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加法结合律主题教学设计【参考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加法结合律主题教学设计【参考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加法结合律主题教学设计【参考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第一篇】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教学难点:概括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教学过程:一、探索加法交换律1、看谁填得又对又快?96+35=35+()204+()=57+20423+()=15+()()+257=()+632、观察与发现提问:仔细观察这6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3、猜测与尝试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加数交换位置以后,结果都相等呢?4、生活中的应用图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我们选择一个:跳绳的有多少人?预测:学生通常会列出28+17这样的算式,如果出现了17+28,让学生评议是否正确?28+17表示什么?17+28表示什么?5、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预测:学生的说法可能不够简练和准确,教师用肢体、表情等引导学生说清楚,再归纳教师小结: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那参考资料,少熬夜!就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叫做加法交换律。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教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7、加法交换律的应用之一:验算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它?加法验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二、探索加法结合律。1.运用加法交换律使计算简便出示例题:回到操场,刚才是跳绳的同学,现在有什么变化?(屏示:23个踢毽子的女同学)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列出综合算式。展示(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进行展示):28+17+2328+17+2328+17+23=45+23=17+23+28=28+(17+23)=68(人)=40+28=28+40=68(人)=68(人)预测:以上三种不同的算法,学生做出前两种应该没有问题。至于第三种,学生能够想到,能运用小括号使计算简便,一并观察探索研究。2、探索加法结合律28+17+23思考,如果不使用加法交换律调整加数的位置,有没有办法先计算17+23呢?预测:学生能很快想到,使用小括号,可以改变原有的运算顺序,使计算简便。指明一位学生板演。3、猜测规律,举例验证。这个发现,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呢?如果换成其他的三个数相加,左右两边的得数还会相同吗?你能不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同桌互相验证,全班汇报。4、归纳什么叫加法结合律学生观察,教师提问:计算28+17+23,按照四则运算法则,应该先算什么?(指明学生回答)继续提问:可是我们发现,先算17+23,可以得到一个整十数,再跟28相加,计算就会简便的多,所以我们选择先把后两个数相加,这样的话,结果会不会改变呢?归纳小结: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不变,这就叫做加法结合律。5、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鼓励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6、巩固与练习你能在方框内填出合适的数吗?参考资料,少熬夜!(45+36)+64=45+(36+)(72+20)+=72+(20+8)560+(140+70)=(560+)+预测:学生急于尝试刚学到的运算定律,可能只是急着填数,而忽略了计算结果。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练习正确之时,多提一个要求:现在你能马上算出它们的结果了吗?三、课堂练习1、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1)72+16A.(75+25)+48(2)45+(88+12)B.16+72(3)75+(48+25)C.(45+88)+12(4)(84+68)+32D.84+(68+23)预测:第四个算式和D选项算式是连不上的,因为其中的一个加数32在D选项中改成23了。但是定势会使大部分学生想当然地连上了。也会有少数学生能及时发现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争论,去甄别。集体订正后,教师小结。2、拓展练习水果店运进四筐苹果,分别重45千克、63千克、37千克、55千克,水果店这次一共运进多少千克苹果?四、课堂小结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继续研究!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第二篇】学习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29页例2《加法结合律》。教材分析:例2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总结结合律。并且可以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例2采用图画表示题意,教材在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出加法结合律。学情分析:例2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加法结合律。学习目标:1、学习加法结合律。2、准确地运用两种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重难点:1、掌握加法结换律。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两种运算定律的作用。学习时数:一课时学具准备:小黑板、情境图。学习流程:一、自主预习:预习例2、例3.二、知识链接:69+27=()+()155+45=+()参考资料,少熬夜!三、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的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事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李叔叔在旅行途中遇到哪些问题?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米?请看小黑板。(出示小黑板)四:自学辅导:1、明确自学内容:请同学们仔细读题、理解题意,想办法解决这道数学问题,小组内交流算法,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2、自主学习:认真思考独立解决,写在练习本上。3、合作交流:小组长组织组员交流自主学习收获,总结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4、展示辅导:个小组推荐成员向大家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师辅导对新知的认识。()(教师板书算式)比较下面两组算式,你会有什么发现?(小黑板出示)155+(145+207)()(155+145)+207(49+172)+28()49+(172+28)五、自主检测:1、明确自学内容:425+14+18675+168+1252、自主合作检测:独立完成,组内交流。3、汇报检测结果:小组汇报检测结果4、运用规律独立写算式25+49+75=()+()+()六、交流收获: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同学们准确地算出了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看来,学习数学真的很有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后,我们要更加努力,学好数学,正当小数学家。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第三篇】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今天教学加法的运算定律,因为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奥数课上已经初步运用其进行简算,所以我课前让学生自学课本例题,课堂上直接提问什么是加法的。交换律?学生举例说明。学生举了很多例子,能将这些例子归纳起来,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加法交换律吗?(引导学生概括,主要是促进学生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转化,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和严密。)检查学生预习加法结合律时,学生提出来:(A+B)+C=A+(B+C),还可以等于(A+C)+B,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思路,并引导学生理解这实际综合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有4个数或者更多的数相加,该怎样表示?例如:A+B+C+D+E,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拓展了思路,参考资料,少熬夜!写出一系列的算式。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能用数学语言将我们的发现也概括出来吗?学生尝试:几个数相加,可以任意将其中的两个数相加,再与其它数相加,和不变。我想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根据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采取有意义的接受教学,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也未尝不可。《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第四篇】加法结合律就要让学生尝试运用这种方法自己去探索规律了。由于加法结合律一个教学难点,教学中安排了三个层次,首先学生在观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征的基础上模仿写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征。第二层次在观察比较中概括特征,通过“由此你想到了些什么”引发学生由三个例子的共同特征联想到是否具有普遍性。从而得到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大量的举例,验证猜想,得出规律。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们从思考中获得了快乐,从运用中得到了启示,所以整堂课学生注意力都是高度集中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学生思维的浪花又一次激起,有图形表示的,有文字表示的,也有字母表示的,既是对加法交换律的概括与提升,又能发展符号感。我还注意让学生在交流共享中充实学习材料,比如说:让学生再写这样的算式进一步验证,增强结论的可靠性。注意渗透数学的学习方法,即让学生踏踏实实经历了“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交流合作——得出结论”这一数学知识研究的基本过程。学生自己想,自己说,自己举例,自己得出规律,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自我感觉不是很好,由于我的心理素质的问题,在课堂上一紧张,个别环节不够紧凑,这也是本人的教学机智不够灵活,缺乏经验,还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完善自己。《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精选5篇)
本文标题:加法结合律主题教学设计【参考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691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