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吉林省长白山生态经济圈“十一五”规划
吉林省长白山生态经济圈“十一五”规划一、区域概况及条件分析(一)概况长白山生态经济圈山高谷深,东部以中山熔岩台地为主,西部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都很丰富。长白山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的发源地,有著名的天池、龙湾、松花湖、白山湖和红石湖。国家级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在我国是第一批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与生物圈”保留地。长白山生态经济圈包括吉林市、通化市、白山市、辽源市和延边州共5市州、25县(市);人口1045万,占全省40%,其中非农人口442万,占全区总人口55%;人口密度45人/平方公里。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165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57%。其中第一产业209亿元,占18%,第二产业476亿元,占41%,第三产业731亿元,占41%。1、水资源。长白山区河网稠密,以长白山火山锥为中心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成放射状流向东、北、西三个方向。河流特征是水量多、含泥沙量少、水能丰富。全区水资源总量达到322.63亿立方米,占全省的90.1%。长白山天然矿泉水资源丰富,是国内少见的矿泉水集中地区,已通过国家级和省级鉴定的矿泉水产地162处,允许开采量23.7万吨。白山市被国家确定为长白山矿泉水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被国际饮用水资源保护组织命名为白山国际矿泉城。2、生物资源。以森林为主的长白山区生物多样性国内外闻名,是我国森林基地之一。林地面积7549268hm2,其中84%为有林地,占全国的5%,列居全国第四位。集中分布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白山市、通化市和吉林市。主要是天然次生林,极少为原始林,大部分为用材林。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为7.83亿立方米。植物资源。植被类型多样,种类繁多,近2400种,其中用材植物近500种,药用植物875种,食用植物260余种,蜜源植物200余种,饲料植物300余种,香料植物67种,观赏植物100余种。动物资源。鸟类有268种,其中国家一、二类保护鸟类18种。兽类有67种,其中国家一、二类保护兽类东北虎、金钱豹、梅花鹿、紫貂、棕熊等11种。3、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截止2000年末共发现矿产130余种,探明储量的90余种,矿产地760余处,已开发利用的有77种。硅藻土、硅灰石等10余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镁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二位,钼、宝石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三位。硅灰石、硅藻土、火山渣等非金属矿产,是我省出口贸易的主要矿种。4、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丰富,特色突出。长白山天池、原始森林、火口湖群、喀斯特地貌、吉林雾凇、抗联遗址等等都是旅游价值很高的资源;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集安高句丽古墓群、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松花江三湖保护区、蛟河拉法山红叶岭自然保护区,驰名中外。现已建成A级以上旅游区景点33个。(二)区域经济特征分析。1、资源型经济突出,成为区内经济的支柱。长白山区以山地为主,本区经济类型基本上属于山地资源经济,以资源为依托的优势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生态产业在交通沿线和资源富集区城镇凸显,长白山已成为该区生态经济的形象核心(标志核心)。以长白山山珍和矿泉水等为原料的生态食品加工业,以长白山天池为中心,集安高句丽古墓群,高山密林抗联遗址遗迹,吉林雾松和“三湖”为资源的生态旅游产业,以长白山野生动植物药材为资源的现代医药产业蓬勃发展,这些产业分布在交通沿线和资源富集区城镇,长白山已成为该区生态产业的形象核心。3、外向型经济开始兴起,边境产业带正在隆起。随着图们江地区的开发,对俄对朝开放的口岸不断增加,国际旅游和边境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长白山地区的食品、药品、生活日用品和劳务,面向俄罗斯、朝鲜和韩国出口。进口的食品、矿石、木材、汽车配件丰富了该区的市场,推动了该区家具、冶金、汽车行业的发展,沿边境地区形成了边境产业带。4、空间结构表现出明显的极化特征,但没有形成绝对的生态经济核心。吉林、通化、白山、辽源、延吉等城市经济中心地位不断加强,表现出明显的极化特征,但本区还未能形成具有强大集聚、辐射作用的经济核心,还不能形成一个有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三)条件分析。1、有利因素。(1)生态资源丰富,为长白山生态经济圈建设提供物质基础。长白山生态资源丰富且得天独厚,为生态产业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依托资源优势,木材加工、食品、制药、旅游、矿产品开发等资源型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资源储量和品质来看,发展潜力巨大。保存完好的温带森林景观、生物多样性在世界是绝无仅有。以天池为中心的熔岩台地,发育着众多火口湖,集安有高句丽古墓群,高山密林有抗联遗址遗迹,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成为旅游开发的不可多得的优越条件。(2)区位条件优越,长白山生态经济圈成为参与东北亚国际合作的桥头堡。本区地处东北亚经济区的中部,欧亚大陆桥的东端,与俄罗斯、朝鲜接壤,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东北亚经济区是21世纪世界经济崛起的热点,图们江地区的开发,将成为吉林省及本圈对外开放的战略支撑点,并将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取得了显著进展,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珲春出口加工区和珲春中俄互市贸易区的设立,珲(春)—马(哈林诺)铁路投入运营、珲春—圈河二级公路建成通车、珲春—俄哈桑区首府斯拉夫扬卡公路的加快建设,珲春、长岭子口岸、圈河口岸内侧和俄斯拉夫扬卡共同形成的自由贸易区开始形成,珲春—哈桑—罗津、先锋自由贸易区正在构建,这些都将进一步推进以中俄合作为龙头的有朝鲜、蒙古、韩国、日本参加的国际合作。可充分利用在东北亚这一区位优势发展长白山生态经济。(3)民族特点突出,为长白山生态经济圈建设打出一张民族品牌。充分利用朝鲜民族这张品牌,与长白山生态品牌形成互动,推动长白山区生态经济快速发展。长白山区的东部是朝鲜族自治州,有朝鲜族140万。国家赋予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享受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对于带动图们江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打响朝鲜民族这张牌,对于推动长白山区生态经济快速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4)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生态省建设,为长白山生态经济圈建设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发展长白山区生态经济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生态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借助国家和省里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全力发展长白山生态经济。