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三部分国民经济管理一、概论(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1、定义国民经济管理--是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指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预期目的,从社会经济生活的宏观层面,履行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局性的规划、组织、调控、监督等职责和功能,而采取的一系列组织和干预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总和。2、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作为一种宏观层次的经济管理,国民经济管理既具有经济管理的一般性特征,又在各个方面表现出其独有的特殊性,使之不同于微观经济层面的企业管理。这主要有:a.国民经济管理的主体,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而不是任何其他组织、单位和个人。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宏观经济的运行并不完全都是由政府来进行管理的,比如一些全国性的大型集团公司、国有商业银行、行业协会以及其他中介组织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挥调节和监督的作用。但是这种特定范围的宏观调控往往会被要求直接体现政府的政策意图,有些甚至还必须以政府的授权为前提。国民经济管理责无旁贷地属于政府的职能。b.国民经济管理的对象,是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众所周知,国民经济是由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和众多企业相互交织集合而成的多层次网络系统。每一地区、部门和企业都是国民经济系统的子系统或组成要素,它们各自既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和领域,又彼此依赖,互为,条件,并通过市场相互联结起来。正是这些子系统和要素间的联系与作用形成并推动着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面对如此庞大的系统构成及其复杂的运行机理,政府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管理的触角直接深入到每一具体的企业之中,而应该将调控的重点放在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经济总量和重要的经济结构上。c.国民经济管理的目的,在于获取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天然地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经营目标。但是,由于外部性等因素的存在,使得企业的效益并不总是与整个经济社会的总体效益相一致。国民经济管理正是以全社会的效益为目标和尺度,协调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间可能出现的矛盾,使后者服从于前者,并力求实现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长期效益和中期效益与短期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最优结合。d.国民经济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更多地带有指导性、规范性和综合性,而相对较少直接性和易变性。与企业内部各管理层次间的直接联结方式不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企业之间并不存在上下级的隶属关系,因而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只能主要采取间接管理的方式。政府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调节价值形态的经济变量,并通过市场机制作用于企业,从而引导企业,使之活动大体上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时,政府还借助强有力的法律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协调各种经济关系。当然,在特定领域和非常时期,政府也凭借政权的力量,使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直接干预,但与企业的内部管理相比,行政命令已降至次要地位。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五点:第一,以国有经济为主导、以公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劳动者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以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非公有制经济为补充。第二,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科学的强而有力的管理,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第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第四,遵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第五,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二)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和目标21、总任务与目标在深刻认识客观规律和具体国情、国力的基础上,合理而有效地组织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协调增长,以取得最大限度的经济社会效益,实现国家既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2、具体任务与目标①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根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展的需要,确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并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作出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计划,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②不断完善国民经济结构,包括所有制结构、生产结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大力求实现这些结构的合理化,使整个国民经济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协调发展;改革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③不断加强和充善国家对国民经济管理各部门、地区、单位的管理,把中央、地方、部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之发挥其最有效的作用;④综合运用国民经济管理的各种手段,不断提高生产水平,科技水平和经济管理水平;⑤对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的全面的研究,协调其关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三)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1、整体优化原则。2、规范管理原则3、改革创新原则4、以人为本原则(四)国民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一)财政手段它是与财政调整机能有关的一系列调控方法的总称。即利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及其相互平衡有关的手段。一般所讲的财政手段,是指财政收入中的各种税收,财政支出中的政府投资和财政补贴,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财政手段的使用效果比较明显,可用于实现多种国民经济管理目标。(二)金融手段它是利用金融货币机关对货币资金运动的调整而实现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其使用的工具主要有法定利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操作等。其调控范围非常广泛,可作用于个人和企业,也可影响到政府行为和国际经济关系。金融手段具有灵活、间接、有效、可计量等特点。(三)国际贸易手段它是实现国际贸易收支平衡的有力措施。国际贸易手段的最主要工具是汇率,不论各国实行怎样的汇率制度,只要改变汇率水平,就必然会影响进出口,改变一国货币资金的流向,从而影响国际贸易收支。