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通用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通用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通用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对叠词的分析,体会其作用。2.学生通过对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的分析,学会解读词的意象。3.学生通过对词人生平的了解,体会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愁”的内涵。教学重点:学生学会解读诗词的意象。教学难点: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体会其“愁”之内涵。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分析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轻抚中华历史的尘烟,萧瑟秋风中,一位才情四溢的女词人朝我们缓缓走来。她衣着淡雅、面容憔悴、神情凄苦。金人的铁蹄踏进了京都,也踏碎了她原本幸福而平静的生活。从此,她个人的命运便随着国家的命运而改变。靖康之变,她与丈夫被迫逃离家乡,南渡避难;不久,与他情投意合、恩爱情深的丈夫突然染病身亡,留下她孤身一人,飘零天涯。她历经人事沧桑,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颠沛流离,所有的不幸,压在这个弱女子的肩头。这一天,面对萧瑟的秋风,面对庭院衰败的菊花,面对着旧时相识的大雁,面对着梧桐细雨,她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令人肝肠寸断的`《声声慢》。千年之前,李清照寂寞离开人世,但她的诗词流传于世,希望能从茫茫人海中寻找知音。千年以后,很多人用朗读的方式和这位女词人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下面,我就播放一段配乐朗诵。二、听读,初步感知全词(一)播放学生录音《声声慢》。1.问:这是咱们班同学自己配乐朗诵的《声声慢》,大家认为读得怎么样?生:好(或还行)……2.那我们之前说过,朗读的时候,有许多地方是需要注意的,比如字音、停顿、节奏,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感情。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能成为专业的朗诵者,但是经过每个同学感情浇参考资料,少熬夜!筑的朗诵,却会有着别样的光彩。当然,要读出诗词的感情,还是要先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这位千古奇女子李清照。让她的词作,带我们进入她的世界。对于这个朗诵录音,我先不作具体的评价。我相信,等我们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大家对于这首词作的的朗读,会有更多的体会。三、品读,深入感受词人的愁情。阅读诗词是心与心的交流,朗读也是如此。词中的感情,只有我们真正的理解了李清照的心情以后,才能明白的表达出来。感情,是诗词的灵魂。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近李清照,体会她当时的心情。(一)大家都至少读过一遍《声声慢》,我想请大家告诉我,读完这首词,你们有怎样的感受?生:悲伤、孤独……问:如果用词中的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生:愁上节课我们说过,李清照的词可是分为前后两期。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二)作者在词的最后说“怎一个愁字了得”,也就是说仅一个“愁”字还表达不了。而这首词被称为“千古第一悲情之词”,李清照又是如何表达她如此深重,浓得化不开的愁呢?你认为哪些词句写的最好,最深刻,表达的淋漓尽致?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鉴赏。前人对李清照连用十四个叠字评价非常之高,说是“出奇制胜,匪夷所思矣”。(1)我们之前见到过叠字的诗句吗?(PPT展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金英雄。”——《三国演义》主题歌(杨慎《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蝶恋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问:叠字有什么好处?答:叠字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14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绝无重复累赘之感,朗读起来,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你能感觉到她心中塞满了愁苦,她需要发泄,需要倾诉,她想一口气把心中所有的愁苦全都吐出来。(2)分析7个叠词中蕴含的层次。问:开篇14个叠字,我们可以简单地分析一下层次。寻寻觅觅明显是李清照的一个动作。人在什么情况下才寻觅?答:有两种情况,一是我们的东西丢了,要去寻找,一般参考资料,少熬夜!不说“寻寻觅觅”;心中失落的时候,怅然若失就“寻寻觅觅”,仿佛一直在找在什么。问:那么李清照她在寻觅什么呢?答:她和丈夫在一起时候的那段时光。问:那段幸福的日子。还有吗?答:诗人到底在寻找什么呢?是流亡以前安定、闲适的生活,是丈夫在世时的情意,还是心爱的古玩字画?词人“寻寻觅觅”地找,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这反映词人内心空荡,无可排遣寄托。问:寻找的结果如何呢?答:寻找的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包围。问:“冷冷清清”,指的是什么呢?答:这里的冷清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周围的环境的确是冷清,冷清还反应出内心的冷清。然后她的情感,冷冷清清,冷清的环境有一种凄冷,冷清的心情有一种寂寞。问:最后的“凄凄惨惨戚戚”呢?答:“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此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3)PPT展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对此叠字的评价,与学生的解读分层一样,提高学生的自信。(4)朗读指导:“寻寻觅觅”四字,应读得缓慢、迷茫,“冷冷清清”,用降调,轻声读,“凄凄惨惨戚戚”六个字,则要一字一顿,读出字字悲的感觉。2.小组讨论,解读词中意象: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1)淡酒①有关“酒”的诗句:(PPT展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②点拨:酒总是与“愁”的联系在一起。