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吆喝》的教学设计通用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吆喝》的教学设计通用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吆喝》的教学设计通用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吆喝》的教学设计【第一篇】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八课《吆喝》下面,我将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和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分析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材分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的5篇课文绘声绘色地介绍了民风民俗和民间艺人轶事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从学校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吆喝》是本单元的第3篇课文,体裁是散文作者萧乾用缓缓的语调追忆了老北京城街头商贩的吆喝声,流露出美好的回忆和怀念之情文章语言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初二的学生对回忆性散文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对主题理解的深度还有待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内容、情感(重点)2.揣摩语言,感受作者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难点)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根据本节课目标和文本特点,我采用以下教法:1.情景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朗读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收到到与文本与作者交流的效果,便于理解作者的情感,获得美的体验3.讨论点拔法:当学生讨论探究中遇到了阻碍,教师再适时点拨启发学法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和圈点批注的的学习方法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我们民参考资料,少熬夜!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这个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二、整体感知课文1.投影出示作者简介,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通过投影“读一读,写一写”让学生给生字注音教师订正字词的读音、释义2.听读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读,边勾画圈点重要语句,出示思考:①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②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顺序要抓住标志性的词语,比如:时间的词语归纳最后明确:吆喝声首先是按从早到晚的顺序,其次是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介绍追问:课文思路清晰,请找出本文衔接过渡的语句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比如①“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②“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②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愉悦和怀念的感情(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思考,可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便于梳理文章的思路,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完成目标1、2)我们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研读赏析,这是讲读本文的难点,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入品味语言三、品味语言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你认为文中哪一句吆喝最有趣?找出来读一品一品吆喝词(重点品读2处)夸张:“萝卜赛过梨儿”一个“赛”字,比梨还好吃,写出了萝卜的多汁、味儿甜、口感脆“萝卜好似梨儿”比喻:“葫芦儿——冰塔儿“比喻生动,形大,色亮,口感脆教师进行品析语言指导这是口语活动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读,其他学生起来评价教师在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上应该做些指导带领学生体验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这一环节,应趣味盎然的但是单纯的笑一笑还是不够的教师适时的加以追问:从这些吆喝声中,他们的生活处境是怎么样的呢?吆喝人如此辛劳,能赚几个钱?你从哪里看出参考资料,少熬夜!来的?小结:他们从大清早到深夜,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滴水成冰的冬日,走街串巷用心的吆喝也就是多卖两个萝卜,多收入一个铜板呀吆喝就是他们苦乐生计的承载从一句吆喝词中,就读出他们的忙碌艰辛的生活状况继续追问: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面对生活又是怎样的一种态度呢?可以第六段“馄饨挑子”的特写镜头——,走进吆喝人的心灵世界这些吆喝人生活如此艰辛,从动作到声音,把这忙碌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儿,你又从中看到了什么样的吆喝人?——乐观、达观的人生态度教师小结升华:所以读吆喝,我们不仅读出了声乐之美,读出了苦乐生计,更读出了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这境界就是吆喝最动人的美丽,是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通过对语言的品读赏析,意在体验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赏析能力,学会阅读欣赏)四、拓展延伸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事,只要你用心去观察,就会有新的发现,请写一段30字左右的话说说你曾听到过的叫卖声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设置这个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从身边平淡的生活和平凡事物中发现情趣,发现美,增强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五、课堂小结:一声吆喝,市井生活酸甜苦辣酿百味,万种风情,民族传统春夏秋冬呈现五彩让我们像珍藏老照片一样,去珍藏吆喝所传递给我们的艺术之美,让我们像品味陈年老酒一样,去品味吆喝里的生活滋味,让我们像珍视无价瑰宝一样去珍视吆喝人,以及所有的像他们一样的,普通老百姓身上那种质朴诚信、乐观热情、认真豁达的生命姿态!