国际贸易手段还包括一些直接管制措施,如外汇管理、进出口管制等。3(四)直接干预手段它是国民经济管理手段中最具强制性的手段。是国民经济管理主体利用自身的权力、威严和强大的物质力量,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强制的干预。这种手段的特点是手段效果明显,实施时间短,常常不为管理对象所接受。主要的作法有:冻结物价与工资、限制进出口、外汇管制、投资约束及战时经济管制等。(五)制度手段是指完善经济制度、改革经济体制、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和经济法规等来实现国民经济管理目标。其主要功能在于为社会经济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规范和约束各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制度手段包括工资制度、所有制制度、国家预算制度、金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及各种经济法规等。它属于非经济的长期性管理手段,其特点是手段的实施周期长,手段效果不明显且难以计量。(六)规劝手段是一种最间接的国民经济管理手段。是通过国民经济管理主体向各层次经济主体宣传教育、推广经验、发出号召、公布经济信息等进行规劝和诱导。其特点是实施快捷,但效果不明显。只起辅助作用,不能成为主要的国民经济管理手段。二、市场管理(一)市场体系的培育与完善1、市场体系实现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从交易的对象来看,它不仅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而且还包括资本市场(或称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市场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必然存在市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商品交换关系也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市场也获得了全面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市场体系。商品交换是市场交换的主要内容,商品市场在市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其他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商品市场服务的;资本市场在市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是所有资源的一般代表形式;劳动力市场则是劳动力资源的交易和分配场所。所以,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最基本内容,是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2、市场体系内部各类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市场体系内部各类市场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某类市场发育不全、发展滞后,就会影响其他市场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市场体系的整体效能。例如资本市场,资本是商品运动的“血液”,是社会再生产运动的起点。所以,资本市场是商品生产和其他生产要素市场的先导,它的发育状况、运转效率直接关系到商品市场和其他生产要素市场的营运状况;反之,其他市场的发育和运行状态,也会制约和影响资本市场的发展。要使市场体系的整体功能得到发挥,必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二)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与市场4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不同于计划经济的经济形式。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全社会只有国家(政府)一个社会经济主体,其他主体(企业、家庭、个人)均不具备经济活动的主体资格,也不能进入市场。政府一家充当了市场中的所有角色,通过指令性计划对经济资源配置、生产经营流通以及产品分配等进行严格而周密的控制。其他主体没有自己独立的利益,也没有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权利,只能被动地完成政府交办的某一阶段、某一步骤的具体工作。因此,计划经济下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也就不存在市场秩序问题。如果非要说有,指的也仅仅是政府控制经济的有效性等问题。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确立了市场的多元主体。政府这个唯一主体开始分化、瓦解,直至逐渐淡出,而企业、个人等逐渐具备了自身的独立利益,具备了市场主体资格。自由主义经济学认为,正是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构成了社会经济活动的原动力。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人们不得不想办法改进工艺技术、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以生产、提供出更多的和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经营有方的企业通过产品销售实现产品价值,得以滚动发展和不断壮大,而经营不善的企业只能被逐出市场。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使社会经济资源自动流向其能发挥最大作用的部门,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政府与市场秩序1、建立市场秩序的原因市场经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动人的蓝图。然而,这一蓝图的实现却是有条件的,这就是市场秩序。市场经济主体的动机在于逐利,而不是为社会作出无私的贡献(尽管在客观上往往实现了这样的效果),这就造成他的行为模式的复杂化:他既可能通过辛勤劳动和诚实经营来获取收益,也有可能通过损害别人的办法如欺诈来获取利益,只要他确信这种行为不会受到足够严厉的惩罚。萨缪尔森说市场既没有理智也没有良心,就是这个道理。一旦某些市场主体选择后一种方式,必然会给另外的主体造成损害,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及时的制止,那么市场机制就会被逆转,不再是优胜劣汰而是劣胜优汰,不再是资源优化配置而是劣化配置,严重的时候,会使人人自危,不能进入市场,或者将交易减少到最低的限度,从而社会经济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会倒退。2、市场秩序市场秩序指的是市场运行中必须遵循的一切规则和法律规范的总称,它告诉市场主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乃至会受到何种惩罚,从而保障了社会生产、交换、消费、分配等各个环节的顺利实现和市场机制的良性发挥。由此可见,要想使各经济主体的逐利行为和全社会的利益相一致,要想使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得以正常发挥,必须具备一定的制度条件,我们称之为市场秩序。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健康的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市场秩序越成熟、稳定,越为市场主体所接受、所遵循,市场机制就越可以得到发挥。反之,市场机制就会受阻碍和凝滞,优越性无法充分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同时也是经济运行从无秩序到有秩序、从旧秩序转变为新秩序的过程。3、我国市场秩序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市场秩序却不断滑坡。目前,市场秩序总体来说不容乐观,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和现象屡见不鲜,而某些地区市场的秩序混乱状况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目前,我国市场无序是全方位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市场进出秩序混乱。每个市场都有其进入和退出的一系列规则,这些规则是保证市场优胜沥汰机制得以发挥的重要前提。但在我国,大量的本不具备资格的主体通过种种手段进入市场,超越自身资质和经营范围承揽业务,经营失败、资不抵债时仍然受到重重保护混迹市场,造成优不胜劣不汰的僵持格局。与此同时,一些行业壁垒高筑,通过行政审批手段将大量具备资格的市场主体挡在市场之外,以种种借口对民间资本加以歧视来源北京安通学校。
本文标题:国民经济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07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