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人类从应对气候变化走向低碳经济
人类从应对气候变化走向低碳经济作者:彭近新,PENGJin-xin作者单位: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100035;日本名古屋大学,名古屋市,千种区,不老町刊名:环境科学与技术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年,卷(期):2009,32(12)被引用次数:2次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陈劭锋.李志红.CHENShao-feng.LIZhi-hong科技进步、碳排放的演变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之策-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26(6)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科技进步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和关键.文章在揭示科技进步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科技进步与碳排放演变之间的关系,证明了科技进步驱动下碳排放的演变依次遵循三个倒U型曲线规律,即碳排放强度倒U型曲线、人均碳排放量倒U型曲线和碳排放总量倒U型曲线,并据此提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和建议.2.期刊论文顾朝林.谭纵波.刘宛.于涛方.韩青.刘合林.戴亦欣.刘志林.郑思齐.GUChaolin.TANZongbo.LIUWan.YUTaofang.HANQing.LIUHelin.DAIYixin.LIUZhilin.ZHENGSiqi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城市规划学刊2009(3)气候变化涉及的科学问题已越来越关注人类活动的影响,碳排放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增温的主要因素.国内外研究发现,碳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相交织,低碳城市遂成为遏制全球增温的首要选择.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碳排放日益增加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低碳城市规划则是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笔者论述了气候变化、碳排放与城市化的关系,从理论研究、行动计划两方面进行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的综述.3.学位论文魏立佳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与减排路径研究2008气候变化是一个最典型的全球尺度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不仅仅是气候系统本身的问题,还涉及经济、政治、环境问题,其核心问题是经济问题。要减缓气候变化,就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使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恢复到工业革命以前的水平。一方面减缓气候变化的减排政策将涉及各国的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与可持续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全球气候模式变化后天气异常事件的发生给各国经济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所以各国在减缓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态度,都是多方利益的权衡。因此,各国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第三次会议制定了《京都议定书》,工业化国家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本文将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置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中加以研究,通过对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探讨在市场化条件下进行碳减排的有效途径。借鉴国内外有关环境问题因素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二氧化碳排放的特点和现状,从人口、财富和技术三个方面选取了六个自变量,提出了改进型的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STIRPAT模型。收集全球四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六个自变量数据,最终筛选出三个显著变量建立线性对数模型。然后对两种激励型环境政策进行研究,提出可交易的碳排放许可证比较适合我国碳减排的具体情况,最后提出了我国碳减排的对策建议。本文正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首先介绍了以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研究对象的背景以及重要意义,简要介绍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本章分碳排放影响因素和碳减排路径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现有的文献和研究成果做了简单回顾,并对其作了简要评述指出目前碳排放影响因素和碳减排路径研究中的不足和缺陷。第三章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碳排放影响因素,然后对基本的STIRPAT模型加以改进构造线性对数模型。选取四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六项数据作为样本,进行逐步回归得到最终的碳排放影响因素模型。并对该模型做了简要的分析。第四章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两种激励型碳减排政策:碳排放费和补贴,可交易的碳排放许可证。提出碳减排比较适合运用后一种减排政策,即可交易的碳排放许可证。最后从碳排放影响因素的角度提出了可交易的碳排放许可证实施的制度安排。第五章首先介绍了我国的碳排放和碳减排的现状,分析了我国碳减排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然后研究了我国实施可交易的碳排放许可证制度的条件,并提出了对策建议。4.期刊论文张凡.李长生.ZhangFan.LiChangsheng气候变化影响的黄土高原农业土壤有机碳与碳排放-第四纪研究2010,30(3)气候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碳库源汇作用,然而目前科学界对土壤碳排放响应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还存在很大争议.文章通过对1985~2002年间中国黄土高原地区耕作土壤有机碳动态进行模拟,探讨气候变化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耕作土壤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耕作土壤有机碳受气温和降水的共同作用,对降水表现出更强的相关性.有机碳年净变化量受降水的强烈影响,在1990年和2000年降水充足年份表现为土壤有机碳的高增长率,在1995年降水低值年份土壤有机碳年净增长率降至最低.高原内区域间农业土壤有机碳的年变化与降水空间分布、年际变化也表现良好的相关性,气温、降水和蒸发都通过影响土壤含水量从而影响作物生长和土壤碳排放.因本底有机碳含量水平较低,黄土高原耕作土壤整体表现为一个净的碳汇.5.期刊论文何建坤.刘滨.陈迎.徐华清.郭元.胡秀莲.张希良.李玉娥.张阿玲.陈文颖.韦志洪.段茂盛.张晓华.吕应运.HEJiankun.LIUBin.CHENYing.XUHuaqing.GUOYuan.HUXiulian.ZHANGXiliang.LIYu'e.ZHANGAling.CHENWenying.WEIZhihong.DUANMaosheng.ZHANGXiaohua.L(U)Yingyun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Ⅲ):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的综合评价-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4)回顾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对国内外的碳排放状况、中国减缓碳排放的技术潜力、中国减缓碳排放的宏观影响、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公平性与国际合作行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估.