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区域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ofRegionalEconomics第5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地域构成单元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的类型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区域经济的空间开发模式5.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5.1.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内涵5.1.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5.1.2.1不同学科视域中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论5.1.2.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中的“点”、“线”、“面”要素分析5.1.2.3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要素组合模式5.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5.1.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内涵陈才(1991):“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陆大道(1995):“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形态”;李小建等(1999,2006):“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5.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5.1.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5.1.2.1不同学科的观点1.人文地理学观点将空间结构要素分解为运动、路径、节点、节点层次、地面、扩散六类几何要素(哈格特,1977)5.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1.人文地理学观点5.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5.1.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5.1.2.1不同学科的观点2.区域经济学观点把空间经济结构要素分为:①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活动极化而成的中心(节点);②受经济中心吸引和辐射影响的经济腹地(即域面,指各种经济活动的地域依托);③由交通、通信等线状基础设施组成的经济网络。5.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5.1.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5.1.2.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中的“点”、“线”、“面”要素分析1.点要素点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点具有区位属性。区位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绝对区位(Site),指一个点的经纬度位置;二是相对区位(Situation),指一种连接度和通达性度量。相对区位远比绝对区位重要。5.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1.点要素点具有三大基本特征:①“点”有明确的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②“点”的大小和形状本身反映地域空间的特征。如平原地区的城市体系往往是同心圆形状,而山地丘陵地带的经济节点则一般沿着河流呈带状分布。③“点”具有极化和扩散功能。点的极化是对外部要素的吸引和融合,点的扩散是内部经济能量向外的辐射和扩展。5.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2.线要素指地域空间上的交通线路、通信线路、动力和水源供应线。线可分为一级发展轴线、二级发展轴线等。等级越高地位就越重要。“线”不能脱离“点”而单独存在,经济空间结构中的“线”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5.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3.面要素域面是节点、线以及空间网络三者间的作用和影响在地表上的扩展。若视域面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内除去节点、线网之外的所有地域,此即“经济腹地”概念。域面是节点影响与辐射所及的地域范围。域面的发展水平主要受节点和网络要素的发展水平的制约。5.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5.1.2.3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要素组合模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要素组合模式指点、线、面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其组合形式。不同组合形式反映出不同的经济类型(见表5.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总是遵循由“点”到“轴”(线)、由“轴”到“面”的演化过程。节点的极化和扩散是区域空间结构不断演进的根本力量,而线作为交通枢纽起到了联结和促进的作用,并通过域面来消化吸收,最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经济区域系统。5.2地域构成单元理论5.2.1中心—外围二元空间结构理论5.2.1.1“中心—外围”理论的演进5.2.1.2“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5.2.1.3关于“中心—外围”理论的一般性研究5.2.2城市—城乡边缘区—乡村三元空间结构理论5.2.2.1城乡边缘区的内涵及其特征5.2.2.2三元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5.2.2.3三元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5.2地域构成单元理论5.2.1中心—外围二元空间结构理论5.2.1.1“中心—外围”理论的演进1.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普雷维什1949年用以描述当时国际贸易体系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峙情形。弗里德曼1966年将这一理论模式引入到了区域经济学领域。5.2地域构成单元理论2.新经济地理学派的中心—外围模型克鲁格曼1991通过改进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模型,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形式构造了一个两区域的模型。模型中有两类产品:一类是农业产品,由不变报酬的农业部门生产;另一类是制造品,由分布在两个区域内的报酬递增的工业部门生产。两个区域的经济最终会内生形成以工业化的区域为中心、农业化的区域为外围的中心—外围构架;中心—外围的形成取决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以及制造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贸易的产生并不完全源于比较优势的存在,更在于规模经济产生的报酬递增。5.2地域构成单元理论5.2.1.2“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1.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1)区域均可分为中心区和外围区。中心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区,一般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围绕中心区分布并受其影响的区域被称为外围区,包括上过渡区域、下过渡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5.2地域构成单元理论1.