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会计知识1843863140
•对资产类的账户来说:增加是借,减少是贷。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来说:增加是贷,减少是加。•净资产:它是属企业所有,并可以自由支配的资产,既所有者权益。它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企业开办当初投入的资本,包括溢价部分,另一部分是企业在经营之中创造的,也包括接受捐赠的资产。•净资产=资产-负债,受每年的盈亏影响而增减•企业期末的所有者权益金额“不等于或不代表”净资产的市场价值。•由于是市场价值(通常是现在的市场价值),当然“不等于或不代表”企业期末的所有者权益金额(这里是历史成本)。•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有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负债是企业承担的,以货币计量的在将来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它代表着企业偿债责任和债权人对资产的求索权。•负债按流动性分类,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自有资本:是指股东出资形成的资本金、资本盈余以及其运行结果累积留存收益.它们统称为所有者权益,本质上归属出资人股东.•银行自有资本,又称为银行资本金,或所有者权益。国际上的商业银行大多数是股份制的,其自有资本金指银行股东的投资和税后留存的利润。我国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和税后利润。•公积金是公司在资本之外所保留的资金金额,又称附加资本或准备金.公积金分为盈余公积金和资本公积金.1•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纳税调整增加额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会计处理与税收的差异需要调整的,如税收罚款,会计上是在营业外支出,但税收上是不允许税前扣除,所以需要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实际列支超过税收准予税前列标准部分的调整,如税收上规定税前工资列支标准为月人均1600元,如企业实际超过1600元部分就需要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征收企业所得税。•例:纳税调整明细表中的“账载金额”、“税收金额”、调增金额、调减金额如何填列?我方2010年度应付工资科目中:•期初余额:贷方30938.25•本年发生:借方507379.19贷方595034.96•期末余额:贷方118594.02•回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账载金额”填列595034.96元,“税收金额”填列可以在税前扣除的金额即507379.19元,“调增金额”填列两者之差即87655.77元,没有实际支出的工资不能在税前列支。•追问:那么期初贷方余额30938.25应作为本年度的调减金额,可以这么理解吗?•回答:如果期初贷方余额30938.25元在上年已进行了调增,即未在税前扣除,本年可以调减;•如果期初贷方余额30938.25元在上年没有调增,即已在税前扣除,本年不能调减。•递延所得税负债(DeferredTaxLiability)主要指一、本科目核算企业根据所得税准则确认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所得税负债;二、本科目应当按照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项目进行明细核算;三、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主要账务处理。•目录•贷记本科目•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期末财务状况•案例解析•当期根据税法规定计算的应交所得税•按照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分录理解•贷记本科目•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期末财务状况•案例解析•当期根据税法规定计算的应交所得税•按照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分录理解••案例•贷记本科目•(一)企业在确认相关资产、负债时,根据所得税准则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借记“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贷记本科目。•(二)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所得税准则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大于本科目余额的,借记“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小于本科目余额的,做相反的会计分录。•(三)、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2006年新的会计准则中,将原有的“递延税款”科目,更名为“递延所得税负债”。•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一)商誉的初始确认中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因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应确认为商誉,但按照税法规定其计税基础为0,两者之间的差额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准则中规定对其不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负债,否则会增加商誉的价值。•(二)除企业合并以外的其他交易中,如果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则由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不予确认。•(三)与联营企业、合营企业的投资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在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不予确认:投资企业能够控制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时间;该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不会转回。•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会导致未来期间产生应税金额,会有经济利益的流出,但若企业能够决定这项经济利益是否流出和流出的时间,甚至可以使该项经济利益在未来期间内不流出企业,则其就不是企业的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就不符合负债的定义,不应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财务状况•由于会计与税收的目的不同,导致了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之间必然存在着无法消除的差异,这就要求会计核算、反映这种差异对会计主体当期损益及其期末财务状况的影响情况。•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6)下,改变了原企业会计准则(制度)(2005前)对所得税的核算方法(即由企业自行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递延法、利润表债务法),改为统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种核算方法,将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之间存在的差异,划分为两大类:暂时性差异(注意,不是时间性差异,其范围要大于时间性差异)、非暂时性差异,与原时间性差异和原永久性差异的分类是不同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相关的概念较多,限于篇幅,请具体阅见《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及其应用指南。