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经济常识》知识误区剖析: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1)
第1页共8页第一部分《经济常识》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一、商品误区一凡是劳动产品都有价值【剖析】(1)劳动产品中都凝结了人类劳动,但不能说凡是劳动产品都有价值。(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元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特有的属性。(3)一方面商品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价值只有在需要交换时才需要比较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多少,只有这种劳动才形成价值。另一方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无需比较其劳动量的大小,这种劳动并不能形成价值,因为不经过交换,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就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劳动产品也就没有价值。误区二凡是劳动生产率都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或反比)【剖析】(1)劳动生产率有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之分。个别劳动生产率是某单位、某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某一部门、某一行业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2)个别劳动生产率不决定商品价值量。(3)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例关系。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愈高,单位商品生产中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愈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愈小。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愈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愈大。商品的价值量是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的。(4)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说明这个商品生产者在同一时间创造商品的数量增加,由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个别商品生产者创造的价值总量与他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是成正比例的。误区三商品的质量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剖析】使用价值和质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即其能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物品的使用价值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察,从质上看,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这种质的差异是由各种劳动的具体形态不同造成的;同一物品也可以有不同的使用价俨值〈如石油可提炼燃料,也可作化工等原料),同一物品质的多样性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被逐渐发现和利用的。从量上看,任何一种使用价值,都以一定的量为前提,有其特定的计量单位,第2页共8页如l双鞋子、30斤大米等。使用价值是由物品自身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几何的特点决定的,它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及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产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便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之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质量指的是商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商品的质量则是商品在一定使用条件下,适合规定用途所需要的各种属性的总和。根据商品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不同,通常用卫生性、适用性、耐久性以及外观的艺术性和结构的合理性等来评定。由上述分析可见两个概念是不同的,但二者也有联系,商品的质量是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内容,就某一类商品而言,需要具备一定的质量,才能使其具有规定用途、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误区四.市场上的商品是按质论价的,商品质量越好,它的价格就越高。【剖析】(1)商品的质量反映其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会有价值。对同一种商品来说,质量越好,它可能包含的劳动量就越多,其价值就越大,价格也会相应地比较高。从这个意义上讲,题中的观点有一定道理。(2)就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来看,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而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不同的商品,也就元法比较它们的使用价值的大小。商品的质量作为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内容,虽然影响价格,但不能成为其商品价格高低的决定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题中的观点又是不科学的。误区五.企业只关心商品的价值,消费者只关心商品的使用价值。【剖析】(1)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没有认识到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企业不仅关心商品的价值,也关心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3)消费者不仅关心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关心商品的价值,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总是力图找到两个方面的最佳结合点。误区六.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总是不可分割地属于商品所有者所有。【剖析】(1)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就没有价值,则也不能成为商品。〈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的,任何人无法同时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要想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价值;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波商品的使第3页共8页用价值。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总是不可分割地属于商品所有者所有的说法是错误的。误区七.劳动生产率越高,创造的物质财富越多,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剖析】(1)劳动生产率越高,意味着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数量增加,因此,认为劳动生产率越高,创造的物质财富越多的说法是正确的。(2)对于劳动生产率越高,所创造的商品的价值量是否就越大要作具体的分析。如果劳动生产率是社余劳动生产率,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会逐步减小,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总量不变;如果劳动生产率是个别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则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总量就会增加。误区八.商品的价值量减少,商品的价格就必然降低。【剖析】一般来讲,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值量减少,商品的价格就会降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除了价值因素外,还受供求关系、货币本身的价值、纸币的发行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商品的价格可能会出现上升、下降、不变三种情况,因此不能绝对化。误区九.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反而下降,因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对高高生产者来说没有必要。