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养老金会计处理的探讨
历史上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一、历史上的科学革命•1、科学革命的涵义•2、科学革命的内容•3、科学革命的意义近代自然科学革命•1、近代科学革命发生的时间以及特点•2、古代科学及其自然哲学形态•(石器工具制造、人工取火、文字发明是原始技术和经验知识发端的主要标志)•3、古代科学的典范——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涌现出的一大批自然哲学家)•4、古希腊科学多数以自然哲学形态出现及其特点•(经验直观性、理论思辨性、逻辑渗透性)•5、中世纪的神学统治•(文艺复兴前封建神权统治下宗教神学对科学的迫害)•6、第一次科学革命•(以哥白尼为开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建立为止)•7、实验科学方法论传统的特点•(实验的受控性、推理的逻辑性、严格的试验检验)20世纪的自然科学革命•1、近代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世界的机械图景•2、19、20世纪之交的科学革命•(以物理学为主导在各领域的重大理论变革)•3、20世纪中叶的科学革命•(人类的认识延伸到微观世界,并从微观世界来理解宏观世界的现象及其规律)二、技术革命的定义•指的是正在成长中的新技术(技术的理论基础、技术结构、技术活动的方式及方法、技术的规范及标准、技术应用的形式及规模等)取代旧技术的活动或过程,意味着人类实践手段或方式的飞跃。•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三次世界性的重大技术革命它们是哪一次技术革命的成果?ABCEFGH第一次的是(),第二次的是(),第三次的()CDABEFGH思考一下:D汽车汽船半导体二、历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项目第一次技术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开始时间18世纪中叶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40、50年代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运用电力的广泛运用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等的发明和运用项目第一次技术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前提条件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2.资本和劳动力——圈地运动,贩卖黑奴和殖民掠夺3.技术——工厂手工业的生产经验和方法的积累4.市场——海外市场不断扩大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2.资金——资本输出和殖民掠夺加剧3.技术——自然科学的突破发展促进技术的革新4.市场——开辟国内市场,世界市场加大对商品需求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稳定发展和国家垄断主义的发展2.技术——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3.推动力——现实的社会需求(二战中的军事需求、战后军备竞赛和发展经济的要求)项目第一次技术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主要成就及发明1.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2.纺织业——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3.交通工具——富尔敦:汽船史蒂芬孙:火车机车1.动力——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和法拉第电磁感应为电力的运用奠定了理论基础2.发电机、电动机等的发明,爱迪生发明和改进电灯3.交通工具——内燃机的发明卡尔-本茨:汽车莱特兄弟:飞机4.电讯事业——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方面的发展项目第一次技术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主要特点1.技术来源:主要是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2.侧重点:以轻工业为主3.主要特征:机械化1.技术来源:科学与工业生产以及技术的紧密结合2.侧重点:以重工业为主3.主要特征:电气化1.技术来源: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2.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3.主要特征:自动化产生影响1.生产力: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2.国际关系: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1.生产力: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2.国际关系: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输出加剧;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发生改变1.生产力:极大提高生产力,促进生产率手段的改变2.国际关系: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拉大;发展中国家面临机遇与挑战三、三次技术革命中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詹姆斯·瓦特(1736—1819)是英国著名的发明家,是工业革命时的重要人物瓦特改良蒸汽机模型富尔敦发明的蒸汽船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迈克尔-法拉第,英国著名科学家,他发现的电磁感应原理,为电力的最终运用奠定了基础法拉第笼卡文迪许实验室麦克斯韦,英国著名科学家,电磁学集大成者爱迪生(1847—1931),美国著名发明大王,一生完成了2000多种发明。爱迪生实验室他的许多发明都是在这里诞生的爱迪生的三大发明电灯留声机有声电影爱迪生名言:天才就是2%的灵感加上98%的汗水卡尔-本茨的汽车莱特兄弟的飞机亨利-福特,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最早提出了“自动化”概念福特公司最著名的“T型车”生产流水线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三、三次技术革命与中国的关系“欧洲在十六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英国学者李约瑟相关对照材料:500年中国寻梦——中国曾经错失的三次国际战略机遇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重大的国际战略机遇期。