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国有经济讲义假如不考虑每个国家的特殊情况,仅从理论而言,国家需要国有企业的理由大概基于以下几点:一是为社会提供质优价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二是弥补市场失灵,防止市场出现大幅波动;三是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贯彻政府的某些意图。当然,现实中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国有企业的分布和形态也不一样,一些国家国企的比重较多,一些国家国企的比重较少,像美国一样几乎没有国企的国家很少。对中国来说,存在大量国企的一个特殊因素,是国企乃中共执政的经济基础。或如指导意见所说,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企理论上属于全民所有,这就决定了国企存在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的分配公平。因为如果任由市场自发机制起作用,会导致社会出现不公,而为最大程度促进社会公平,所以人类就发明了国企这种形式。故从价值尺度而言,国企的存在是为满足社会公平需要。从上面提到的三点理由来看,也可以把它们归属于公平的价值范畴。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习近平在2014年8月18日召开的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明确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须搞好。”2015年7月,习近平在吉林调研时强调,“国有企业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要坚持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坚持把国有企业搞好、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动摇。”7月17日,习近平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再次明确,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真正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发展引领力。二、我国国有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一)我国公有制经济前身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有民族工业企业12.3万家,职工164万人,民族商业资本13万家,从业人员99万人,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民族工业约占45%。而代表官僚买办资本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财富约为200亿美元,其控制的银行为2448家,占全国3489家银行总数的三分之二;其掌握的工业资本也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在工业交通的固定资产总额中,则占80%,官僚买办家族控制工业掌握了全国钢铁的90%,电力的67%,布机的60%以上,还垄断了全国的铁路和航空。(二)国有企业的成长与探索阶段1、形成时期(1949-1952)最初国有企业的来源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为了支援战争和保障供给,各抗日根据地创办的一些公营企业;二是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并通过民主改革使之转变为国有企业;三是没收敌伪工业,主要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创办的企业,伪满和汪伪政权的企业;四是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为国有企业。2、成长时期(1953-1957)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国有经济的总投资为612亿元,建立起一大批工业化所需而在我国基础又十分薄弱的基础工业,形成一批国家建设投资的国有工业企业。由于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我国经济接受苏联的援助,同时也接受了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国营企业制度,随着国有企业队伍的日益庞大,为日后成为国家的“包袱”埋下了隐患。3、彷徨时期(1958-1965年)从1957年底开始,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调整企业的隶属关系,将中央各部管理的企业大部分下放到地方,虽然是将权力下放,但国有企业仍受行政管理,不可能解决企业活力的问题,反而还造成了企业归属关系的混乱,到1960年初,大多数下放到地方管理的企业又重新收归中央管理,国企改革以失败而告终。4、停滞时期(1966-1978年)1970年,国有企业开始了第二次改革,此次改革扩大了第一次国有企业改革的范围,中央开始彻底下放所属工业企事业单位,扩大地方的计划权,地方以计划权为核心的管理权的不断扩大。第二次国有企业改革重蹈了第一次国有企业改革的覆辙,酿成了当时被称为“三突破”的大混乱。陷入了“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再放”的怪圈。(三)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阶段扩大企业自主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承包制改革承包制改革利改税利改税实行经济责任制实行经济责任制拨改贷拨改贷国有企业改革历程1、放权让利,两权分离(1979-1992年)1978年10月,四川的气温已开始转凉,但是宁江机床厂的部分职工却收到一份额外的暖意。除了工资,他们破天荒的得到一些奖金。对于该厂来说,除奖金外,还有一件大事--获得了自行销售产品权。随后4个月,该厂便承接了1400台机床的订货。此后几年该厂业绩上升,1981年资金利润率比1979年增长77%,劳动生产率增长37.7%。当时的职工可能不会想到,自1980年《国营工业企业利润留成试行办法》开始,国企改革风雨兼程,而又争议纷纷,但却从未停滞。1979年年初,国家在北京、天津、上海选择了8家企业作为扩大自主经营权的试点,拉开了放权让利的序幕,极大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到1980年,试点企业已经扩大到6000多个。1983年实施“利改税”政策,明确了国家和企业之间收入与权力的分配。国企市场主体地位渐明:“请给我们松绑”1978年改革伊始,现在的国有企业还被叫作国营企业,政府直接负责掌握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管理僵化、效率不高、员工积极性不强,国企改革迫在眉睫。继四川之后,国企改革在全国多点开花。1979年5月,首都钢铁公司、天津自行车厂、上海柴油机厂等8家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试点。部分企业试行利润包干制度,在分配上试行“利润留成”、“盈亏包干”、“以税代利、自负盈亏”等形式。1984年,福建55位厂长发表《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书。文章称,“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之后,厂长负责制应运而生。再后来,部分国企开始尝试承包制、租赁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形式。