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家具史中国家具的历史演变笨拙神秘的商周家具浪漫神奇的矮型家具(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婉雅秀逸的渐高家具(魏晋南北朝时期)华丽润妍的高低家具(隋唐五代时期)简洁隽秀的高型家具(宋元时期)古雅精美的明式家具雍容华贵的清式家具中国家具经历了自商、周至三国期间席地而坐的矮形家具;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随着人们的起居方式向垂足而坐的过渡,家具也逐渐从矮形向高形过渡;至北宋,垂足而坐已成定局,高形家具的系统已基本建立,到明、清时期,是中式传统家具的历史发展高峰。1、商、周(公元前17世纪——前770年)•原始古拙,质朴浑厚。•这一时期家具主要有各种青铜家具(如青铜俎)、石质家具(如石俎)和漆木镶嵌家具(如漆木抬盘)。漆木镶嵌蚌壳装饰,开后世漆木螺钿嵌家具之先河。商代家具商代的青铜器板足俎·•1979年在辽宁义县花儿楼窖藏出土。前后两块板为腿来架起俎面。在前后板腿中央,留出壸门轮廓。板足上以细雷纹为地,上饰饕餮纹。两边各吊一个制作精巧的小铜铃,铃上亦饰有花纹。此俎的俎面为槽形,据此分析,它应为陈牲之俎,而不是切牲之俎。这种槽形俎面,为后世带拦水线的食案之先驱。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发现了铁,木工工具由青铜改为铁制,出现了丰富的加工器械和工具,如铁制的锯、斧、钻、凿、铲、刨等等,为家具的制造、制作复杂的榫卯和花纹雕刻带来了便利条件。•鲁班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土木营造和木构家具的加工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家具春秋战国时期家具3、秦、两汉、三国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80年)•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以致建筑方面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也是低型家具大发展,高型家具开始萌芽的时期;•胡床(形如马扎的坐具)传入中国,为后来人们的“垂足而坐”奠定了基础。秦、两汉、三国时期家具特点•髹漆:红与黑的搭配,色彩艳丽,漆质光亮,作工精细,造型别致轻巧,充分体现出辉煌的大汉国风。;•装饰纹样:云气纹;•屏与榻的结合。玉屏风·东汉•镂玉座屏1969年河北定州北陵头村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高16.9厘米长15.6厘米河北省定州博物馆藏。漆案·汉•汉代的食案如同后世的盘子,有很矮的案足。“举案齐眉”的故事中所说“案”,就是这种矮足案。图中的案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幕,长方形,矮足高20mm。扶手椅·西魏•敦煌壁画中的扶手椅,有高靠背,搭脑出头,是后代“灯挂椅”的先驱。椅座宽大,僧人跪坐其上。4、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年——960年)•缤纷世界华丽润妍;•由于唐代由席地坐向垂足坐的转变过渡时期,所以唐代为高型与矮型家具的共处阶段。唐代时期家具特点•造型上宽大、厚重、浑圆、丰满;•结构上,壶门的运用和延续;•装饰上追求华丽:大漆彩绘,且雕刻与镶嵌。壸门案、腰圆凳·唐•唐代大画家周昉的《宫乐图》,图中表现出盛唐贵族妇女宴乐景象。食案体大浑厚,装饰华丽;腰圆凳也称月牙凳,符合人体功能。燕尾翘头案·唐•这类案为书案,体型较矮,坐在地上或床上书写,“伏案疾书”就指这种案。屏风·唐•敦煌217窟唐代壁画。唐代屏风以立地屏风为多,木制骨架上以纸或锦裱糊。士大夫比较喜欢素面。而在屏风上绘以山水花草也是一种风格。长桌和长凳·五代•敦煌473窟壁画。这种供多人餐饮用的长桌凳,可能是当时某种公共场所的家具。5、宋、辽、金时期(公元960年——1279年)•成熟普及简洁隽秀•宋代高型家具已相当普遍,垂足而坐已成为固定的姿势,中国历史上的起居生活变革由坐姿而定;•梁柱式的框架结构出现;•装饰性的线脚的应用;•宋代家具的风格简约、工整、文雅、清秀。