般城区400m~500m,县城、重点乡镇600m~800m,农村1000m~1500m的方法规划站间距。6.1.2.3选址要求选择站址应充分考虑周围近距离范围内是否有建筑物阻挡、反射等因素。覆盖高速公路、铁路的基站,距离高速公路、铁路的水平距离宜在100m~300m以内;城区基站100m范围内不应有高大建筑物;郊区基站200m范围内不应有高大建筑物;山区和丘陵地区,应根据地形、居民活动区域、道路等要素选择站址;多系统基站射频天线共址时注意水平和垂直隔离度要求。6.1.2.4选址安全移动通信基站的选址应遵守以下安全防护原则:a)远离高压电线等危险物,城区基站距离高压电线等危险物不应低于30m;郊区基站距离高压电线等危险物不应低于50m,并同时满足倒塔距离,即含避雷针塔高+5m;b)当基站需要设置在铁路附近时,也应满足倒塔距离;c)避开军用光缆、输油管道、燃气管道等市政管廊,满足管道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防护隔离要求;d)基站站址不宜设在大功率无线电发射台、大功率电视发射台、大功率雷达站等干扰源附近;e)避免选在雷击区;f)应选择不易受洪水淹灌的地区。6.2固网宽带6.2.1工程设计应根据数字乡村建设规划要求,考虑村(街)周围环境条件和近远期规划需求制定合理的综合布线系统,在保证通信质量和安全的同时,还应考虑施工和维护方便的因素,具体要求按照GB51158的相关规定执行。6.2.2施工要求光缆的敷设包括直埋、架空、墙壁、管道等敷设方式,应根据敷设地段的环境条件,因地制宜采用人工或机械方式施工,选择合适的光缆、接头盒等敷设材料,制定适宜的施工组织程序,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施工结束后按照GB51171的相关规定组织工程验收。6.2.3安装维护入户安装客户端设备应合理确定终端的安装位置,包括蝶形光缆、电源线等的布放,同时应保证宽带质量和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宜制定入户人员服务规范及安装维护工作流程等服务措施。6.3有线电视6.3.1覆盖要求—20234有线电视应满足村(街)用户收视中央各台、各省电视台、地方电视台等收看需求,满足村(街)用户各类政务、村务公开需求,以及付费电视节目、医疗、交换电视节目、系统工作状态监视等业务要求。6.3.2工程设计应符合本地有线电视网络发展要求,合理节约建设投资。设计规划应具有开放性、可扩展性和灵活性,以及运营安全性和维护便利性的考量。工程设计主要包括系统设计、机房设计、设备设计和电缆设计,具体要求按GB/T50200的相关规定执行。6.3.3施工要求有线电视接入网工程施工应以施工图设计文件为依据,充分考虑村(街)地理环境。光缆敷设前,应使用光时域反射仪和衰耗测试仪检查光纤是否有断点,衰耗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施工主要分为设备安装施工、线缆施工、防雷接地和性能测试等内容,应制定适宜的安全管理制度,施工过程按照GB51158、GB51171、GY/T5096等有关规定执行。6.4农村快递服务场所6.4.1场所要求每个村(街)应设立面积不少于15m2的经营场所,宜选择交通便捷的地点,可使用现有快递网点进行升级。快递服务场所应通过邮政管理部门的快递末端网点备案,场所外应悬挂快递服务场所门头标识、标牌,场所内应设置快件存放和保管区域,场所建设要求应符合YZ/T0137的规定。6.4.2站点分类农村快递服务场所可分为自有农村快递服务场所和合作农村快递服务场所。其中合作对象可包括连锁商务机构、便民服务组织、社区服务组织、物业管理组织、政府机关、院校、同业组织以及专业第三方企业等。6.4.3设施设备农村快递服务场所内的设施设备应包括以下内容:a)书写台、座椅、货架、手推车、包装设备、封装用品等;b)通信网络设备、监控设备以及计算机、手持终端、采集器等营业终端设备;c)(电子)磅秤或(电子)台秤、卷尺等计量设备。6.4.4人员要求每个站点应至少配备1名服务人员,可根据服务区域范围、服务区常住人口数增加服务人员数量。6.5惠农信息服务场所6.5.1场所要求惠农信息服务场所经营面积应不少于20m2,有通信网络设备,能提供无线WiFi,有电脑设备和办公桌。6.5.2人员要求—20235惠农服务场所应至少配备1名服务人员,宜熟练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了解基本的农业知识,有法律意识,可根据服务区域范围、服务区常住人口数增加服务人员数量。7视频监控7.1点位设置宜在村(街)的出入口,以及村(街)内的村委会、广场、卫生所、学校、商店、主要街道等重点部位安装高清摄像设备,根据村(街)内街道的长度,宜在街道两头、中间等位置增设高清摄像设备,出入口的设备应具备抓拍功能。7.2设备要求高清摄像设备的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66,并应配备可供实时监控、查看的屏幕显示设备,数据存储时间宜根据监控场景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容量和时间。7.3接入方式终端设备应支持公网、专网两种接入方式。公网可通过Wi-Fi、4G或5G、有线网络、定向宽带等方式接入,专网可通过VPN或专线等方式接入。使用无线监控设备的,应避免与运营商频段产生冲突。7.4设备功能智能监控系统应包括但不限于实时监控、公共视频、看家护院、区域管理、设备管理和视频回放等功能。8基本应用8.1互联网+党建通过相关网站、手机APP等方式,实现对村(街)党员干部的党课教育,采取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推送学习内容和管理信息,组织专题网络培训,引导流动党员在线学习交流等。8.2互联网+教育对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优质在线教育资源,优化农村地区中小学校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缩小城市与乡村教育资源的差距。8.3互联网+医疗健康提高村级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远程指导、远程培训、网络互通、信息共享等。加大医保信息平台应用系统的推广,推动农村医保经办服务的网上办理与医保电子凭证的全面应用。8.4互联网+政务服务依托全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实现网上政务服务村级全覆盖,对涉农事项和基层证明实行全程网上办理,宜在村(街)综合服务站和各类社会机构经营网点配备政务服务智能终端系统。—202368.5互联网+应急管理加强对乡村地质灾害、洪涝灾害等灾害及生产生活安全监测预警。推进农村地区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覆盖,做强应急广播“最后一公里”。建立乡村数字化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引导村民开展自我卫生管理和卫生安全防控。8.6互联网+文化旅游通过乡村旅游重点区域通信信号覆盖、实现客流监控监测、智慧停车等物联网设施的建设,拓展生产、生活、生态、研学等综合功能,促进游憩休闲、创意民宿等新产业发展,打造乡村旅游核心产品,依托“一部手机游河北”智慧旅游平台,实现乡村旅游在线预订、网上支付、电子讲解等功能。9惠农服务9.1人居环境数字化监管以数字化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综合利用无人机、高清视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对农村房屋、道路、河道、特色景观等公共空间进行监测,为维护村容村貌提供管理依据。9.2特殊人群信息服务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和残疾人实施信息管理。开发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互联网网
本文标题:DB1310T 307-2023 数字乡村 村(街)数字化建设通用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199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