如何理解“淡酒”呢?——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参考资料,少熬夜!③结论:淡酒象征浓愁。(2)秋风①有关“秋风”的诗句:(PPT展示)(略讲)“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②结论:秋风渲染愁情。(3)过雁①有关“雁”诗句:(PPT展示)“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②点拨: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旧时相识的雁吗?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③结论:过雁象征离愁。(4)黄花(略讲)①列出有关“黄花”诗句:(PPT展示)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李清照《醉花阴》②点拨:李清照词中多用“黄花”意象。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③结论:黄花凋零,容颜憔悴,心境不复当年。(5)细雨(略析“雨”意象,详讲“梧桐”意象。)①列出有关“细雨”诗句:(PPT展示)“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②结论:细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6)“梧桐”意象(结合细雨,详讲“梧桐细雨”意象。)①列出有关于“梧桐细雨”的诗句:(PPT展示)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窗在梧桐叶底,更黄昏细雨,枕前前事上心来,独自个,参考资料,少熬夜!怎生睡。——欧阳修《一落索》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②点拨: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梧桐细雨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意象。我们可以借助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去感受:“春风桃李花开日”是一种万物盛开的景象。“秋雨梧桐叶落”,则是秋天的绵绵细雨打在这已经发黄梧桐叶上,梧桐叶随风慢慢地落下来。显得十分的凄凉,有一种深秋的孤独与寂寞。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一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它不是滂沱大雨,而是点点滴滴的细雨,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听到这种雨打梧桐的声音呢?安静的时候,夜深人静却无法如水的时候,心中有着万千的愁情无法排遣的时候。班里有同学喜欢读《红楼梦》的,这个意象和《红楼梦》中林黛玉最欣赏的李义山的诗句比较一下——“留得残荷听雨声”。秋夜漫长,雨声敲打在已经败落的荷叶之上,那种声音,只有夜深人静,难以入眠的时候,只有心中极端苦痛的时候才会听得如此真切。那一滴滴的雨声,敲打在荷叶上,也敲打在梧桐叶上,更敲打在词人的心里。于是,李清最后一句诗便喷薄而出,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就是李清照无法言说、也说不尽的愁情。总结:词人满腹愁绪,本欲借酒浇愁,然急风欺人,淡酒无力,雁逢旧识,菊惹新愁,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霏霏,更添愁绪,此人眼前的一切是处处生愁,景景牵愁,物物惹愁,词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愁的世界。这些愁,层层叠加,直至无以复加,难以形容,词人干脆就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的愁还可形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词人的愁则非笔墨所能形容得完的。所以,结尾一句戛然收尾,但给人感觉却是:言已尽,但愁难了。(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在词中多次写到愁,但此时的“愁”,相比于之前,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让我们看看命运在李清照身上烙上了怎样的印痕?PPT展示:李清照大事记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它的内涵是?答:丧夫之痛寡居之悲颠沛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恨。补充:结合梁衡《乱世中的美神》,“愁”的内涵还可包参考资料,少熬夜!括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女人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的孤独、怨愁。四、再读,学生体会情感。(一)学生再读课文,体会感情。1.请学生再次朗读词,大家评价。2.教师播录音范读,学生感受词中的情感。3.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感受,把握作者传达情感的意象,走进词入的内心世界,再一次自由朗读《声声慢》。(二)背诵全词。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词。五、结语。一杯残酒,一阵秋风,一声雁叫,一地黄花,一滴细雨,一树梧桐,一个千古断肠人守着窗儿,李清照用她的才情,用她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带来这首传颂千古之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得到补偿,而这,就是我们的幸运了。《小珊迪》教学设计【第二篇】教法a:中心突破中心思想外露,是课文特点之一。结句“饱受饥寒的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着人们的心”,揭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学时不妨直奔中心,再以中心统揽全文,这就可以居高临下,提高阅读效率。1.直奔中心,把握概要。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提出以下问题:①课文的哪一自然段揭示了课文的中心?(读最后一自然段)②读了这个故事后,最使你深受感动的是哪一点?(让学生自由讨论。)③“
本文标题: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500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