宋代家具风格与特点•高型家具品种齐备:桌、椅、案、几、床、榻、柜、箱、橱、凳、墩,以及架、台、屏风等等;•造型挺秀装饰简洁:桌椅腿子变化多。《小庭婴戏图》中的方凳•座面是棕藤编织物,四腿之下是四只如意形脚。显然这是一只上等人家使用的精心制作的方凳。《听琴图》•依照古制,琴桌应是以其特殊功能要求而特意设计和制作的桌子。它用特殊材料,形成中空的桌面,以加强共鸣和声音的扩大。图5这只琴桌是宋徽宗赵佶所画的《听琴图》中所用的琴桌。从画中不敢断言它是否符合古制。只能见其造型不似一般用桌,它的桌面狭而长,桌面下前沿有雕花板装饰。雕花板由双横枨承托,横枨两角也有角牙,很清秀。香几。方形几面,四腿挺直,在腿的上半部设四边横枨,架起隔板。几面与腿子上端有牙头为饰,中部隔板的四角也有小雕饰,此几简洁挺秀。圈椅·宋•南宋画家刘松年的《会昌九老图》,其中圈椅的前后腿、枨子以及圈靠背都使用尺度一致的圆料,造型清秀。榻和足承·宋•宋画《槐荫消夏图》。床面为四框中间镶板,八只如意脚下有托泥承接,托泥之下又有八只小足接地。榻、长方桌、扶手椅、方凳·宋•宋画《十八学士图》。图中的椅子造型比较复杂,座底下面置一个与座面大小相同的脚踏,可以抽出作为脚垫,不用时再推回去。高桌、方凳·宋•马远:《西园雅集图一》(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图中的高桌与凳都是如意形脚,脚下有托泥。这种如意形脚是宋代家具的特征之一。另,图中的桌、凳造型风格一致,为明显的配套使用。交椅·宋•宋画《蕉荫击球图》中所绘。交椅由胡床发展而来,加上了靠背和脚踏,因而当时也称太师椅。交椅·宋•宋代名画《春游晚归图》中描绘一官员春游归来,随从中有一肩扛交椅者,椅圈上还安着荷叶中形托首。这种交椅,到元、明两朝还很重视。通常只有家中男主人或贵宾来访才能使用,而妇女及下人只可坐圆凳或扎。桃形沿面雕木床·辽•这件围子床长2370、宽1120mm,床上有围栏,有雕饰的柱头。床下部为长方形底座,底座正面床沿上装饰着桃形图案。桃形沿面雕木椅·辽•内蒙辽墓出土。椅子靠背为横向水平,搭脑呈弓背形。前沿护板雕有桃形装饰,与同墓出土的木床装饰相同,可见当时辽国的组合家具。四出头木椅·金•指搭脑两端出头,扶手两端出头。后来因与官帽外形相似,也称“官帽椅”。这把木椅出之山西大同金墓,全身圆材,座面厚实。高几·金•宋代开始,形式多样的高几不仅见于宫廷,普通百姓也广泛使用。此几为杏木制作,山西大同金墓出土。6、元(公元1271年——1368年)•形体粗大雕式华美;•元代家具在制作工艺上与宋代家具基本保持一致,继承了大木作的结构传统,确立了高型家具的模式;•元代家具上出现了罗锅枨和霸王枨的家具部件形式,这种部件即使结构件又是装饰件,成为中国传统家具的一个典型特点;•元代历史较短,家具遗物和遗迹较少,难以评估其时代风格,抽屉桌是一新兴家具而外,其他家具均是沿袭前代。榻、桌、屏风、足承·元•元代画家刘贯道《消夏图》。元代立国时间较短,历时九十几年。家具形制沿袭宋辽金,变化不大。元朝矮桌•是宋代风格的延续。桌面也是四边有框,中间镶板满雕的作法。元朝弯腿几•此矮几造型很不一般,它的腿子作两次半圆曲线,在两个曲线中间接四面横枨,腿下四足向外翻。曲足火盆架•此盆架有弯曲四足,上部有雕花围板,腿子与围板交角处有牙头。弯腿之下是向外翻出的兽爪足。此盆架造型,与宋代出土相差无几。元代墓出土的银镜架•整体造型好似一把豪华的交椅,凡是横枨均出头,凡是出头均作卷云雕饰。上部如靠背,中间高,两侧低,板面雕满花饰,下部为支架的腿,形如交椅腿。前面又有一块雕花板,极为精美。黄花梨圆后背交椅·元•通高948mm。这是一件极其罕见的元代交椅实物,脚踏及椅背转折处包有铁质加固件。靠背板上的云纹浮雕较为精致。釉里红瓷床·元•元墓出土的瓷床。后背为三扇屏风,左右各一扇。共五扇屏风,上面都是花饰。床的前面和腿子都有复杂的花饰。7、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840年)•明式家具包括明朝到清康熙年间的家具款式,至清雍正、乾隆期间,家具的发展开始演变成另一种形式,即所谓的清式家具。•明式家具以结构上的合理化与造型上的艺术化,充分地展示出简洁、明快、质朴的艺术风貌,将雅俗熔于一炉,达到美学、力学、功用三者的完美统一。根据有关文字资料,它起始时被称之为“细木家具”,或者“小木家伙”。