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和谐社会构建论文:和谐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构建思考
和谐社会构建论文:和谐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构建思考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在我国经济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构建和谐社会应当首先解决经济矛盾,协调经济利益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人性与物质相妥协的过程中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经济和谐。科学发展观是破解经济不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最有效的方略。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和谐;科学发展;和谐社会2009年,我国人均GDP大约在3500美元左右。世界经验表明,在人均GDP处于3000美元的关口,经济与社会发展会有两种走向:一类国家,如日本、新加坡、韩国,经济继续发展,社会持续稳定;另一类,如拉美国家,经济则停滞不前,从而陷入“拉美陷阱”。两种截然不同的前途命运告诫我们,社会矛盾不容忽视,尤其是和经济利益直接相关的社会危机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要在我国形成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社会。这号召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在经济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又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一、构建和谐社会应当首先实现经济和谐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充满创造力而又稳定有序、实现各方面利益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是在科学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就是科学发展和财富普惠。从理论上来说,经济是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的基础,经济矛盾既是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诸多社会矛盾的直接原因,因此,没有经济和谐就不会有社会和谐。中央政府之所以先提“科学发展观”后提“构建和谐社会”,也正说明经济和谐的基础性地位和关键性作用。从实践上来说,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发展,经济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已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和谐,甚至激化社会矛盾。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应当首先解决经济矛盾,协调经济利益关系,构建经济和谐。二、构建和谐经济的现实背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尽管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物质生产能力大大加强了,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矛盾,尤其是一些结构性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如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居民贫富差距等,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日益扩大,严重加深了我国社会矛盾;经济行为的非理性导致部分行业投资过热或过冷,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也导致了整个运行体内的供求失衡、物价波动;人们的收入增长与宏观经济增长严重不协调等等。这些经济问题与所谓纯经济问题不同,它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仅只停留在经济领域,而是已经波及到社会领域,成为产生社会矛盾的直接甚至是主要原因,必将干扰和阻碍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正常发展。实际上,国内的经济不和谐,也容易与外部经济产生不和谐,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导致了诸多摩擦和纠纷,也给国家对外关系产生了不利影响,这些基本上都与我国经济结构矛盾有关。总之,上述诸多经济问题即是我国需要构建和谐经济的现实背景,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前必须解决的症结。三、市场经济与经济和谐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市场竞争与经济和谐不能共存,认为经济不和谐是由市场经济体制天然造成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错误。表面上看,竞争似乎会产生不和谐,甚至是矛盾和冲突,但这是对竞争概念简单和偏狭的理解。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和良好秩序下的竞争,并不必然带来冲突的后果。中国自古就有和气生财的传统和“不打不相识”的道理。市场经济在西方也存在了二百多年,但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有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道德水准。市场经济体系内的效率就利于竞争机制的存在,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没有效率。那么,竞争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将产生怎样的后果?是你死我活的后果,还是相互促进或“不打不相识”的后果?显然,以人为本、相互诚信的规范竞争会带来社会的和谐,以钱为本、坑蒙拐骗的恶意竞争则必然导致社会的分裂。因此,决定竞争所引发社会后果的是竞争的方式和理念。本质上说,真正讲究效率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竞争是规范、有序和和谐的。人是一个矛盾的利益体。个体对社会来讲,是一个利益追求者与利益创造者。正如《史记·货殖列传》所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反过来,人又需要社会为其追求利益创造条件———协作的环境、交往的秩序和行为的规范等,也就是说,个人利益是要在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的。因此,从社会角度看,人性的矛盾就是在人性的释放和利益的追求中化解的,而不是在个人人性的逻辑推演中化解的。用唯物史观的话说,就是人性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升华。因此,我们可以说,人们能够也有必要在市场经济中实现和谐竞争,不仅仅是因为人类具有追求完美与和谐的天性和智慧,也是人性与物质相妥协的结果。四、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不和谐的原因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经济中出现不和谐现象,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当前原因又有历史原因,主要还是因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所形成的。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基础差。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各地的工业基础都很差,农村发展更为滞后,贫困人口相当多。在那样的国情下,是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均衡快速地发展的,只能选择部分最有潜力的地区集中力量发展工业。这种发展策略的实施,一方面成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等矛盾,出现了局部不和谐。第二,市场制度体系不够健全。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环境中开始的,没有样板可以参照,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也正因如此,在一步步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体制不健全和制度不到位等情况,以及良好的秩序和规范没有及时形成,导致了诸如欺诈、腐败、犯罪等混乱后果。尤其是收入调节制度没及时跟上,出现收入差距过大的矛盾。第三,经济交往缺乏诚信。诚信意识受多种社会因素影响,如制度、文化、道德意识、风俗习惯等。在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有强大思想意识的主导,社会诚信问题并不突出。这使得在后来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当国家主导意识开始淡化之后,在需要诚信起关键作用的时候社会诚信却没有及时形成,导致了各种商业欺诈、恶性竞争等不和谐的经济行为。第四,知识、经验严重匮乏,技术十分落后。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十分缺乏发展市场经济的知识和经验,在工业领域,技术知识和管理人才也十分匮乏,致使我国经济长期处于粗放式发展状态,产业层次低,资源浪费严重,企业效益差。微观问题反映到宏观层面上,就是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各种供求关系失衡,物价水平和宏观经济容易波动。五、在完善改革和科学发展中构建和谐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内含经济和谐发展的要求,它强调以人为本和经济和谐,强调全面、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科学发展观就是针对我国新时期的经济不和谐问题而提出的,因此,科学发展观是破解经济不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最有效的方略。另外,我们也应当看到,只有把科学发展观与进一步深化改革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和谐发展。化解我国新时期经济不和谐的具体思路主要有:一是继续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率的制度平台。在经济改革方面,深化所有制改革,实现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与繁荣;完善市场制度,提高市场运行效率;深化企业改革,提升发展动力,以改革促管理革新和技术创新。在政府改革方面,改革政府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打造廉洁、透明、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首先是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解决好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的关系,让企业成为应用技术的创新主体。其次就是通过技术创新与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依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经济环境不断改善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政府应当通过有效的宏观政策,引导和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来。三是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一方面要好做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寻找工业反哺农业的方式和途径;另一方面就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好农民进城打工的保障工作,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把扶贫与扶持发展结合起来,支持落后地区首先搞好基础设施,把项目支持、政策扶持和落后地区制度创新结合起来,建立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长效区域合作机制。四是努力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解决就业和缩小贫富差距。我国现阶段,既要提高尖端制造业水平,又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协调起来,使之相互促进。充分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优化三产结构和增加就业岗位。缩小贫富差距,不仅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更积极的策略是向低收入家庭提供就业机会,在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解决。五是增加公共支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市场竞争中由于人的能力差异而导致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距的一个重要措施,就由政府通过二次分配来增加公共支出和社会福利,也就是用发展成果普惠人民。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好保障措施,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保险体系中去。六是加强国民文化素质教育,加强社会伦理和道德教育,宣传良好社会风尚和行为规范,宣扬社会诚信意识,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软环境。总之,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指导思想和治国方略,是站在国家全局的高度和从长远的角度提出来的,抓住了问题核心和要害,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在发展中寻求和谐的基石,在科学发展和继续深化改革中实现经济的持续顺畅和永久和谐,实现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促进社会和谐的永久保持。
本文标题:和谐社会构建论文:和谐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构建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00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