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部分产业组织第一章市场结构第一节产业组织理论概述一.理论渊源1.亚当.斯密的贡献“看不见的手”理论。从此,竞争机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进步的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马歇尔的贡献在与其夫人共著的《产业经济学》一书中,第一次把产业内部的结构定义为产业组织。其后,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把组织列为萨伊的资本、劳动、土地三种生产要素之外的第四种生产要素,认为组织手一种能强化知识作用的要素,其内容包括企业内部组织、同一产业中各种企业间的组织、不同产业间的组织形态和政府组织等。此外,还发现了“规模经济”和被后人称之为“马歇尔冲突”等现象。名词马歇尔冲突马歇尔在分析规模经济成因时,发现了被后人称之为“马歇尔冲突”的矛盾,即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20世纪初开始,随着生产日趋集中,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垄断、寡头垄断的市场支配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中普遍现实的市场问题,以英国剑桥大学斯拉法教授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以收益递增规律与完全竞争前提相矛盾为突破口,对马歇尔的价格理论进行猛烈抨击,于是引发了有关“马歇尔冲突”的一场理论论争,英国和美国的经济学家围绕竞争和垄断的关系,对产业组织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分析和理论研究。同时,1890年美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反垄断法--“谢尔曼法”,该法的实施也使美国积累了许多有关产业组织状况的实际资料。3.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的贡献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同时出版了各自的专著《垄断竞争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否定了以往要么垄断、要么竞争这种极端和相互矛盾的观点,认为现实市场是各种形式的不同程度的垄断和竞争的交织并存。张伯伦特别注重分析现实的市场关系,所提出的一些概念和观点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后人把马歇尔、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奉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2.梅森的贡献1938年,梅森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在继承张伯伦基础上,提出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并于1939年出版了《大企业的生产价格政策》一书。将以往有关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条件的论述,归纳为两类基本的有效竞争标准,即市场结构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这就是有效竞争标准的二分法。继梅森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将有效竞争标准的二分法扩展为三分法,即市场结构标准、市场行为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3.贝恩等人的贡献1959年,贝恩(梅森的弟子)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1959年,经济学家凯森和法学家特纳合作出版了著名的《反托拉斯政策》一书。此外,凯维斯、谢勒、谢菲尔德、科诺曼等人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研究主要是以哈佛大学为中心开展的,因此,被称之为产业组织的哈佛学派。4.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以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把产业分解成特定的市场,按产业组织研究的“三分法”即结构、行为、绩效对其进行分析,构造了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分析框架,即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通过对市场关系的各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从结构、行为和绩效三方面提出政府的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SCP线性分析框架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决定决定影响影响哈佛学派的观点及政策主张为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集中度--利润率”假说由于哈佛学派将市场结构作为分析重点,信奉哈佛学派理论的人被称为“结构主义者”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经验性强主张对市场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规制政策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1.芝加哥学派20世纪60年代后期,芝加哥学派在对哈佛学派的批判中崛起。1968年,施蒂格勒的名著《产业组织》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2.可竞争市场理论3.新产业组织理论
本文标题:产业经济学课件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42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