中国在这三次机遇面前的表现是不同的,因而给自己造成的后果也各不相同:第一次是有条件抓住却没有觉察而错过,结果开始了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历史;第二次是强烈意识到了机遇,并进行相当的努力,但终因没有把握关键重点而再次错失,其结果是中国在“千古变局”之下,不但进一步落后于西方,而且还被近邻日本甩到后头;第三次机遇期到来时,中国最初的意识并不清晰,最终可谓把握了一半,仍然没有实现中国复兴的梦想。第一次机遇:大航海与郑和下西洋•中国:闭关锁国,夜郎自大(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封建统治者盲目自大,渐渐落后于欧洲)•欧洲:新兴发展,锐意进取(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生产力大发展,拓展海外,奠定了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基础)第二次机遇:中日的洋务运动竞赛•中国:有名无实,危在旦夕(开始发展民族工业,可惜有名无实而草草收场,逐步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欧洲(美日):跨越发展,剑指世界(第二次技术革命使生产力飞速发展,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列强开始了世界争霸)第三次机遇:冷战时期,把握住一半•中国:百废待兴,虎头蛇尾(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度发展良好,但后来把大量的精力用于搞政治最终半途而废)•美苏:两强争霸,世界复苏(美苏争霸推动了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发展,也带动了全世界的发展,医治好战争的创伤,世界开始复苏)新的国际战略机遇期的到来当前世界进入经济全球化、经济自由化、一体化、市场化和知识经济化的时代,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这为中国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我们必须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建立完善的知识创新体系。我们不能辱没历史的重托,之于我们国家,也之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四、当代科技革命1.当代科技革命,指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新加工(制造)技术、生物技术、空间开发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高科技群落的崛起。•本质上属于技术革命,即第四次技术革命•标志:以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标志•特征:信息化2.当代科技革命的特点(1)主导技术以技术群落的形式出现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生物技术、新加工制造技术(2)主导技术群落整体相关(3)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4)对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空前广泛而深刻影响3.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1)科学技术呈加速发展趋势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愈来愈短,新技术、新产品老化速度加快。以下是发明从问世到实际应用所经过的时间:照相机112年蒸汽机85年电动机55年无线电36年汽车23年雷达15年飞机14年原子能6年晶体管5年集成电路3年太阳能电池2年激光器1年(2)科学技术呈综合化发展趋势各类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分支学科:基本粒子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边缘学科:生物物理学、计量经济学综合学科:环境科学、能源科学横断学科:控制论、系统论科学与技术相互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3)科学、技术、生产呈一体化发展趋势“科学—技术—生产”在各自内涵上相互融通,在组织形式上它们是一个关系紧密的综合体五、感受当代科技革命•新材料技术隐形技术2010世界杯巴西队新球衣防辐射技术硅胶技术纳米技术五、感受当代科技革命•新能源技术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五、感受当代科技革命•空间技术阿波罗登月航天飞机国际空间站火星探测器五、感受当代科技革命•生物技术海洋工程技术克隆技术(多利)深海探测五、感受当代科技革命•信息技术互联网发达手机进入3G时代信息高速公路五、感受当代科技革命独特的“山寨文化”形形色色的山寨手机山寨手机的优点1.功能超全面2.待机能力强3.反应迅速,更新换代快4.价格低廉5.重视消费者需求,独特的售后服务山寨手机的缺点1.辐射大2.易爆炸3.气味重4.市场混乱5.隐藏陷阱六、当代科技革命对世界的影响1.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2.推动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3.促进了国际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4.对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5.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等方式6.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比如:环境的污染、核灾难的威胁、温室效应导致生态平衡被打破……七、知识经济1、知识经济的内涵:什么是4个W?2、知识经济可能带来哪些新问题?3、结合知识经济的相关内容,谈一谈自己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做一名有为的大学生?4、知识经济时代的三张通行证是什么?
本文标题:养老金会计处理的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93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