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经济区域: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仲担负一定职能、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经济增长:通常指一定时期内区域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增加,确切地说是在提高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前提下区域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全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人们称这种由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为配第---克拉克定理。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集聚效应是使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趋向于集聚的作用力及其作用的结果。扩散效应是指促使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由地理空间上的过度集聚转而趋向分散分布的作用力及其作用的结果,以及促使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主动地而非消极被动地避免聚集不经济现象的作用力及其作用的结果。前向效益与后向效应:前向效应是指对上游产业的劳动效应,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的需求将带动传统商品等一系列上游产业的发展。后向效应是指对下游产业的推力效应,老年产业的形成将为服装、食品、特殊商品、交通、旅游、娱乐、老年福利设施、住宅、社区服务业等多种行业、产业带来多种发展机遇。经济区划: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按照既定的区划原则、指标和标准,正确地识别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并把它们的空间边界划分出来:二是着重对各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经济现状与潜力进行分析,找出其经济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依据全国或上一级经济区发展的总要求、宗战略,对各经济区未来的发展方向、目标、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调整与演变等进行战略性谋划,提出相应的对策。区域差异与区域优势:区域差异表示区域结构在经济发展中的多方面差别,如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条件、经济总量和结构、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差别。区域优势是指一个区域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以及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区域经济运行所形成的具有跨区域意义的经济门。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先发优势通常存在于发达国家或地区,指的是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或地区在发展中多拥有的有利条件。后发优势通常存在于发展中家或地区,指的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迟缓的国家和地区在发展中所具有的有利条件,使之处于对经济发达国家的赶超状态。劳动地域分工: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区域,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外部环境,在发挥优势的前提下进行产业和产品生产方面的分工劳动和协作,是社会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上的有机组合。初级区际贸易与高级区际贸易:初级区际贸易指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产品差异而引起的贸易,它主要起着胡同不有无、取长补短的作用。高级区际贸易指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因生产结构相异而形成的交换关系,最高级的区际贸易是高度分工基础上形成的高度协作关系。城市与城市化:城市是以一定的空间巍峨界限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集约人口与经济的复杂社会综合体。城市化是指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地进行空间上的集聚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县域经济:是行政区与经济区重合的区域经济,作为以县为组建的县级经济,其行政管辖的边界是划定的;作为长期发展自然形成的、与周边城乡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其经济活动的边界是动态的、模糊的。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有哪些,它们对支持和推动区域经济运行有哪些意义?p(19-20)答: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有:①自然条件与历史基础;自然资源是一种基础性的物质因素,对区域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结构形成和资本原始积累都有重要作用。历史基础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凝结。历史形成的生产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②人口与劳动力;从消费角度讲人类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从生产者角度讲一定的人口数量和适当的人口增长是保证区域劳动力供给的前提。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③资本;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说明,积累资金、引进资金、争取资金确实是经济起飞的关键一环,区域资本的形成和有效使用,最各种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起着黏合作用。④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日益显示其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导。⑤组织与管理;区域组织、管理效率决定区域的资源配置能力。2区域经济成长可划分为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征?p(36-38)答:经济成长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起步阶段即工业化准备阶段;经济增长呈上升趋势,但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认仍相当低下,资金、技术、人才是发展的瓶颈。②起飞阶段即工业化初期及其后的持续成长阶段;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长足发展,区域经济和居民收入持续增长。③成熟阶段即工业化后期阶段;经过长期的持续成长,区域经济进入了一个稳定增长产业更替的阶段。城乡关系趋于协调融合。④提升阶段即工业化时期的新成长阶段;在宏观背景上意味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任务已经实现,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将让位于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3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p(93-95)答: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类型及其特点:①极核式空间结构;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增长极成为区域的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极核,对区域内其他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区域空间结构。增长极一旦形成,便会产生区域要素的极化过程。以其强大的吸引与辐射功能,对区域其他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②点轴式空间结构;它是在极核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区域内的增长极与周围其他的经济活动集聚点,借助于交通通信能源供给等线路连接起来而构成,彼此间具有紧密联系或功能互补的点轴式空间结构。