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县域经济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
县域经济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为例课题组成员:谭鑫权曹雨徐国雄吕程饶兰楚颖郭苏玲指导老师:刘天祥内容摘要:本文对县域经济的时代使命进行了深度论述,目的在于阐明发展县域经济的时代意义和必要性;而对县域经济总体实力的综合审视,表明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可能性;在理论论证的基础上,本文以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为例,提出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县域经济的原则和战略思考,可资县域经济决策者参考和借鉴。课题也深思了县域经济如何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给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发展条件。就政府部门而言要给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在财力、物力、政策上给予帮助,让新型工业带动全县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带动新农村的全面发展!关键词:县域经济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第一章县域经济发展及新型工业化概述一、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背景党的十六大强调:“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它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县域经济是指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作为基本的行政和经济单元,县域经济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又是一个关键性层次。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于一身,处于沟通上下、联络城乡、总揽农村经济全局的战略性地位。壮大县域经济,加速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巩固基层政权、繁荣地方经济、推进农村发展的需要,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保证。县域经济的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越来越丰富。“十六大”以来,县域经济与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劳动力有序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工作紧密结合。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也受到各省市自治区的高度重视。在2006年,全国有24个省市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述到“县域经济”,超过2004年和2005年的22个。二、全国县域经济发展趋势全国县域经济平均规模:县域人口平均45.53万人,县域经济GDP平均32.0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平均1.21亿元。全国各省市区县域经济平均规模比较。县域人口规模、GDP规模、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分别见图表-1、图表-2、图表-3。图表-1全国各省市区县域人口平均规模比较图图表-2全国各省市区县域经济GDP平均规模全国县域经济总体数量全国县域国土面积全国县域内陆地国土面积874万多平方千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统计),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0%,见图表-4。图表-4全国县域内陆地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比例图全国县域内地区生产总值(GDP)2005年,全国县域经济GDP为6.45万亿,占全国GDP的55.15%,见图表-4。县域经济GDP比例最大的省市区是贵州省,达74.4%;最小的是上海市,仅为1.1%。全国各省市区县域经济GDP比例见图表-5。图表-5全国县域经济GDP占全国GDP的比例图图表-6各省区县域经济GDP占该省区GDP比例图(来源:中国县域经济网)县域经济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县域经济的差异性,这个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区的差异以及县域经济本身的差异。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相关联的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全国县域人均GDP2003年,全国县域人均GDP为6770元,全国人均GDP为9057元,百强县人均GDP为21000元。2003年全国县域人均GDP是全国的74.8%;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域是最低县域的人均GDP的15.1倍。若小康水平(人均GDP)按800美元计,约合人民币6500元,则表明:到2003年底,全国县域人均GDP与小康水平相当。但平均数不等于大多数,人均GDP小康水平以下的县市占全国县市总数的比例接近64%。见2003年全国县域经济人均GDP分布曲线。全国县域人均GDP与小康水平对比情况见图表-6。图表-6全国县域人均GDP与小康水平对比图全国县域经济人均GDP分布曲线从2003年全国县域经济人均GDP分布曲线来看,曲线的众数在3500元左右,也就是说全国大部份县市的人均GDP在3500元左右。见图表-7。图表-7全国县域经济人均GDP分布曲线(来源:中国县域经济网)三、新型工业化提出的政策背景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道路,这是我国工业化道路探索的重大理论创新新型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化背景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相辅相成,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由半农业半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或者工业一信息社会转化的历史过程。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求把工业发展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同时成为农业现代化和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把速度同质量、效益、结构等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使我国工业真正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把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消费需求能力的提高协调统一起来,把工业增长建立在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把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同实现充分就业协调统一起来,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和利益,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它是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资源集成的工业化,是产业协同的工业化,是城乡互动的工业化,是区域协调的工业化,是全面发展的工业化。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统一、可持续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的统一、质转化与质优化的统一,以及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新型工业化的本质规定性。把当前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衔接和统一起来,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走文明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的特点1.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2.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3.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第二,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第三,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第四,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三、县域经济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给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发展条件。就政府部门而言要给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在财力、物力、政策上给于帮助,让新型工业带动全县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县域经济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和变革的决定因素,也是一个县提高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是县域经济创新与发展的持久动力。在引进招商项目、接受产业转移时,不仅要看项目的总量,还要注重技术进步。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也要调整技术结构,做到技术升级。对资源开发型县域经济,不能搞粗放式开发,要从开始就注重开发的技术含量。新型工业化要与城镇化结合起来。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加速工业化。通过工业化、城镇化来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新型工业化要搞好工业集中区建设。以工业集中区建设为重点,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的集约化程度。工业集中区是工业企业的摇篮,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载体,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引擎。依托工业集中区,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各县市根据各自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资源能源状况,走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第二章桃源县县域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一、桃源简介以桃花源而闻名的桃源县地处湘西北,全县总面积4458平方公里,辖40个乡镇(建制镇18个)、876个村,人口98万,耕地面积130万亩。全县拥有水面50万亩,草地52万亩,丘岗山地400万亩,森林蓄积量300多万立方米,楠竹蓄积量5200万根,森林绿化率达56.8%。县内盛产水稻、棉花、茶叶、油菜、苎麻等农产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粮食、油料、肉类产量跻身全国百强,湖南黑猪、桃源大种鸡、桃源大叶茶等地方特产享誉国内外,其中,桃源野茶王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性保护产品。年产粮食60万吨、棉花产量7500吨、油料8万吨,年出栏生猪110万头、家禽3800万羽。历年来,勤劳智慧的桃源人民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辛勤劳动,赢得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试点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首批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示范区及国家商品粮、优质油料、优质棉、瘦肉型牲猪、蛋品出口重点县和出口绿茶优势区域县的美誉。全县以县乡公路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城乡电网改造、通信网络建设、城镇功能建设为重点,基础建设大举推进,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亿元。交通方面,在积极配合常张、常吉两条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完成了G319线、S306线以及常桃路的改造升级,新建和改造通乡通村公路660多公里,其中硬化通乡、通村公路425公里,公路总里程数达到6600公里。水利建设方面,先后以堤垸建设、水库整治、渠道畅通为重点,持续掀起了大投入、大建设的高潮,并多次在全省“芙蓉杯”水利建设竞赛活动中获奖,并获得“国家先进县”、“全省十强县”殊荣。水库整治、渠系治理经验分别在全省得以推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教兴县战略有效实施,获得了“全国科普示范县”的荣誉称号;教育发展步伐加快,以桃源一中为代表的优势教育资源迅速扩张,县职业中专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三条保障线”支付率达100%;计划生育实现了人口控制目标,跨入了全省“优质服务先进县”行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的进展,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区”,乌云界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桃源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在2007年的桃源县经济工作会上,该县提出了“奋力冲刺全省经济强县,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目标。力争全年实现GDP增长10%,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2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万元GDP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5%。2006年,桃源县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9.11亿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27元,净增320元。经济总量继续稳居全市榜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123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财政总收入突破3亿元大关,达省经济强县标准。主要农产品比重增加图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1主要农产品增加比重粮食油菜籽棉花茶叶柑橘烟叶2007年,他们将坚持“工业立县、工业强县”的主导战略不动摇。继续采取“统一规划、市场运作、多元投入、滚动开发”的办法,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年内完成投入
本文标题:县域经济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94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