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例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例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例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第一篇】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自然地想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同样是给教师的建议,会有什么不一样吗?带着好奇的心情,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这是一本好读的书,内容浅显,所提建议好懂、易用。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高深的理论,就如一位长者,在和你促膝而谈,劝诫、建议、指导,那么贴心,那么热情,让你在读的时候不由地点头称是。是的,作者安奈特·L·布鲁肖就是一位长者,一位良师,一位充满爱心和智慧的前辈。这些建议,对于老教师来说,都耳熟能详。大多数听过,有的建议还是我们正在做的,但更多的建议是我们知道,却没能做到或没能做好的。读着这些建议,我深感惭愧,一笔一笔地划出,一句一句地记录,心中涌起一个又一个决定:开学后,我就要这样去实行。第三十条指出:“要因材施教”。读到这条我有点好笑,这可是我们的教育鼻祖孔子提出的观点,却在外国人的书里读到,他这不是偷我们中国人的教育理念吗?可是读到底,我却感觉羞愧极了。是的,是我们老祖宗的观点,可是面对班级具有参差不齐水平的学生,我做到多大程度的因材施教?我们工作是太忙,一个班级七十几个人,每天批作业、备课、应付各种临时任务占去了全部时间,几乎没有时间用来单独和学生交流。但是,沉下心想一想,这样的劳动完全是事倍功半。用同样的方法教不同水平的学生,好的学生觉得太浅,失去学习兴趣,差的学生听不懂,也失去学习兴趣,我们辛辛苦苦地教,结果只有一部分学生在学,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所有的老师都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不是他们‘应有的水平’来展开教学的工作,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会突飞猛进!”因材施教,才可以事半功倍。“要明白教学工作的艰难”。读到这一条我有点乐,原来对老师的偏见在美国也有,许多人认为教师的工作太轻松了,一天只需工作几小时,双休日休息,一年有好几个节日,还能享受长长的假期,何等的轻松惬意!只有做了教师,并且做一个认真负责的教师,才知道,教学工作是多么的艰难、辛苦。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付出的心血是别人看不到的,承受的压力也是别人看不到的。一边读着这条建议,我一边在心里想到苏霍姆林斯基、雷夫·艾斯奎斯,以及中国的斯霞、于漪、窦桂梅、李镇西、朱永新等等教育精英,他们对教育的热忱,付出的心血真的是别人难以想像的。而我,一个只把教书当作职业的老师,所做参考资料,少熬夜!的是远远不够的。我想,既然选择了教育这一事业,也许不能像那些教育先锋那样把整个生命扑在教学上,至少我可以更尽心尽力一些。生活中可以更少一点娱乐,更多一点探究,这样我的学生会有更多的收益,我的人生也会更厚重一些,生命更宽广一些。这本书中许多建议是我从前没有听说过,读来让人耳目一新的。“经常课间休息”,听起来多奇怪,下课就是课间休息吧,怎么个经常法?读了才知道,是让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每上一段时间就让学生休息一下,时间很短,只有四十几秒,效果却是显著的。这是人性化的课堂环节,因为人的耐力都有限度,一节课四十分钟,老师要求学生坐着别乱动,全神贯注地听讲,积极地动脑,不能分神,不能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这真的很难。上课时,孩子们不是屁股动一动,就是手里拿着笔转一转,或者趴到桌子下捡拾东西。这些都是上课时间长坐不住的表现,与其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动个不停,不如全体同学每隔一段时间休息一下,就像那位老师那样,在45秒的时间里,站起来,伸伸懒腰,说说话,老师喊“停”,必须马上停下来,坐好,安静。接下来的上课效果可想而知。小细节,体现的是大智慧。“给学生比实际情况稍高一点的评价”。赏识教育一再被提倡,老师们在教学中也正逐渐使用。但是我们只知道赏识是要看到学生的优点,多表扬优点,却从没想过,评价时,可以稍微“夸张”一些。是的,孩子们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我们的“稍高评价”就是告诉他们:“你可以做到这样的程度”,孩子们自然会向那个程度努力,大部分恰恰因为这种“稍高一点的评价”而进步了。“在对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人们才勇于尝试。”让孩子们都做一个勇敢的探索者吧!这本书在提出建议的过程中,更有许多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让我们的教学有法有依,有章可循。“允许和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一起学习”,也就是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建议不稀奇,但是如何合作探究,怎样的方法最有效,却是要我们自己去研究的。这里,布鲁肖提出的许多方法都非常实用,如“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和能力水平,把学生分组”;“事前将所有的活动都安排得一丝不苟”等等,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指明了方向。在提出要“设立目标”时,布鲁肖告诉我们“写在纸上的目标要比那些储存在脑袋里的愿望更容易变成现实。”这对于我这样常常设立目标却不当回事的人来说,就是良方啊。把目标写下来,再张贴起来,每天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一步,总有一天,我们都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答错题的学生也需要尊严”“学会心理‘战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不求完美,只求进步”“切忌冷嘲热讽”……一条一条地读下去,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无论对老教师还是对新教师都十分实用的书。它就如警钟一样,在我麻木的神经上敲击,帮我拨正偏离的轨道,再一次让我这参考资料,少熬夜!个老教师清醒地认识,怎样就做一个有良知的教师,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帮我重新整理,放空自己,放开成见,在教育的路上再出发。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第二篇】1977年,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写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里所传达的真知灼见,到今天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每部分都有许多的精华,给我很大的振动,在这里,我想摘出几句来,让我们一起细细地品读。一、教师要做自己的主人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也没有那个必要。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做自己的主人绝不仅限于做自己肉身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个完整的过程:一是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专长和优缺点要心知肚明,那有做自己主人却不认识自己的?特别是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更应该明白自己的优缺点。