【剖析】(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延会必要劳动吕立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则越大。可见,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是成反比的。(2)当个别商品生产者率先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后,就会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在同一时间里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就会增多。在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将商品卖出去,就可获得较多的利润。因而提高劳动生严率如个别商品生产者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3)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各企业应大力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这样不仅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而且能使商品价值量降低,从而降低价格,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误区十.物品、劳动产品、商品【剖析】(1)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的比较第4页共8页比较商品其他劳动产品区别①用于交换②有价值③是个历史范畴①不用于交换②没有价值③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范畴联系①二者都是劳动产品②二者都有使用价值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2)商品与其他非劳动产品的物品的关系商品其他非劳动产品的物品区别①是劳动产品②用于交换③是历史范畴①不是劳动产品②不用于交换(特殊情况除外)联系都有使用价值③是永恒范畴误区十一.知识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剖析】(1)含义不同①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简言之,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目前,知识经济主要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迅猛发展的高科技产业,因此,知识经济又被称为信息经济。②商品经济是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第5页共8页和。③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的方式。(2)考查问题的角度不同①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强调的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生产要素是什么。在知识经济中,经济发展的关键是知识,它以现代科技为核心,以信息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农业经济中,主导生产要素是劳动力和土地,体现的是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在工业经济中,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能源、资金和设备,典型特点是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②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而言的。强调的是是否为了交换。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产品经济是将产品直接提供给社会去消费而生产的经济形式(在共产主义社会存在)。③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讲的是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指的是社会资源的分配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即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的。计划经济是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3)产生的条件不同。①知识经济是20世纪40年代开始70年代加速发展的信息革命的产物。知识经济这个概念是1996年由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第一次正式提出的。②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和私有制产生为条件。③市场经济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自由竞争阶段,以社会化大生产为条件。(4)三者之间的联系。第一,三者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三者紧密相连。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才产生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在现代社会,知识经济的运行依然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产品仍以交换为目的。因此,知识经济离不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三者相互联系。第三,三者都离不开知识和技术,只是知识和技术在三种经济形式中的地位不同。误区十二.价值、交换价值与价格三者之间的关系【剖析】(1)价值不可能自我表现,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的大小是由价值决定的。货币出现后,商品的价值是由货币表现的。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就是价格。价值决定价格,是价格的基础。因此,价格和交换价值都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第6页共8页(2)货币产生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多种商品上,我们用交换价值的概念来表述商品价值。货币产生后,商品价值由货币来表现,这时既可用交换价值也可用价格概念来表现商品价值。作为交换价值的载体,既可以是普通商品,也可以是货币。而作为价格的载体则只能是货币。故交换价值包括价格,价格是交换价值的一种表现。(3)注意防止两种认识误区。一是把交换价值作为商品的基本属性口交换价值不是商品的基本属性,而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了货币以后,就用货市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即价格。二是把价值与价格混为一谈。交换价值和价格都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它们都以价值为基础,由价值决定。区别在于交换价值是在货币产生之前,而价格则是在货币产生之后。误区十三.维护食品安全,打告假冒伪劣附:一、学科内知识渗透1.本单元知识点与经济常识其他知识点的渗透(1)用商品的基本属性原理分析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的重要性。(2)用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分析纸币的发行。(3)用价值规律分析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企业的兼并和破产。(4)用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分析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5)用等价交换的知识,分析市场交易原则、我国对外贸易的平等互利的原则。(6)在复习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时可渗透银行的产生、职能、业务、公民储蓄和外汇知识等。2.本单元知识点与哲学常识的渗透(1)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商品的基本属性。(2)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商品、货币的产生与发展。(3)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4)用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商品交换、货币的实质。(5)用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分析纸币发行规律和价值规律等内容。(6)用人生观价旬见有关原理分析反对拜金主义。3.本单元知识点与政治常识的渗透第7页共8页(1〉用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重要性。(2)用国家职能原理分析纸币的发行。二、跨学科知识渗透(1)讲商品经济的产生可联系到中国古代史的经济发展的青况。(2)讲商品经济的发展可联系到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世界近代史的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3)讲货币可联系到中国历代货币发展史。(4)讲纸币可联系到北宋交子。(5)讲纸币的发行规律与通货膨胀可联系到国民党统治时期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三、重点·难点·能力点[重点]1.商品的
本文标题:《经济常识》知识误区剖析: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73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