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长城谣》教案最新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长城谣》教案最新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长城谣》教案最新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长城谣阅读答案【第一篇】长城谣席慕蓉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心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1.理解“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中的“无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长城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地位和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结尾却又说“不眠”,该如何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古老的长城饱经沧桑,是历史的见证,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在长城面前,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只是昙花一现,如白驹过隙,长城历经风雨不为所动。2.长城在诗人心中,不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参考资料,少熬夜!3.诗人希望有梦,在梦里回故乡,但是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乡愁乡思让诗人难以成眠。长城谣教案设计及反思【第二篇】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感悟,获得审美愉悦。2、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会欣赏诗歌,更好地品味诗歌。3、在学习诗歌中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4、学习会仿写诗歌。教学流程一、以“境”导读1、有一种情感,曾经流淌文人骚客的笔端,像涓涓的细流汇成的江河。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吟唱)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而现在,乡愁是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是一种什么的情感?(乡愁乡思)2、作者简介席慕蓉,台湾女诗人,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长在台湾,20世纪八十年代回故乡。二、以“法”引读1、你们以前读过诗吗?读诗有什么方法?2、先学生读,再教师范读,让学生作比较,谁得更好?好在哪里?学生给生字注音,学生讨论划分节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体解决难点。焉支隘口蹲踞荒莽焚起敕勒3、推荐学生朗读。三、以“情”赏读1、你认为应带着怎样的感情来朗读?2、教师范读⑴学生关上课本,体会诗的感情。(思乡)⑵从哪些诗句可看出?(第三节)⑶要做梦,须入睡;无眠,则未入睡。那作者说“无眠的梦”,不矛盾吗?如何理解这样的矛盾呢?(作者想回家乡想参考资料,少熬夜!得夜不能寐,希望自己能早日回到家乡。)四、以“议”品读1、诗的感情如何表达呢?(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2、男女生轮读,想象。借助了什么事物?(敕勒川阴山下月色黄河长城)3、为什么要借助长城?有何深意?(组织学生讨论:因为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长城是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作者的心灵深度更是故乡的象征,是自己的爹娘。)4、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教师朗诵第一节,学生想象,想到了什么?5、这种爱国之情非常非常的浓烈,你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第二节)6、自由朗诵第二节诗,说说要读出什么样的味来。7、比赛朗诵,互相评论。五、以“听”背读1、学生推荐一个学生来范读,其他同学关上课本听读,准备背诵。2、学生背诵。3、假如席慕蓉就在我们教室听课,你想跟她说些什么?提些什么问题?六、以“仿”创读1、假如要我跟她说,我想说下面的话,同学们想听听吗?那下面我说了,你们把你们自己当作席慕蓉,那想又会跟我说些什么呢?“慕蓉奶奶,我读了你的诗,我为你浓浓的故乡情节打动了,我也想学写一首诗,你能帮我指点点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写作要求。⑴诗句形式:⑴尽管……尽管……你……⑵为什么……而……有……有……有……⑵可以将“⑴⑵”连起来写,也可以分开来写,也可以写一句二句。⑶要传达一种感情。⑷要有具体可感的事物。2、学生朗诵自己的作品,师生赏析。板书设计板书1:焉支隘口蹲踞荒莽焚起敕勒席慕容《长城谣》赏析【第三篇】参考资料,少熬夜!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时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敕勒川,阴山下今宵夜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长城谣教案【第四篇】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基本内容和思想。2:体会诗歌中寄托的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和思乡之情。3:感受诗歌意象,领悟诗歌意境。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教学突破: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作者的资料,准备诗歌的配乐朗诵带或录像带。2.了解诗歌朗诵的相关常识。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反复朗读,准确认读文中字词。2.自选一首现代诗,作好准备,参加朗诵比赛。课时、1教程简介作者:席慕蓉:1943年出生,蒙古族女诗人,原名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的大江河。“慕蓉”是“穆伦”音译席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清新易懂,使其拥有大量的读者。正音正字yān焉支学习第一节思考:1、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你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要点历次战争与“长城”恩怨荣辱与“长城”历史与“长城”2、找出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词语。(无情冷眼)参考资料,少熬夜!3、追问:为什么“无情”?为什么“冷眼”?提示:数千年来,诸侯、军阀等统治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在长城下点燃了多少次烽火啊。杀伐纷争,血流成河。长城,像个至高无上的尊者,像个无所不知的智者,冷眼看着这人世的朝代更替,沧桑变迁。青山依旧,长城依旧,而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统治者哪里去了呢?塞北的风沙中,消失了那些匆匆过客,也泯灭了人世的恩怨情仇。长城的无情,只不过是对那些挑起争斗的贪婪的人的蔑视和憎恶,这恰恰反映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深切的同情。(全班齐读第一节,要用深沉、舒缓、凝重的语调突现历史的沧桑。)读第二节思考1、长城为什么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提示:作者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影响。长城已经成为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作者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面对它,自然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又魂牵梦绕、挥之不去,这种思乡情结便借助长城的。“躯体”、“面容”、长城的“云”、“树”、“风”传递出来读第三节,感受作者浓烈的思乡情怀。小结第一节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第二节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的热忱第三节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相思刻画长城--历史见证,历经沧桑依恋长城--唱不成声,写不成篇梦回长城--思乡难眠,梦回故乡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诗人借长城抒发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有对历史的反观,全诗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课外拓展乡愁席慕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本文标题:《长城谣》教案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772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