1980年,《国营工业企业利润留成试行办法》发布1982年,《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发布1983年,国务院批转《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1985年,《企业破产法》草案通过试行1987年,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马胜利成为“企业承包第一人”1991年,山东诸城市探索国企产权实验,通过股份制、股份合同制等形式将国营或集体企业出售给个人1992年,国务院发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件》这些改革形式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员工积极性。但是,随后几年国企的表现依然不及预期,特别是与刚进入中国的外资相比,没有竞争力,甚至与新兴的乡镇企业比也缺乏效率。而当消费与投资过热、宏观经济形势恶化时,政府部门的紧缩政策又收回已下放的权利,这也造成了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这一阶段的放权搞活并没有触及体制层面的根本性问题,而只是通过频繁的政策调整来调动员工积极性。进入90年代,国企亏损的问题依然严峻。有资料称,当时近三分之一的国企亏损,另有三分之一的国企不赚钱。如何提高效益,成为当务之急。1992年,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国企改革也转向更为根本性的所有制层面。股份制改造,国企兼并、重组、破产和出售逐渐掀起高潮。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3-2002)早在80年代后半期,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厉以宁就呼吁推行股份制。十四大报告也指出,股份制有利于政企分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积聚社会资金。到1992年,全国股份制试点企业发展到3700多家,其中有92家在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开始走向以制度创新为主。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国企改制的含义国有企业改制,是将国有企业的资产量化为股份并改变原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过程。公司制改造是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向。其目的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型企业。十五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十六届三中全会:“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国企改制的模式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国有独资股份公司国有独资股份公司模式之一:国有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股份公司:符合《公司法》有关规定的,可以由国有企业单独组建国有独资的股份有限公司模式之二:国有企业新建、扩建时,积极吸收国家以外的其他方面的股份投资,将各方投资形成的资产折算成股份,从而组建股份制公司;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新扩建项目新扩建项目股份公司股份公司国有股份非国有股份非国有资本非国有资本模式之三:需要新增投资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并将原国有资产和认股形成的资产分别折算为股份,建立股份制公司股份公司股份公司新的投资人新的投资人新股份公司新股份公司转让部分股权增资形成的股份转让获得的股份转让剩余的股份模式之四:完全依赖国家贷款投资建立的国有企业,负债率比较高,可以通过将国有企业债务转换成股份制公司股权的方法(即所谓“债转股”),从而建立股份制公司;或者通过发行股份募集社会资金入股,从而改变国家持有的股份比例过高的资本结构,组建股份制公司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债权人债权人新的投资者新的投资者股份公司股份公司债务股权模式之五:企业以经营性资产出资,将非经营性资产保留在原企业中,同时吸收法人股与自然人股,设立股份公司的模式.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非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国有股国有股法人股法人股个人股个人股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股份公司股份公司存续企业存续企业国企改制的程序1.改制立项申请改制企业上级主管部门2.同意立项批复改制方案3.制订改制方案4.改制方案申请5.改制方案批复财务处理人员安置产权登记资产评估产权界定6.实施方案组织结构设置高管人员推荐公司章程制定名称预核准职工代表大会7.成立几点说明改制工作小组一般由原企业的经营管理负责人、工会组织负责人、财务管理负责人、职工代表以及厂办负责人等共同组成。企业清产核资的主要内容是查明并确认企业的实有资产:流动资产:货币资金、各项应收款、存货、短期投资、待处理流动资产以及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券等固定资产:原值、净值折旧额等以及在用、出租、未使用、不需用、封存和其他固定资产长期投资:股票投资、债券投资以及其他长期投资无形资产: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名称权、著作权以及特许经营权递延资产、在建工程等几点说明股权结构的设计,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股权结构的设置与持股比例。既要考虑国家的产业政策又要考虑对人力资本的激励效果。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1994年,《公司法》正式颁布1996年,国家经贸委宣布“抓大放小”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2年,十六大指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股份制改革在形式上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了一大步,但国有股一股独大、所有者虚置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此时,将国企私有化、产权到民的呼声渐起。国企通过出售或管理层收购(MBO)等方式转变为私人所有或控股的民营企业。在广东,美的通过MBO从集体企业变成民营,TCL通过增量改革从市属企业变为民营资本控股的企业。原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主任卫祥云曾说,这轮改革,国企都得到机会强身健体,存活下来的国企,大多集中在了自然资源垄断领域,效率得到一定提高。但是这种方式的改革从一开始就面临是否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质疑。香港学者郎咸平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质疑顾雏军在收购活动中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将争论和质疑之声推向高潮
本文标题:国有经济讲义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06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