二是要自己选择,如果教师这个行当是你自己选择的,就要无怨无悔的做下去,而且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三是按自己的方式教书,本来就“教无定法”的,只要你守着教学的基本规范,剩下的空间都是你的,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你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教出你“自己”来。四是自己评价自己,自己教的好不好自己要总结,只有善于总结才会去学习提高。二、教师要继续学习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按现在的局面来看,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很少有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近来常有紧迫感,总觉得知识欠缺,“书到用时方恨少”。近一年来,在学习这一块有了大进步,便觉得自己充实了许多,自信也增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发展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学校的发展也体现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随家庭择校就读也同样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第三篇】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书中的一百条建议,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参考资料,少熬夜!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阅读的重要性,多次被作者在不同的教育主题中强调。从注意力的培养,到对后进生的工作、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抽象思维的发展等等。而恰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许多学生却依旧不够重视,或者是有形无实的开展,或者是有心无术的引导,这的确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也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核心概念。而“到大自然中去”也被作者称为“思维的活的源泉”,这对我们当代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面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面对新时代的学生,要做一位好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需要我们有更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这个多彩纷繁的世界。书中作者的建议、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来说,如同一条条欢快清澈的小溪,汇集在一起就是浩瀚博大的海洋,常读常新。《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第四篇】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荡涤人的灵魂。管桂梅名师工作室四月份推荐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一本好书。身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我,每天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教育难题。有些时候自己绞尽脑汁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有限,所以一直都没有形成较好的解决对策。《给教师的建议》书中很多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给了我启发,而且书中举了很多例子,使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的办法,给迷茫中的我指引方向。如何高效地转化后进生,如何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成果,如何让自己的这份事业有所发展等,从中我受益良多,今后努力的方向也更加清晰。做读书人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阅读对我们教师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许多条件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一种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当要不断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要博览群书,要能在书的面前静下心来,要善于对书本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方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座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面对今年暑期即将迎来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从现在起我要做一个持之以恒的读书人,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涵养变得越来越广阔,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材施教书中提到了一个值得我深入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参考资料,少熬夜!甚至有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学生呢?”当我读到这里时想到的首先是从学生身上找原因,或许是存在智力缺陷等。而书中的苏霍姆林斯基曾则提到,对于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拿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让他光听别人的学生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读到这我羞愧了,也陷入了更深入的思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对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时能公平对待。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后进生。点燃兴趣在从教的6年里我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让学生都喜欢自己所教的这门学科?没想到书中竟给我了答案,首先我要充分的备课,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制度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过精心备课,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才会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还要注意精心地设计课堂语言,如果你的语言素养很好,那么你的课堂可能会非常的轻松,学生听得也会非常的明白,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的效率。最后还要把学生当成朋友,要赢得所有学生的爱戴。要真正的关爱学生,真诚平等地与他们进行交流,从而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尤其对那些成绩落后的差生,一定要
本文标题: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例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619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