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素养化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素养化设计的问题与对策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素养化设计,是相对原先“双基”和“三维目标”而言的,目的在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课时教学目标,这也是高中思政课程落实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xx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教学目标素养化设计就是要发挥关键课程的育人功能。观察日常教学,我们发现一些思政教师平时更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研究,对教学目标设计重视不够,尤其对核心素养时代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设计研究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思想政治课教学》是教育部主管、xx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它对全国中学思政课教学起着引领作用。鉴于此,选择xx年发表在该杂志上的27教学目标设计稿进行研究,尝试对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素养化的设计问题进行分析。一、教学目标素养化设计的内涵与价值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素养化设计,是相对原先“双基”和“三维目标”而言的,目的在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课时教学目标,这也是高中思政课程落实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一)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素养化设计的内涵学科核心素养不同于核心素养,它更着眼于学科的本质特性,有赖于特定学科学习,需要通过学科学习来培育。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学科本质,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思政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学科思想和观念,在分析情境、应对挑战、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本文中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是指课时教学目标,它为思政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高中思政课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课程目标指导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表达,二者共同服务于高中思政课育人的教学过程。在落实新课标使用新教材的背景下,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素养化设计是指思政教师运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在整合“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将党和国家立德树人的宏观目标,与高中思政课核心素养的中观目标以及与教材、学情、教法和教学结合起来,对潜在的育人要素进行概括、提炼,设计可教、可学、可评的微观课时教学目标的过程。(二)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素养化设计的价值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素养化设计顺应了新时代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在思政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以及评价学生素养目标达成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一是导教,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它是核心素养时代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贯穿于高中思政课堂教学的始终,为规范和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提供指导,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导教仪”。二是导学,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它不仅指导教师的教,而且直接引导学生的学,通过议境、议题和议学等学习过程,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发展自己的政治认同等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思政课学习的“导学图”。三是导评,有助于更好地评价素养目标达成。明晰的教学目标素养化结构有助于基于目标的评价任务设计,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教师通过教学、观察、研讨、测评、学生作品等,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是师生教学评价的“导评案”。四是导育,有助于更好地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教学目标素养化改革实践与学业质量水平考核紧密结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中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应试导向,有助于建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是引导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导育线”。五是导思,有助于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波期纳(G.J.Bosner)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通过教学目标素养化设计,能促进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育人理念,提升教学设计的能力和水平,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导思园”。二、教学目标素养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上的27篇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设计稿的分析可见,当前一线思政教师虽较为重视教学目标的素养化设计,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一)目标指向模糊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够具有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突出教育的主体性、内在性和整体性。但在27篇文稿中,发现不少于10篇的教学目标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表述方式有“让学生”“培育学生”“培养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唤起学生”,等等;还有一些教师在设置同一课时教学目标时,教师与学生同时充当目标主体。比如:某教师在进行“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教学目标设计时,提出结合优秀共产党员的实例,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争创先锋模范的思想。反映出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目标指向模糊,过多关注自身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忽视了学生是目标达成的真正主体。(二)目标聚焦不够三维目标视域下的课程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很接近,二者结合紧密,所以教师只要根据三维目标就可设计教学目标。但学科核心素养已经上升为课程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有较大差距,需要把四个核心素养目标与教材、学情、情境、任务、活动有机地融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目标聚焦不够,割裂素养目标与教学目标关系的现象。如某教师在“开放中国拥抱新时代”教学目标设计中,一方面提出通过课堂探究、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新时代继续扩大开放的时代意义,增强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实现对学生科学精神、政治认同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另一方面又提出通过对改革开放历程的回顾,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及进展两个教学目标。此处核心素养目标没有很好地融入教学目标设计中,二者出现游离的问题。(三)目标过于繁冗教学目标引导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施,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提炼、概括,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全面又要突出重点,而不是把所有教学目标写成教学内容的缩小版。