主要的地域范围在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明式家具的造型特征•明式家具的整体结构以框架式样为主要的形式,呈现有束腰和无束腰两大结构特征;•明式家具的造型以线为主,根据结构需要顺势取得再加以润饰,洗练大方;•明式家具的外形比例、尺度与其使用功能紧密联系起来,力求达到形式与功能的和谐一致。明式家具装饰特征•明式家具在注重结构、功能、造型、材料的诸多前提下,讲究适宜的装饰,采用木纹、髹漆、剔刻、雕刻、镂刻、镶嵌等多种用法,或结构装饰、或细部刻划,使结构与装饰、装饰与家具整体浑然融合。明式家具的选材•明式家具选材讲究,多用硬木,纹理优美,依材而塑,善于根据家具的不同部位,审辩木材的材质、色泽和纹理,同时注重功能与木材天然纹理的表现;明家具的结构特征•优质坚硬的木材为明式家具采用较小的构件断面,制作精密的卯榫结构提供了客观条件,明式家具在结构上基本采用不施胶、不钉钉的卯榫接合;有束腰外翻马蹄杌凳无束腰杌凳四出头官帽椅南官帽椅梳背椅圈椅黄花梨长方凳和小方凳·明·•这种直腿直枨方凳,在宋代已经定形。用材粗硕,线形简练,做工精细,是明代家具中的精致小品。黄花梨有束腰罗锅枨二人凳·明·•长1020mm,落堂式凳面。造型敦厚,富有韵律感,实用而且有观赏性。这种双人凳选材考究。黄花梨有束腰三弯腿长方凳·明·•高510mm。由于地域方言不同,凳子也称为“杌子”,如方杌、圆椅或杌凳等等。凳或杌的基本特点就是无靠背无扶手的坐具。最早见到的凳子形象是在汉墓壁画上,呈腰鼓形圆凳。黄花梨裹腿加卡子花方凳·明·•卡子花的作用等同于“矮老”,起加固作用,但这种较为复杂的卡子花还起到装饰作用。老花梨木长条凳·明•长约2000mm,体积较大,凳面为厚木独板。腿足与凳面为夹头榫相接,用卷云镂空角牙,同时以高桥梁档紧贴凳面,既加固凳腿,又使整个造型不显笨重,具有较高的艺术品味。紫檀有束腰鼓腿彭牙方凳·明•此凳现藏故宫博物院,高520mm。彭牙、抛牙是一个意思,指牙板面为弧形,鼓腿都为内翻马蹄式足,这种做法费工料,但效果很好。黄花梨有束腰鼓腿彭牙大方凳·明·•高550mm,面宽640mm见方。庄严凝重,牙条装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可能年代较早。此凳体积硕大,选料做工俱精,是一件少有的明代家具珍品。老花梨木荷包牙直挡长方凳·明末•高510mm,凳面竹编,保存完好。腿足外圆内方,牙子呈荷包形。这种凳子在江南地区非常多见,延用至今,但其中材质差别很大。此凳为优质木材制成。黄花梨无束腰罗锅枨加矮老方凳·明·•座面采用落堂式,也就是座面四周用木框,中间镶木板式嵌藤屉的作法。罗锅枨包在腿子外面,中裹腿作法。黄花梨有束腰罗锅枨长方凳·明·•罗锅枨:家具上一种中间高两端低的枨子黄花梨有束腰十字枨长方凳·明•凳子的造型,从大的方面可分成两类:即有束腰和无束腰两种。无束腰的都是直腿,有束腰的多为方腿,曲腿或者三弯腿,腿脚多内翻。黄花梨有束腰三弯腿大方凳·明·黄花梨有束腰三弯腿方凳·明·•明代家具的腿足变化很多,这种三弯腿比较常见,从束腰处向外膨出,然后内收,到下端再向外兜转,形成三道弯。足部一段有涡纹足、外翻马蹄足。老花梨木圆梗直背椅·明•此种形式为苏式家具中年代较早的一种。通体材料均取圆梗形,鹅脖、联帮棍、靠背都挺直不弯,造型简洁,隽永耐看。老花梨木螭纹玫瑰椅·明•通高885mm。整体比例协调,线形疏密有致。最密处为后靠背之镂雕,螭纹形象各异,相互交错,排列有序,充满热闹喜庆气氛。这种雕刻手法为比较典型的江南木雕工艺,对研究明式家具上的雕刻有重要价值。铁力木四出头官帽椅·明·•铁力木亦称“铁梨木”、“铁栗木”,产于印度和我国广东,广西一带。木质坚硬,纹理细美。座面以下施罗锅枨加矮老,鹅脖前弯。此椅结构合理、紧凑,达到了不可在此基础上任意增减的程度。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明·•通高1204mm,是一件最为标准的官帽椅。扶手下面的联帮棍有弯,上细下粗,俗称“耗子尾”;这种有弯的联帮棍也称“镰刀把”。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明·•扶手为优雅的曲线,与下端的“镰刀把”相呼应。靠背为整板局部小面积浮雕,雅致精美。腿足间的枨子从
本文标题:中国家具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4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