下面仅举例简单说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核算过程。•案例解析•假设甲公司2007年度按企业会计准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为10000000元,所得税率为33%,未来税率预计不会发生调整。•1、当年按税法核定的全年计税工资1800000元,甲公司全年实发工资为2000000元。相关提取的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税法准予全额税前扣除。•2、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00000000元,会计处理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当年折旧额64000000元,累计折旧额244000000元,无减值准备;税务处理采用平均年限法,当年折旧额50000000元,累计税前扣除折旧额15000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及预计净残值与会计处理不存在差异。•3、企业当年购入准备近期出售的某上市公司股票,购置成本2000000元,年末市价2600000元。当年未发生派发红利等事项。•4、年初递延所得税资产账面余额26400000元,年初递延所得税负债账面余额0元。•除上述事项之外,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另,该企业预计未来很可能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于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当期根据税法规定计算的应交所得税•1、按照当期根据税法规定计算的应交所得税,确认所得税费用。•会计利润:10000000元•加:工资费用纳税调增额:200000元(2000000–1800000)•加:折旧费用纳税调增额:14000000元(64000000–50000000)•减:交易性金融资产纳税调减额:600000元(2600000–2000000)•应纳税所得额:23600000元•应交所得税:7788000元(23600000*33%)•借:所得税费用7788000元•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7788000元•该分录可理解为:根据税法规定计算的当年应交所得税,属当期费用,应当记入当期“所得税费用”科目。•按照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2、按照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确认暂时性差异及其递延所得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500000000–244000000=256000000元•固定资产计税基础=500000000–150000000=350000000元•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50000000–256000000=94000000元•(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表明,企业未来在使用、处置该固定资产时,根据税法的规定,需调减应纳税所得额94000000元)•递延所得税资产=94000000*33%=31020000元•(由于该固定资产在未来使用、处置时需依税法规定调减应纳税所得额,即意味着企业未来可少交所得税31020000元,由此形成当期期末企业的一项资产)•当期应增计的递延所得税资产=31020000–26400000=4620000元•(由于企业当期期初已存在递延所得税资产26400000元,因此,只需在此基础上补计至31020000元即可)•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2600000元•交易性金融资产计税基础=2000000元•应纳税暂时性差异=2600000–2000000=600000元•(该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表明,企业未来在出售该金融性交易资产时,根据税法的规定,需调增应纳税所得额600000元)•递延所得税负债=600000*33%=198000元•(由于该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未来出售时需依税法规定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即意味着企业未来应多交所得税198000元,由此形成当期期末企业的一项负债)•当期应增计的递延所得税负债=198000–0=198000元•借:递延所得税资产4620000元•贷:所得税费用4422000元•递延所得税负债198000元•分录理解•该分录可理解为:上述增计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属于当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应记入当期“所得税费用”科目。•至于工资费用的纳税调整问题,由于该差异属于原永久性差异,不影响未来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因此,不形成暂时性差异。从暂时性差异计算公式来看,由于相关工资已发放,则应付职工薪酬(工资部分)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均为零,不存在暂时性差异。•案例•在本例中,当期所得税费用最终确认了3366000元(7788000–4422000),除以当期税率33%得10200000元,正好等于会计利润10000000元与属于原永久性差异的工资费用纳税调增额200000元的之和。(需要指出,这样的验算说明只是为了更清楚地反映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于原时间性差异及原永久性差异的核算原理及方法,并不表明任何企业任何情况下均可进行如此的简单验算,这是由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会计理论所导致的,也是与原利润表债务法的实质性区别之一)会计基础知识点及要点•第一章总论•一、会计概念: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除了货币计量外还有实物计量或劳动计量•1、会计职能:•(1)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方面。•(2)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帐、算帐、报帐,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2、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会计监督职能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监督。•3、会计其他职能:预测、决策、控制、评价(分析)等功能。•4、会计的对象=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注:签订合同和制定计划不是会计对象)•企业的资金运动表现为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的过程。•资金的循环指从货币资金转化为固定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产品资金,再转化为货币资金。•5、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6、会计主体:法人可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例:一个企业是会计主体,企业内部的一个独立核算部门也是会计主体•7、持续经营:企业资产以历史成本计价而不以现行成本或清算价格计价,依据的会计核算的前提是持续经营。•8、会计分期: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半年度、
本文标题:会计知识184386314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70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