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两小儿辩日》教案【精选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两小儿辩日》教案【精选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两小儿辩日》教案【精选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两小儿辩日》教案【第一篇】课题《两小儿辩日》课时1主备(集体备课)辅备(个人备课)教学目标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学重点1、感受古文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2、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教学难点理解字词古今不同含义,如语气词“乎”。教学方法朗读指导法探究讨论法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一、导入:小时候,我们都学过《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有个问题:长安和太阳哪个更远?他的理由是:长安尽管远但肉眼看不见,而太阳却时时能见,故为太阳近。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直至流利。3.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师生互评。4.全班齐读,力争背诵。三、探究课文,理解内涵1.全班讨论:从两小儿的辩斗中,你有哪些启发?(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并思索其中的道理)2.全班讨论:对两小儿所持看法,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3.你认为学生该不该笑孔子?“孔子不能决也”一句说明了什么?(笑与不笑,只要能说出理由即可,不必苛求,关键要保护学生深入考虑问题的积极性。但是要让学生明白知识参考资料,少熬夜!是无穷尽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四、1、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2、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课堂练习解释加点字问其故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及其日中如探汤课堂小结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课外作业做同步练习。板书设计初出日中两小儿辩日如车盖(大—近)如盘盂(小—远)孔子不能决沧沧凉凉(凉—远)如探汤(热—近)《两小儿辩日》教案【第二篇】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2.学习本文的生字。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参考资料,少熬夜!1.齐读课题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四、学生字。1.分小组学习生字。2.交流汇报。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2)小儿:小孩。(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第二自然段: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两小儿辩日教案【第三篇】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學目标: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學习文言文的兴趣。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學态度,体会學无止境的道理。教學过程:一、温故知新,解读课题1.齐读课题。2.借已學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1)引导學生背诵含有“日”。字的诗句。(2)简释诗句中“日”字的意思。(3)引导學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课题,并导出“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这个问题,便于下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學习。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1)给出机会让學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學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2)根据各自己有的经验,提出學习课文的方法。2.合作學习,疏通文章。(1)提示學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2)选取适当的學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3.检查學习效果。(1)请學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學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2)复述故事。(3)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學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4)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5)在學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學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6)借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1)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學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2)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2.检查學习效果并品读课文。(1)在學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學生反复品读。(2)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四、联系实际,理解题旨参考资料,少熬夜!1.解开“辩日”之谜。(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3)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學生的解释。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1)引导學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2)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學态度,体会學无止境的道理。五、回味“辩日”,師生漫谈1.回味“學习历程”,书写心得。(1)小结本节课的“學习历程”,启发學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2)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2.漫谈体会。进行高效的師生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两小儿辩日》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理解字词古今不同含义,如语气词“乎”“去”“汤”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请讲一讲。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附注:(1)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2)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解释: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参考资料,少熬夜!动。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从陈国逃往蔡国后,也没得到蔡君的重用,常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感慨,一天发现弟子宰予中午还在睡大觉,气得说宰予是朽木不可雕,弟子们赶紧来安慰孔子,孔子说今后听其言而观其行,好自为之二.温习旧知:1、教师指出需掌握的重点文言词语(1)东游:名词做状语,向东;辩斗:辩论,争论。(2)故:原因,缘故。(3)以:以为,认为。(4)去:距离。(5)及:等到。(6)则:就。(7)此不为:是。(8)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9)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指天气很热。(10)决:裁决,判断。(11)孰为汝多知乎:孰,谁,哪个;为,通“谓”,以为,认为;汝,你;知,通“智”,智慧。附注:通假字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通假字的成因:(1)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2)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参考资料,少熬夜!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3)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附注: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之规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之规,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
本文标题:《两小儿辩日》教案【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485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