(这个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六、布置作业:1.听相声《卖布头》2.每一个地方都有每一个地方的语言特点请写1篇介绍自己家乡语言的文章,300字左右,和其它同学交流一下(作业的设置,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感情)大班社会教案【第二篇】活动目标1、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2、了解剥玉米的工具,大胆尝试,如何使用这些工具。3、通过观察劳动,进一步了解玉米的外形特征及功用。重点难点1、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加深对玉米的了解2、懂得珍惜粮食,愿意与他人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参考资料,少熬夜!活动准备1、经验积累:师生在亲自种植、管理,收获玉米的过程中共同积累有关玉米的知识经验。2、材料收集:师生共同收集有关的图书、录像,成熟的玉米棒,各种剥玉米的工具。3、学具用具:幼儿种植、管理,收获玉米过程的录像带、电视机、各种剥玉米工具、大小竹编,小板凳,布,簸箕,等,各种玉米棒,玉米籽,调料,碗,微波炉。活动过程1、激发兴趣——观看录像,激发幼儿对已有经验的回忆。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玉米棒是什么样子的吗?我们来看看录像里的玉米棒是不是跟我们平时见到的一样呢?2、了解玉米的生长过程。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吃过玉米吗?你们知道玉米是怎么种出来的吗?(幼儿自由回答)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个别幼儿讲述(2)出示课件教师:原来玉米是在春天播种,种子慢慢发芽,农民伯伯开始捉虫、施肥,玉米长高、抽节,然后长出玉米棒,吐出玉米须。到了秋天就收获了金黄黄的玉米棒。3、观察发现——教师出示玉米棒引导幼儿观察,了解玉米棒的外形特征。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礼物,我们来看看它是谁?(引出玉米棒)(1)自由观察:幼儿观察,教师个别指导。(2)互相交流:幼儿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3)共同小结:师生共同小结玉米棒的外形特征。教师小结:玉米棒长得圆圆的,长长的,上面细下面粗。玉米的外面有一层层的苞叶,像笋皮一样,剥叶,有的是黄的叫黄玉米,有的是白的叫白玉米,还有的是紫玉米。玉米籽长得一排排,剥下玉米籽最里面的是玉米芯。4、尝试操作——了解剥玉米工具,尝试操作。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大人是怎么剥玉米的吗?你们会吗?我们一起来尝试着剥玉米吧!(1)交流剥玉米的已有经验及工具的初步印象。(2)提出尝试操作的要求。(3)幼儿操作,尝试使用各种材料。5、观察与指导(1)是否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操作活动,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与鼓励。(2)观察幼儿碰到哪些困难,鼓励幼儿互相合作,共同解决。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剥的累不累,手上是不是有点疼(是啊,农民伯伯从种玉米开始,施肥浇水,捉虫,到长成玉米棒,不知要花多少心血呢,你说辛苦不辛苦?)参考资料,少熬夜!(3)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剥法。(4)交流操作活动的感觉。(5)引导幼儿相互检查,对幼儿间合作好的加以表扬。6、了解功用:引导幼儿根据看到的、听到的、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讲述。(1)教师:刚才小朋友讲得真多,有的说玉米可以煮着吃,有的说可以爆玉米吃,可以做玉米饭、玉米粥吃,甜玉米可以炒菜吃,刚才一个小朋友又想到把玉米放在火里烤着吃,玉米的营养可丰富啦,来,我们看看玉米宝宝是怎么长大的,它还有什么用途?(2)看下载的玉米生长过程及用途资料。7、烧制玉米食品。(1)幼儿分组,选择调料,商量烹调方法。(2)幼儿合作烧制玉米。8、品尝(1)品尝自制的玉米食品,体验成功的乐趣。(2)愿意与人分享,注意卫生。活动反思本次活动幼儿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小朋友们很喜欢动手操作,通过本次活动我觉得教学内容一定要适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难度要适宜,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才能落到实处,教学内容的选择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大班社会教案【第三篇】活动目标1、通过感官观察不同材料的筷子的特征,知道筷子都是成双使用的。2、了解筷子的用途,学习掌握和使用筷子的正确方法,发展小肌肉动作。活动过程一、教师出示筷子,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1、教师出示筷子,幼儿观看。2、提问:(1)这是什么?(2)它有什么用处?3、组织幼儿自由讨论回答。4、师:这个是筷子,我们吃饭的时候会使用它来夹东西。二、结合实物筷子,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感知筷子的不同特征。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各种不同种类的。筷子,幼儿观看。2、提问:(1)这些筷子是什么形状的?(2)它们都是用什么做成的?(3)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吗?3、组织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等形式自由讨论回答。参考资料,少熬夜!(重点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长短、粗细、材料等方面观察发现它们的不同。)4、小结:原来有的筷子是竹子做的,有的筷子是木头做的,有的筷子是塑料做的,它们都是长长的、直直的,摸起来是硬硬的,而且都是一头粗一点,一头细一点。5、组织幼儿再次根据筷子的特征进行感知、探索。三、游戏“夹夹乐”,帮助幼儿巩固掌握使用筷子的正确方法,发展小肌肉动作。1、提问:(1)你们会用筷子吃饭吗?(2)你们是怎么握筷子的呢?2、组织幼儿展示自己握筷子的方法,教师纠正幼儿的错误姿势。3、教师介绍游戏“夹夹乐”玩法,幼儿倾听。(请幼儿练习分组用筷子夹弹珠、木珠或泡沫板,看谁在指定时间内夹得又快又好。)4。教师示范用筷子夹东西,幼儿观看。5、请个别幼儿上前示范,教师及时进行筷子握姿的指导。6、组织幼儿分组进行游戏、比赛,教师巡回指导。活动延伸1、请家长在家督促幼儿使用筷子吃饭。2、宣传使用筷子时的注意事项,引导幼儿注意安全,学会安全、正确使用筷子,如不把筷子打到别人,不把筷子放在嘴里咬……《吆喝》的教学设计【第四篇】知识与能力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2、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过程与方法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
本文标题:《吆喝》的教学设计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456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