(5)为长白山生态经济圈建设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是继东南沿海开放开发和西部大开发之后,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对增强东北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实力,提升国力优化发展格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都具有全局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长白山生态经济借助这难得的历史机遇来加快发展。2、不利因素。(1)缺少龙头企业引领,没有形成核心长白山生态品牌体系。近些年,资源的开发开始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化,有些企业和产品已步入国家和省级行列。但是总体来看,缺少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大都还是小区域、小规模、零散分布,缺少成熟的市场渠道,没有形成以长白山生态品牌为核心的品牌体系。(2)产业链条薄弱,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结构雷同,缺乏引导控制,未能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接网络体系,没有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和合理的地域分工,导致整个区域资源浪费和发展水平落后。(3)行政壁垒严重,市场化程度较低。区域内政府行政关系复杂,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限制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较低,给地区之间的协调带来很多掣肘。人才匮乏,技术进步缓慢,山区山高谷深,交通、资源、人才联系障碍。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先导,以图们江地区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为契机,以交通同网、信息共享、市场一体、产业同布、旅游同线、环境同治为主线,实施“主动接轨、加强协作、发挥优势、实现共赢”的战略,整合区域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发挥整体优势,突出聚集效应,联动互促发展,打造长白山品牌和民族特色品牌,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使本圈成为吉林省经济“快跑”的生力军。(二)规划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2、比较优势原则。立足长白山生态资源和民族集聚优势,建立生态产业竞争优势;立足长白山和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和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立足沿边区位和国际合作优势,发展边境贸易和加工贸易产业。3、区域协调与统筹原则。探索建立现行区划下不同行政主体的协调发展与产业整合机制,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提升长白山生态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协同发展。4、科技创新原则。促进产业、教育、科研创新基地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加快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步伐,实现民营经济的飞跃发展;强化生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扶持各类专业化民营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5、统筹兼顾原则。正确把握“长远与近期”的关系。在保障区域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和整体利益前提下,为不同的投资主体和各级行政主体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在保证区域长远利益和生态环境承载的前提下,要为近期的开发建设保持足够的弹性空间。6、各司其职原则。正确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既要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强化政府对公共资源和战略性资源的有效控制。既要充分利用传统的自下而上、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惯性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保持区域经济活力,同时又要适应未来发展转变的要求,针对战略性地区和战略资源的配置,构建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发展调控模式。(三)目标和任务。根据区域生态经济优势和环境资源承载能力,整合区域生态资源,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将长白山域名资源与生态资源有效结合,打造独具长白山生态特色的区域品牌和原产地品牌,建设长白山生态文化,实现经济一体化、交通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和环保一体化,形成长白山生态经济圈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提升区域生态经济整体竞争力。把长白山生态经济圈建设成为我国和东北亚生态资源基地、生态产业加工基地和长白山生态旅游基地,吉林省经济重要支撑。合理安排区域生产力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平等、互利的发展环境。强化产业、城乡、生态的相互融合,针对市场、产业、基础设施、城市化等方面共同发展制定相应策略。创造多种灵活的合作方式,扩大区域合作领域。加强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建设生态产业原料基地。长白山生态经济圈规划目标“十五”指标2010年2020年一、经济指标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1200025000400002、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1112113、生态产业比重(%)12〉20〉30二、生态环境指标4、森林覆盖率(%)6364655、受保护天然林比率(%)5557606、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2030407、水资源利用率(%)3040508、地表水水质达标率(%)7075809、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80901001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40606511、城市污水处理率(%)406585三、社会发展指标12、人口自然增长率‰34313、城市化水平(%)49526014、恩格尔系数0.50.40.315、城市登记失业率(%)3.654三、空间开发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构建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空间框架,把生态经济功能区、生态产业和基础设施落实到规划区内的具体空间,实现区域空间的有序发展。(一)空间结构。1、开发模式。充分发挥长白山生态经济圈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以点轴式开发布局为主,即通过点轴式开发,使长白山生态经济圈生态经济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协调发展,有效开发和利用长白山生态资源;依托地缘优势,开发边境开放带,建设东北亚合作基地。2、总体框架。以长白山为软核心(形象核心),以吉林、通化、白山、辽源、延吉为极核,以珲白线的珲春至吉林市段,黑龙江佳木斯经通化至丹东的铁路(东边道)、公路运输通道,集安经通化、辽源至四平的公路和铁路运输通道,沈吉线的铁路、公路运输通道,为一级轴线,形成以点轴为主的“井”字型地域布局的骨干系统,在此基础上,划分各具特色的四个生态经济区。点、线
本文标题:吉林省长白山生态经济圈“十一五”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99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