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重世界意义党课讲课稿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重世界意义党课讲课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这一重要论述,为当前深刻把握和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创新贡献及其在世界上的意义提供了基本遵循。对此,当前学界予以了广泛关注,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内涵、鲜明特征与世界意义》《唯物史观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坐标与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及世界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建构及其世界意义》《比较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等。这些成果为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提供了基础。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这一重要定论中“新的选择”新在何处、如何实现及其对全人类文明的“原创性贡献”“世界意义”等问题,还有待继续深入领会、研究和阐释。为此,本文拟以中西方比较的视角,运用大历史观,依据共性与个性哲学原理,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剖析西方现代化发展特征及本质属性,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现代化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等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性贡献进行再分析。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性贡献的深入阐释,更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意义。一、以“中国式”的现代化突破“西方化”的现代化,为世界提供了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新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对西方现代化垄断的突破,为世界其他不同制度、不同地区、不同文明的国家或地区提供了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借鉴。现代化进程肇始于西方。欧美国家以工业革命为开端,开启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以欧美国家为主要代表的西方现代化(以下简称“西方现代化”)本质上是资本主导的现代化,其特征表现为:经济领域围绕资本的不断增殖进行机械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私有化等;政治领域围绕资本的“自由”与“平等”流通推进“民主化”;文化领域则以维护资本伦理为宣扬基调提倡“理性化”;社会领域呈现为原子化社会,将人与人的关系庸俗化、功利化;对外则以金融与战争为手段,主张资本的全球化,为资本扩张服务。综上,欧美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构成了西方现代化的主要发展形式,有关其理论与实践开始向全世界传播。不同制度、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其影响下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现代化探索,丰富了世界现代化路径的内涵。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对现代化进行了探索。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尝试,动摇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主导地位。苏联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工业化、公有制、国家政权等方面积极有益的探索对东欧、中国等地影响深远。但因后期苏联式社会主义制度陷入僵化,脱离了人民群众与本国实际,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苏联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戛然而止。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其专著《历史的终结》中宣称共产主义探索的终结,认为历史将终结于资本主义,人类历史的发展只有西方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这一条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拉美国家或地区对现代化也进行了探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美国家以西方现代化为参照标系,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全面仿照西方现代化,盲目迷信西方。即使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拉美国家亦不顾自身发展实际,依旧盲从西方国家,以致经济深陷“中等收入陷阱”、政治纷争不止、社会动荡不安,现代化进程亦随之停止。拉美地区的现代化实质是对西方现代化的描摹,并不是由其内部衍生出的独有现代化路径,其现代化特征仍是以欧美为中心、拉美沦为外围,以外围供养中心的依附型现代化。除拉美地区外,东南亚、非洲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亦是如此。因此,长期以来,现代化之路为西方主导,现代化理论由西方垄断,现代化制度只能是资本主义制度,现代化文化以西方为尊,遂产生“西方化=现代化、现代化=市场化的思维定势和‘美丽神话’”。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一百余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依据中国特殊实际,成功开拓并创造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路径,丰富了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以“中国式”现代化冲破了“西方化”对现代化模式的长期垄断:从路径上打破了只有西方化才能实现现代化的武断论调;从理论上深化了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主要特征及现实意义;从制度上破除了唯有资本主义制度才可以走向现代化的迷信;从文化上贡献了中国智慧,以文明互鉴交流超越“文明冲突”。这为不同制度、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明类型的国家提供了一条全新的、独立的、自主的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苦苦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从引用西方器物到模拟西方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文化,中国却落入越学习,现代化实现的可能性越小的痛苦境遇。如习近平所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中国现代化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筚路蓝缕、艰辛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和社会主义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基本国情,充分发挥后发国家优势,积极吸收经验教训,突破苏联式现代化条框限制,用几十年的实践就走完了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历程,并誓言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已证明,在既有模式面前亦步亦趋或削足适履、囿于成例,必将使本国人民陷入灾难之中,并不会带来真正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丰富和拓展了现代化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54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四个现代化”,首次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明确表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邓小平将“中国式的现代化”目标进一步具象化,以《礼记·礼运》中的“小康”一词来表述中国式现代化,初步确立了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并提出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基础之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内涵、主要特征、重大原则、本质要求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进一步丰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国情的差异性决定了各国应基于自身独特国情,选择与本土相适宜的制度推进现代化建设,即使是同一制度在不同地域中亦可衍生出不同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并不盲从苏联式现代化模式,且逐渐冲破苏联模式束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十分重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针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失误,他指出:“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在会见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时,表示要立足自身,建设真正属于自己的现代化:“要紧紧抓住合乎自己的实际情况这一条。所有别人的东西都可以参考,但也只是参考。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亦多次强调要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如会见德国总理舒尔茨时就曾强调:“中国独特的客观条件决定的,是中国社会制度和治国理政的理念决定的,也是中国在实现现代化长期实践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决定的。”不同文化铸就了不同现代化的精神内核。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写道,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当时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等文明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古希腊罗马文明,构成了西方现代化文化基因,后又在吸收基督教义的基础上,经文艺复兴与理性启蒙运动得以进一步丰富,最终在资本主义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下,共同筑成了西方现代化中的文化底蕴。中国式现代化则代表了传统中华文化走向现代的赓续,展示出古老文明如何在现代化发展中重焕生机与活力,体现着传统与现代和谐并存、相得益彰的生动局面,这为其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文明古国或地区提供了现代化发展借鉴,如同文明的轴心时代,多种现代化道路可与中国式现代化、西方现代化共同交织,形成新的“现代化轴心时代”,丰富世界现代化发展史,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入新阶段。西方现代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模式,但西方现代化的个性弱点与潜藏危机已开始显露。尤其是随着新冠肺炎疫情下世界格局的深刻调整,资本主义体系内在危机加速演进,以资本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化发展遭遇阻滞、缺乏动力、走向失衡:经济衰退复苏乏力、政治民粹主义流行、文化冲突不断、社会动荡加剧、生态维护态度反复。面对日益困窘的西方现代化,其他国家更加迫切需要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且更有活力、更为包容持续的现代化发展途径。据此,习近平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在于:“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二、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超越“少数人富裕”的现代化,为世界提供了均衡共享的现代化新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其均衡共享超越西方片面狭隘的“少数人富裕”的现代化,为人类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公平、共享的现代化道路选择。西方现代化进程至今已逾数百年,但覆盖国家以欧美国家为主,惠及人口规模仅十亿左右。西方现代化的本质特性决定了这条道路不能真正实现全人类现代化。西方少数人的现代化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的积累与扩张为内核的现代化,其本质是通过资本增殖实现资本的不断集中。资本的创造与集中不仅体现在迫使广大劳动者与“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更有“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的过程,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资本压迫大多数人的手段为马克思所愤慨:“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如英国的圈地运动,羊毛纺织厂主的财富在积累,自耕农却永久地失去了土地,于是“第一种人积累财富,而第二种人最后除了自己的皮以外没有可出卖的东西。大多数人的贫穷和少数人的富有就是从这种原罪开始的;前者无论怎样
本文标题:中国式现代化的五重世界意义党课讲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971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