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2013年高三二轮专题复习一、近几年江苏高考真题及其分布(2008年第4题)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2009年第4题)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A.春秋时期B.西汉C.南北朝D.北宋(2010年第4题)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A.灌溉B.制瓷C.耕种D.冶铁(2011年第1题)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A.农业仅赖百工B.百工亦为本业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2012年第2题)《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2012年第3题)以下关于“市冶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C.“千竹夜市喧冶;“蛮声喧夜市。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2013年第1题)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2013年第4题)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2)特点:采用精耕细作的技术耕作方式(1)演变——反映出生产工具的改进远古时期:原始农业产生和刀耕火种(火耕)距今七八千年前:进入石器锄耕(耜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懂得灌溉、除草、施肥、治虫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考点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变化和耕作方式变化说明和认识: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归纳: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原始社会氏族集体所有制(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商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战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国有制地主所有制自耕农所有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甲骨文中的田字农业基本模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1)概念理解:(2)主要特点:(3)主要作用: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④负担沉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脆弱性)⑤不利于技术革新(落后性)(积极)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消极)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生存环境的恶化;阻碍了社会分工,后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4)条件:A、生产力角度:B、生产关系角度: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5)农业政策:重农抑商(评价),注意减轻农民负担。(6)地位:主导地位,基础地位。观点一:(傅筑夫)小农制经济基础薄弱,经营单位分散,生产条件恶劣,本身即具有排斥一切进步因素的作用,是经济发展的桎梏,它的长期存在,是中国社会经济长期陷于发展迟缓状态的总根源。观点二:(李桂海)小农经济比之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对农业生产发展并不完全起积极作用。它只能靠多劳集约提高产量,无力加强其它生产投资;当劳力投资效益达到极限时,生产力就会长期停滞在一个水平上徘徊,在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上也趋于保守。我国农业技术的总结提高,都与大土地所有制经济有关。几部重要农书,均出现在土地兼并盛行的时代。从生产力的长远发展看,小农经济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改善和进步,是一种阻力。思考一——小农经济是促进还是阻碍了中国农业的发展?观点四:(王家范、谢天佑华东师大)中国封建社会存在大量自耕农,佃农亦以产品地租为主,有较多的支配劳动时间与经营方式的灵活性,生产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农田产量远高于西欧。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生产单元缩小为最基本的人口自然单元,物质再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合二而一,使得这种生产结构系列简单,具有顽强的自生产、自组织的再生机制。观点三:(孙达人浙江大学)我国自战国至唐宋封建文明高度发展,其原因在于小农经济而不在地主经济。明清的落后则与小农经济状况的恶化有关。小农经济的作用积极:消极:思考一——小农经济是促进还是阻碍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生存环境的恶化;阻碍了社会分工,后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缓慢。其根源是什么?根源: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分散性和封闭性到了近代,西方的农耕技术为什么会领先世界?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经济:工业革命的影响纵横联系一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与子孙以偿债者。材料三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1.上述材料反映了农耕经济哪些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方式落后;封闭、保守、分散,排斥商品经济;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脆弱,难以抵御天灾人祸的打击;农民生活标准低,容易满足,缺乏进取精神。思考二——农耕经济的影响2.依据你所分析的农耕经济的特点,分析下列古代历史现象的成因。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b.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思考二——农耕经济的影响c.传统的乡土观念、宗法观念、重男轻女观念浓厚d.人口大国e.农民战争频频爆发,政权更迭频繁2.依据你所分析的农耕经济的特点,分析下列古代历史现象的成因。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分散、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其发展,小农经济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提供了经济基础。b.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农业的发展事关人民生活和国家稳定。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外来商品。思考二——农耕经济的影响c.传统的乡土观念、宗法观念、重男轻女观念浓厚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农民离不开土地,安土重迁;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生活,聚族而居;由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生产方式中,男子是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劳动力。d.人口大国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生产方式落后,古代中国农民扩大生产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增加劳动力的投入,推动了人口的增长。e.农民战争频频爆发,政权更迭频繁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赋役盘剥,土地兼并,使农民破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政权更迭频繁。思考三——古代手工业的辉煌与停滞材料一几千年前,当丝绸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欧洲,它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从那时起,这些珍贵的手工业品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事实上,自丝绸之路开辟到19世纪,长达2000多年的中西贸易中,茶叶、丝和丝织品、瓷器一直是中国出口商品的大宗,这些产品在西方广受欢迎。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世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没有实现重大突破。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陵绸为业,始称为市”。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人物。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丝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泽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丝绸,成为机户。2.材料二反映了明朝时手工业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出现了专门的工商业城镇;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长期领先世界的中国传统手工业,为什么没有实现由手工工场到机器生产的飞跃?生产方式:经济政策:文化政策:外交政策:思想观念:社会制度:明清时期,长期领先世界中国传统手工业,为什么没有实现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大生产的飞跃?生产方式: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农民贫困,导致国内市场狭小,制约了手工工场发展。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压制了手工业发展。文化政策:文化专制政策压制了中国人的创造力。外交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吸收外来先进科技文化的条件,失去了海外市场,影响了手工工场发展。思想观念:重农轻商的陈旧观念,使得地主、商人的钱财多用来买田置地,影响了手工业生产的扩大。社会制度: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手工业生产难以突破的根本原因。思考四——古代城市的日趋繁荣材料一在我国早期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并没有起决定性的作用,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据《春秋左传》所载,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在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的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须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毕竟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材料二《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北宋都城汴京明清时期的苏州繁华图材料三明中后期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手工业产品和原料的集散地,聚集了众多商贾、牙行,发展成工商业市镇。仅江南苏、松、杭、嘉、湖五府地区,明中后期便兴起了30多个市镇,到清朝前期增长到204个。1.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代城市发展的什么趋势?城市功能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商品经济不断发展。2.以明清社会生活的史实为例,说明城市商业发展对社会思想、文化的重大影响。思想方面:出现了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思想;出现了重视工商业、主张“工商皆本”的思想;拜金逐利思想流行,经商观念增强。文化方面:明清小说繁荣,文学作品的内容反映出重商逐利的色彩,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纵横联系二思考五——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社会转型的趋势十四、十五世纪,在中国的江南地区几乎与欧洲同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两地的资本主义萌芽却出现了迥异的发展趋势和命运;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爆发,最终普遍的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00多年间,资本主义萌芽却无明显的突破和发展,始终处在萌芽状态中徘徊,中国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的生产方式,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中国未能与时俱进,取得与世界同步的发展。1.据材料指出中西资本主义萌芽命运和发展趋势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对中西方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未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经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24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