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上过渡区域环绕核心区,显示出经济上升的趋势。下过渡区域多位于边远的农村,还包括原料枯竭、老工业向衰退方向变动在内的区域。资源前沿区域富含有待开发的资源,对区域发展有极大潜在价值,一般位于两种过渡区域之间。5.2地域构成单元理论1.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2)中心区和外围区的相互作用。一方面,中心区从外围区吸聚生产要素产生出大量的创新(材料、技术、社会和文化体制等)。另一方面,这一创新又源源不断地从中心区向外扩散,引导外围区的经济活动、社会文化结构的转换,从而促进整个空间系统的发展。中心和外围之间还存在着决策的传播、移民的迁徙和投资转移三种基本的空间作用过程。5.2地域构成单元理论1.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3)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具有阶段性。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历经前工业化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工业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四个阶段。成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上下过渡区、中心区和资源前沿区可实现完全的空间经济一体化。5.2地域构成单元理论2.新经济地理学学派的“中心—外围”理论模型中心—外围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垄断竞争厂商根据其在不同区位的获利能力决定生产区位,而其生产区位的决定将产生三种不同的经济效应:(1)市场通路效应(2)生活费用效应(3)市场挤出效应5.2地域构成单元理论2.新经济地理学学派的“中心—外围”理论模型(1)市场通路效应:厂商迁入吸引劳动力流入本地需求增加厂商利润增加更多厂商进入。(2)生活费用效应:厂商迁入产品增多消费者本地购买减少贸易费用生活费用下降实际工资水平提高工人大量流入名义工资成本下降更多厂商进入。(3)市场挤出效应:新厂商进入本地厂商需求减少利润下降名义工资下降劳动力流出。5.2地域构成单元理论5.2.1.3关于“中心—外围”理论的一般性研究杨开忠不认为二元区域空间结构会随着经济进入持续增长阶段而消失,而是形成多中心高增长城市中心区和低增长大都市间的外围地带共同组成的中心—外围结构。其他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认为“中心—外围”结构始终存在,只是形式、强度等不同。5.2地域构成单元理论5.2.2城市—城乡边缘区—乡村三元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在区域空间上形成中心—外围二元结构。随着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化过程的展开,在城市与乡村的相互作用下,中心与外围的中间地带又分化出城乡边缘区,区域空间结构逐渐演化为中心—城乡边缘区—外围三元结构。5.2地域构成单元理论5.2.2城市—城乡边缘区—乡村三元空间结构理论5.2.2.1城乡边缘区的内涵及其特征“城乡边缘区”的概念可界定为: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以城市和乡村土地的利用方式相混合为特征,人口和社会特征具有城乡过渡性质的一个独特地域。5.2地域构成单元理论5.2.2.1城乡边缘区的内涵及其特征“城乡边缘区”的特征:①空间的不连续性,成长的盲目性和自发性。②人口向非农大规模快速过渡,城市与乡村景观转变快速。③空间范围受多种因素影响,以经济影响为主,抗干扰能力弱。④组成和影响因素复杂,包括人口结构、经济成分、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以及城市建设和管理等。5.2地域构成单元理论5.2.2.2三元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1.城市化起步阶段社会总体经济水平较低,工业化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本短缺,致使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城市和乡村之间仍存在一定的经济往来,并在过渡地带形成城乡边缘区雏形。城乡边缘区基本以农业为主,因而在空间结构上只表现出城乡二元结构。5.2地域构成单元理论5.2.2.2三元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2.城市化集中发展阶段城市化工业化加快,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乡边缘区产业由普通农业向城郊型农业过渡,由粮棉作物改为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产品的商业化率提高。城市化快速发展使城乡边缘区出现非农用地,农业用地越来越少。伴随着城市的开发活动,“城市—城乡边缘区—乡村”三元结构基本成形,但农业仍为城乡边缘区的主导产业。5.2地域构成单元理论5.2.2.2三元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3.城市化分散型阶段随着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经济开始向外扩散,呈郊区化趋势。城乡边缘区成为人口、工业和仓储零售业的主要迁入地区。此时三元结构表现最为明显,即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市、工业起主导的城乡边缘区、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形成较为清晰的界限。5.2地域构成单元理论5.2.2.2三元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4.三元结构后期阶段随城市化的发展,城乡边缘区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原有的三元结构会逐渐变得模糊,而在更广的范围内,新的三元结构开始形成。5.2地域构成单元理论5.2.2.3三元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三元空间结构形成于国民经济进入强烈动态增长的时期。高层次的和非标准化的经济活动向大城市集中的同时,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方式的企业以及较低层次的经济活动向城市边缘和外围区扩散。区域的第二级、第三级中心地得到迅速发展。中心、城乡边缘区和外围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趋密切。5.2地域构成单元理论5.2.2.3三元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5.2地域构成单元理论5.2.2.3三元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三元空间结构形成的一般机制具体为:1.不同的交易成本与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随交通成本不断下降,由产业性质引致的交易成本成为产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在聚集和扩散的作用下,交易成本大的企业逐渐向城市中心区聚集,交易成本小的企业向郊区或外围区分散。物质密集型制造业从城市中心区逐渐消失,金融、管理职能逐渐向中心区集中。5.2地域构成单元理论三元空间结构形成的一般机制具体为:2.城市聚集不经济城市的聚集不经济引发土地租金上涨、环境恶化、道路交通拥挤等问题,促使制造业和人口向郊外转移。技术革新降低了通勤的货币和时间的成本;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中心城市问题的出现使居民大量迁往郊区;由于制造业等产业的郊区化使就业机会也郊区化。5.2地域构成单元理论三元空间结构形成的一般机制具体为:3.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1)农业非农化发展的需要。近郊人均农业用地不断减少,限制了农业发展。同时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下,使郊区向非农的城市化发展。(2)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而城乡边缘区的产业性质可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5.3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类型理论5.3.1极核式空间结构(内涵、形成机制)5.3.2
本文标题:区域经济学第5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85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