在经济轴线形成后,位于轴线上的增长极和其他点将会因发展条件的改善而使发展加速、规模扩大,并因此而引起轴线规模的相应扩大。③网络式空间结构;是以点轴式空间结构为基础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以各种交通通信动力供给等线路为枢纽带,将区域内各地不同等级不同类型与功能的经济活动集聚点互相连接和沟通而形成的网络式空间结构。一个点可能与多个点发生联系,以满足获取发展所需的足够资源要素以及开拓市场的需要。4区域空间经济活动中的区位指向性可分为哪些类型,各有什么内涵?(P97)答:所谓区位指向性,是指经济活动(或产业部门、行业、企业)在选择最佳区位时,向能够满足自身主要布局要求或适合自身技术特点的特定区位接近的倾向性。有以下几种类型:①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这类区位指向是指经济活动的区位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分布的强烈制约,在空间分布上趋向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适宜而又集中的地方。②原料地指向。某些在生产过程中中耗费原料多或原料不适宜远距离、长时间运输的经济活动,它们的区位倾向于选择在原料集中供给地,因而表现为这种原料地指向。③燃料动力指向。一些经济活动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劳力供给,它们在区位选择上一般倾向于尽可能靠近燃料动力供给地。④劳动力指向。部分经济活动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劳动力或对某种类型的劳动力有很强的依赖性,因而其区位选择明显地趋向于合适的劳动力集中且供给充裕的地方,从而表现为劳动力指向。⑤消费市场指向。某些经济活动是直接为消费者服务的,或是其生产经营对市场需求变化及市场行情波动很敏感,或是其产品因笨重、体积庞大、易腐烂变质等原因而不宜远距离运输,因而它们的区位选择趋向于消费市场。⑥交通枢纽指向。有些经济活动的运输费用在其产品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或是为了便于从不同的地方获得原材料于燃料,或是为了便于向多个市场地发送产品,它们在区位选择上往往趋向于运费最低或运输便捷的地方,从而就常常分布在交通枢纽。5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用可持续发展观察区域经济有哪些新特点?p(136-138)答: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它包括三大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从可持续发展可以观察出以下区域经济特点:第一,作为可持续发展空间载体的区域,是既有经济区域特征,又有自然地理特征的区域。比如说,西部大开发仲四川提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西北荒漠地区提出“重建秀美山川”。第二,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活动,其经济增长、结构基础,更加依赖于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自然资源环境生态能否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供给,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的关键。第三,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具有外溢性特征,因而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由于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客观上存在区域差异和发展差距,因而可持续发展中的区域协调、城乡协调更有新的涵义和重要性。6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政策手段主要有哪些?(P242)答:1、公共投资政策。这是地方政府发展区域经济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手段。改革开放,特别是1994年我国实施的分税制改革,从经济利益关系上重新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政府实施有效地公共投资政策才成为现实。2、市场政策。主要是指对经济杠杆的运用。如地方政府为调控生产要素流出而采取的地区市场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减免税收政策等,以及为吸引生产要素向区内流入的地区市场政策----高工资吸引人才政策、提供优越投资环境的政策等。3、边缘地区政策。区域的边缘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一向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并对这些边缘地区采取一些特殊的扶持政策,以调节生产要素的流向。三、论述题1为什么中国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仲只能选择非均衡模式而不是均衡发展模式?答:1从目前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实现工业化仍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区域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工业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区域经济的增长模式问题就是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2从国内外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践来看,均衡增长和非均衡增长是区域哦区域经济增长普遍采用的两种模式,基于我国经济所处的成长阶段,区域经济增长宜采取非均衡的协调发展模式,体现在区域经济管理中,就是要培育区域经济增长点,促进和诱导区内外要素优先向增长点聚集,进而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带动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增长。3我国以处于工业化中期,基本实现工业化是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区域增长的新模式。所以中国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只能选择非均衡发展模式而不是均衡发展模式。2简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仲“马太效应”的涵义及其形成机制答:涵义:马太效应:是指在区域内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生产专业化和非生产专业化地区之间的发展关系上,引发和加剧“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现象。形成机制:“马太效应”的产生,和集聚效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集聚效应产生的原因(1):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性,区位指向的经济活动受相同区位条件优势的吸引,常常都倾向于集中到区域内相关资料和要素富裕的地方。不仅如此,某些经济活动的趣味指向虽然不同,但是在实际中为了追求减少运费、降低成本与销售费用以及更好的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等,往往也会表现出共同趋向于相同的交通枢纽,消费市场集聚的规模。(2)某些经济活动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联系。出于加强彼此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的需要,那些在经济技术上具有互补性,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的经济活动,往往都会倾向以集中到资源和要素组合条件较为适宜、优越的地方发展。(3)某些在声场非配上有密切联系,或者在区位选择上有着相同指向的经济活动和企业对集聚经济效应的追求。这些经济活动或企业按照一定的比例或规模,成团或称组地集中分布在某个拥有特定资源和要素优势的地方,可以使其中的每项经济活动或每个企业都因与其他相关经济活动和企业在经济利益来源于因经济活动或企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造成的有利外部环境和相关投资的节省,它是无论按何种方式将经济活动和企业分配配置都不可能获得,故而被为集聚经济效益。,集聚效应作用的结果,同在会促使经济在地理空间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首先
本文标题:区域经济学小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85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