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 2023年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_教学设计方案4篇
1/132023年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_教学设计方案4篇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2023年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_教学设计方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1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二)内容选取: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知识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三)过程安排: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2/13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四)方法、手段:1.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二、教学实施(一)导入:介绍杜甫,导入新课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3/13……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资治通鉴》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3.释题——“行”的读音xíng。“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这首诗属于歌行体。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二)学生初读全诗,初步感知1.要求看阅读提示注解等各方面内容,准备老师的提问2.提问(1)要完整地叙述一件事,就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学率先回答?明确:它讲的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穷兵黩武,为了和南诏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所造成的惨痛后果。(2)大肆征兵,老百姓生离死别的画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些诗句来描述?4/13明确:诗歌的第一段(三)分析诗歌第一段1.学生齐读,正音“耶”、“干”,释义“耶娘”、“妻子”、“干”。“耶”通“爷”,父亲。“干”读“gān”,冲。“妻子”,妻子和子女。2.问:“耶娘妻子”相送时为什么会“牵衣顿足拦道哭”?明确:这不是一般的相送,很可能是生离死别。3.老师追问:这一点可以从后面的`哪些诗句得到印证?明确:“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4.问:“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句中的“不见”可否理解成咸阳桥特别卫生、一尘不染呢?明确:不对,应该说明了当时被抓的“行人”和相送的亲人之多,扬起的尘埃淹没了咸阳桥。5.要求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一送别场面。(四)分析诗歌第二段1.指名读,由学生评价。2.问:“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一句中的“道旁过者”、“行人”可能指何人?“点行频”何以见得?5/13在诗中有没有具体的描述?明确:道旁过者——杜甫行人——征人点行频——“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3.“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庭流血成海水。”4.问:“武皇”指何人?上述诗句说明了什么?明确:借指唐玄宗,含蓄地表达了对以唐玄宗为代表的唐皇朝统治者“开边”政策的指责。(五)分析诗歌第三段1.让学生齐读后说说这一段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回答最后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怪怕人的!老师补充:第一段写人哭,这一段就写鬼哭了。连鬼都哭,你说惨不惨?2.问:对于这样的惨相,役夫是否“敢申恨”?明确:不敢,敢怒不敢言。老师追问:最终有没有“申恨”?明确:有。不敢申恨可最终还是申述了,把征夫的苦难和恐惧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3.问:“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一句是否表明了杜甫6/13走出了“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观念?明确:中国老百姓一贯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现在倒好,怕生男,只想生女了。是什么造成老百姓这一传统观念的转变呢?——战争!残酷的而又无休止的战争使老百姓心灰意冷。老百姓对战争的怨恨与控诉,通过这句诗深刻而又凝练地表达出来了。(六)扩展学习:试将《兵车行》跟李白《古风·其十九》相比较,说说二者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进行比较。古风(其十九)李白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提示:可从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入手,如果时间不够就作为课后研究留给学生回去思考。(七)小结:车声隆隆,马鸣萧萧,似乎还不曾消逝……《兵车行》所描绘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离乱之苦,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听着录音朗读,再一次7/13体味诗歌沉郁怨愤的基调。(放录音)板书设计:兵车行杜甫1送别场面——2征夫控诉——天怒人怨——“行人但云点行贫”、“武皇开边意未已”3悲惨生活——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2教学目的:1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2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具准备: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思想:创设审美情景,感受祖国文字的语言美。8/13教学过程:(一)设问激趣,整体感知出示谜语a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种蔓生植物,它搭架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爷爷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二)理清条理,扶放结合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以下四种学习方法自学:1、整体感知:学生的自学1问答法2提问法3朗读法4画图法2、理清条理:汇报学习情况,师给予适当地点拨。3、课件出示:指导朗读,重视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三)结合课件,披文入情直奔重点,播放课件,品味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1、把握整体:学生快速跳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2、深入部分:你认为这部分描写中那些语句写得好,好在哪儿?找出有关词句。3、课件演示:动画感受,让语言的描述升华为形象的感9/13性认识。4、指导朗读:感受爬山虎如何爬墙,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四)指导学法,领悟爬山虎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1、总结学法:针对课堂上相关学法加于小结。2、指导自学:这一段描写哪几种情况下的爬山虎的脚?找词句来分析,用学习上一部分的方法来学习这一部分。3、汇报自学:理顺条理的基础上完成对黑板板书的补充。4、教师小结:结合课件,指导体会作者的喜欢、愉快的心情。(五)总结评价延伸课外1、编儿歌或谜语1生畅所欲言a小小叶儿多又多b爬山虎呀真厉害c是虎不是虎春风吹来会跳舞高楼大厦任你爬有脚只会爬几根细丝长茎上不怕高来不怕累紧贴墙上绿使你疑是小蛟龙勇往直前不退缩离墙便枯死2、展示生活中的其他蔓生植物1生上台展示(通过简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培养表达能力)2教师综合性评价。(结合观察方法、写作运用几方面来谈)10/133、总结评价后布置作业1按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方法展开想象写你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有关动物、植物为适应周围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相关的生理调节(沙漠中的骆驼、仙人掌;猫的脚垫等等)2课堂所得,课后的采集编绘成小报或设置展览角组织学生浏览。(结合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教育)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3一、学习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二、自主地在全文找出所需要掌握的重点。三、理清文章思路,熟悉课文,为背诵打下基础。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一、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激趣氛围,提高课堂效果。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发扬民主,倡所欲言,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以促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1、导语: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道菜,我们是不11/13是可以说,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苏轼莫属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被誉为“全才”的宋人所写的游记名《石钟山记》(师点击“课题及作者”)。2、作者简介(由学生自己抓要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然后师点击课件作总结、补充说明。3、石钟山介绍(点击幻灯片依图介绍)。4、整体把握全文(演播全文,结束后点击“应注意的字词”。)5、掌握重点(要求学生结合文下注解自由诵读、自主地总结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师就特殊句式作补充讲解)。6、把握行文思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彻悟一旨学习作者写作考辨记的方法及其人文作风)。7、布置作业,为第二课时作准备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4这是1童话故事。课文叙述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体会到,人类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童话。3、学会参与公益劳动,形成良好的社会共德。认识生字,复述童话。感悟文本的内涵。12/13生字词卡片设计思路:本文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去想、去问,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感受语言的优美,在质疑中了解大自然的生存规律,在想象中体验情感。1、听故事2、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质疑。4、出示教学挂图,自编故事。5、导入新课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2、出示生字、集体认读、扩词。3、默读课文,把生字标出来、把自然段标上序号。4、把生字条里的字指给同学认,互帮互学。5、检查识字情况,交流、积累识字方法。6、听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字、词、句、段标上记号,把不懂的地方画个问号吧。1、展示自己预习的收获、听读课文(质疑、解惑)2、品读课文、谈收获3、体悟文本的内涵4、分角色朗读课文a、男、女赛读13/13b、分角色朗读c、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自己的好朋友交流读。5、赏读课文,读出课文喂儿1、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别人听。2、谈感受3、向文中的小主人打打招呼、谈谈自己心理话。1、扩词训练2、写字姿势训练1、综合训练(完成课堂练习)2、探究课后问题3、发挥想象、画一画将来的松树林、续编故事
本文标题:2023年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_教学设计方案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381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