如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学目标设计中,某教师先进行总述,围绕“以智惠生活,让世界更美好”的议题,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唤醒和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爱国情怀及共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后又从五个方面来进行分述。此设计表述虽然有情境、内容、活动,但更像是教学流程的微型版,作为教学目标则显得繁冗,一定程度上会制约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作用的发挥。(四)目标流于形式课程目标是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方向和指南。《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xx年版xx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内容标准规定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要求,但有些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素养化设计时并没有充分体现“新课标”精神。如在“新时代的劳动者”教学目标设计中,某教师先分析本框题的课标要求: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例,列举几种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等。然后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却是:通过参与应聘活动,感受不同职业角色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通过活动体验,客观地认识自我,将学习生活与未来的职业理想对接。尽管此设计创设了较为丰富的情境,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公共参与素养的目标导向,但与课标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新课标”强调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而教学目标则强调感受不同职业角色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等,反映出教学目标流于形式的问题。三、教学目标素养化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上述问题的存在与一些思政教师对思政课程的性质、价值、功能等认识不足有关,尤其是学科育人理念践行不到位、课堂偏重知识性教学和非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价制约了教学目标的素养化设计。(一)育人理念践行不到位习近平总书记说:办好思想政治课关键在教师。思政教师确立什么样的育人理念,取决于教师对高中思政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以及教学目标的社会本位、学生本位、学科本位三种价值取向的认知和把握。高中思政课程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理想信念的关键课程,需要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教学专长,制定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用教学目标的素养化设计来引领教学,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思政教师,如果不能深入领会,融合三种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那么,就有可能影响教学目标设计,不能有效地发挥教学目标的素养化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思政教师从育人理念到行为选择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滞后性,影响了教师对“新课标”的深入研究,导致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目标与素养目标割裂、以及教学目标不能充分体现“新课标”精神等问题。(二)重知识性教学高中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作为德育课程,高中思政课需要有效整合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果只是关注事实性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机械背诵式的学习,而忽视对思政学科方法论知识的教学;重视知识符号识别和记忆,而忽视对学生进行知识意义的理解和建构;一味地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建构式教学,那么,就会导致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素养化设计主体不明确,辨析式、议题式教学以及社会实践教学就不能得到充分地开展。(三)非素养导向的评价教学评价是高中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依据教学目标同时也会影响教学目标设计,对教学目标的设计起着导向、诊断、反馈、改进的作用。有专家将教学评价分为“选拔为先”的传统教学评价、“发展导向”的现代教学评价和“素养为重”的当代教学评价的三个阶段。“选拔为先”评价偏书本、唯纸笔、重分数、重结果;“发展导向”评价目标多维、主体多元、指标全面、重过程;“素养为重”评价则聚焦素养、倡导“绿色”、方式多元。三种评价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由于高中思政课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低,导致部分思政教师较多关注高考成绩、分数排名以及升学率,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成人成才的影响,使其德育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在各大学科挤压下,甚至无法保证思政课实际的教学时间。非素养导向的评价环境也让不少思政教师担心实施活动型思政课程会影响教学进度,其研究教学目标素养化设计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四、教学目标素养化设计的优化对策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素养化设计该如何规划、设计哪些内容、如何设计更有效,其实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拟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实现目标素养化设计理念的价值融合从历史上看,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存在社会本位、学生本位、学科本位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强调教学对社会的作用,以社会发展为中心设计教学目标。核心素养背景下衡量思政课能否为社会发展作贡献,标准在于能否培育出具有学科核心素养的人,即学生能否具备面对各种情境所具有的学科知识、学科思维方法、思维能力以及核心价值观念,所培养的学生能否真正成为时代新人。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强调教学的个体发展价值,强调教学应致力于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核心确定教学目标。此目标定位有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潜能是否得到自由发展,评价教学的价值是以是否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的。学科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强调教学的学科发展价值,强调教学传递文化遗产的功能,重点围绕学科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来确定教学目标。据此衡量教学的好坏主要以学生对学科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把握为依据。新课改之前,强调社会本位和学科本位的价值取向,忽视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新课改后,开始关注学生本位,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进入新时代,高中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改革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重视融合三种价值取向,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本和以社会发展需要为本的价值取向进行有机的结合,树立正确育人理念,积极回应高中思政课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社会发展关切。(二)精心选择教学目标素养化的设计内容高中思政课程教学目标素养化设计受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中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与时俱进,
本文标题: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素养化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825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