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兖州六中历史组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习目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病入膏肓病根: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医治苏联的方案主治医师:治疗方案:赫鲁晓夫;改革病人姓名:苏联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治疗方案一:赫鲁晓夫改革主治医师:赫鲁晓夫病症表现(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材料一:1913年谷物产量人均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为524公斤;在苏联工业化短短十年内,发生了数次饥荒,饿死了1000万人。症状之一:农业上粮食短缺,人民生活水平长期非常低。材料二:1926到1940年,苏联重工业年均增速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为1.5%。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米的住房。症状之二: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1)农业改革: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②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医师处方(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2)工业改革: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②给企业部分权力。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物质利益。治疗效果(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从赫鲁晓夫改革的疗效看,为什么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2)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小修小补)材料一: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材料二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做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尖锐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他自己反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后来又搞对自己的个人崇拜,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治医师:勃列日涅夫治疗方案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企业管理方面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②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2)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医师处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1)积极: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材料一: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1945—1992)》治疗效果(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时间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1966~19707.8%8.5%1971~19755.7%7.4%1976~19804.3%4.4%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2)局限: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了苏联的经济负担,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主治医师:戈尔巴乔夫治疗方案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材料一: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的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1/4。仅1979年入侵阿富汗,每年要花掉几十亿卢布,材料二: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至居世界十八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军备竞赛成为经济发展沉重负担,影响生活水平提高病症表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材料三: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暴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材料四: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人员的占85%。民族矛盾尖锐官僚主义,脱离人民群众(1)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2)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4)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经济改革未取得预期效果,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医师处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失败,导致苏联解体(1)经济上:①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②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下滑,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2)政治上: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和苏共领导,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失败原因:治疗效果(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不同点内容结果相同点侧重农业侧重工业由经济体制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收效甚微初期效果显著,后期停滞不前导致苏联解体都是针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都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提出全面、有效的改革思想;最终都失败了。三个方案比较: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请同学们思考: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参考答案:不同结果:中国改革成功,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苏联改革失败,导致苏联解体。原因: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局部调整,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通过改革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2.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3.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4.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据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调整生产关系5.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6.改革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李克强:(改革)关键是推动两个加快,即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增强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掌握人物评价、历史比较和问题探究等学习方法知识方法联系中国实际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情感课外研究学习关于苏联改革的部分资料网站: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历史学科网;铁血网书籍:《苏联兴亡史》、《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共亡党十年祭》、《赫鲁晓夫回忆录》《斯大林秘闻》、《古拉格群岛》电影:《苏联解体内幕》、《200口棺材》《通往自由的通道》、《再见列宁》等等1、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B、对斯大林的崇拜有增无减C、民主法制遭到破坏D、农业全盘集体化,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A2.赫鲁晓夫改革的深远意义在于()A.取得一定成效B.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C.迈出了苏联经济改革的步伐D.完全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C3.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得最早;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只局限在农业领域;D.没有取得任何成就B4、下列符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是()A、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B、在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C、推行与美国争霸的外交政策D、提出“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D5.下列关于苏联经济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赫鲁晓夫改革彻底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B.勃列日涅夫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C.戈尔巴乔夫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D.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方针”A感谢聆听!
本文标题: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38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