提出了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思路与对策,指出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中国要积极适应国际政治、经济及贸易格局变动的趋势,将减缓气候变化对策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之中,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6.学位论文李惠民中国气候变化对策中的贸易隐含碳问题研究2009贸易不仅是物质的交换,也是生态资源和环境的交换。从1994年汇率改革开始,中国的贸易额一直保持飞速的增长态势,外贸总额由1994年的2366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1737亿美元,贸易顺差由1994年的53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618亿美元,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由1994年的不到1%上升到2007年的8.08%:贸易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大量“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同时,中国也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代价。生态经济学研究表明,只用货币形式来评价国际贸易是相当片面的,看似等价交换的贸易背后,存在生态环境的不对等交换。评价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程度需要考虑贸易中所消耗的资源以及其环境代价。br 中国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速最快的国家,2006年全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了1990年排放量的2.6倍。不久后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国际减排压力。为了全面认识中国的碳排放状况,有必要对进出口商品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展开研究。同时,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措施中,贸易也必须作为一个关键要素来考虑。br 2007年以来,在相关的国际气候谈判中,中国政府主张由产品消费国承担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责任;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却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倾销”损害了其国内产品的竞争力,拟对来自未采取减排行动国家的能源密集型产品征收气候变化税。中国贸易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正成为我国减轻排放压力和发达国家通过贸易向我国施加压力的双重工具。在相关的国际气候谈判中,我国必须在这两者之间进行权衡。br 本文以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全球贸易分析项目数据库中各国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结合相关贸易统计,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了1997-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贸易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隐含碳进出口的商品结构,提出了我国应对碳排放增长应采取的贸易措施。从国际谈判的角度,分析了生产法、消费法、以及生产者消费者责任共享法核算对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影响,分析了气候变化税的目的、与WTO的关系,以及对我国贸易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出了贸易中隐含碳问题上,我国在相关气候谈判中应采取的策略。最后,从理论上分析了生态不对等贸易存在的理由,对全球碳排放的影响,探讨了生态不对等贸易的解决方案。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br 1、1997-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均有所上升,但隐含碳出口量大于隐含碳进口量,我国是一个隐含碳净出口国。1997-2007年每年隐含碳净出口量占当年排放总量的比例平均在10%左右。br 2、出口促进了我国碳排放的增长。在不计算隐含碳出口的情况下,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将大幅降低,1997-2007年碳排放平均增长率将由7.82%下降到4.39%。进口产品减少了我国的碳排放,我国通过进口所节约的碳排放大于实际的隐含碳进口量。但总体看来,我国产品出口中消耗的碳排放大于通过产品进口所节约的碳排放,1997-2007年平均每年差值为7千万吨碳当量。br 3、贸易规模的扩大是隐含碳进出口扩大的主要因素,高能耗产品在进出口中比例的上升使贸易产品的结构趋向高碳化,对隐含碳进出口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br 4、为了应对隐含碳出口量的高速增长,我国需要改变出口导向的贸易政策,同时加大贸易结构的调整力度,对钢铁、焦炭、有色金属、肥料等高能耗高排放产品取消出口退税并征收一定的出口关税。除此之外,国内其它减排措施,如提高能效、使用可再生能源等,对隐含碳出口量的降低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br 5、以消费法核算各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我国的减排压力。消费法和现有的核算方法相比,1997-2007年我国的排放量可将低10%左右,但提倡消费法核算各国碳排放量容易滋生贸易保护主义。br 6、受WTO环境规则的制约,美国提出的气候变化税并不容易实现,但如果以消费法核算各国温室气体排放量,气候变化税的WTO障碍将有所降低,美国以减少其消费量为由对高排放产品征收气候变化税的理由将变得比较充分。气候变化税一旦实施,我国对美出口的大部分产品将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国内经济发展。br 7、在国际相关谈判中,我国应以隐含碳为筹码,在当前的温室气体核算框架下争取更多的碳排放权,而不是推行以消费法为基础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同时,为了抵制气候变化税,我国应积极宣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成就。就中美而言,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减排措施完全可以与美国相比较。br 8、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国际贸易提高了全球产品产量,提高了各国福利,但却降低了能源使用效率,促进了全球碳排放的额外增长。br 9、环境成本内在化、技术转移有助于全球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但无法改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生态不对等贸易。发展中国家要想摆脱生态不对等贸易,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将产业链低端的比较优势发展为产业链高端的竞争优势。7.期刊论文何建坤.刘滨作为温室气体排放衡量指标的碳排放强度分析-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6)针对美国政府提出的以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下降率作为其减排目标的建议,分析了影响碳排放强度下降率的因素.利用历史统计数据,定量研究了碳排放强度下降率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碳排放增长对GDP的弹性、能源消费强度以及能源消费的碳强度等相关关系.对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的碳排放强度以及碳排放强度下降率进行了规律性分析,从而得出
本文标题:人类从应对气候变化走向低碳经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46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