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 2023幼儿园防灾减灾日主题班会教案4篇
2023幼儿园防灾减灾日主题班会教案4篇为了提高幼儿应急避险意识和能力,作为幼师,到写防灾减灾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将教案课件的制定好,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上课知识点,哪些范文是适合防灾减灾教案课件?下面是三一刀客网友精心为您分享的“2023幼儿园防灾减灾日主题班会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2023幼儿园防灾减灾日主题班会教案篇1活动目标:1、通过演习,训练幼儿在地震的状况下根据幼儿园的环境有序地通过安全疏散通道。2、教育幼儿遇到地震时能听从老师的指挥,做出基本的自救行为。3、培养幼儿防震减灾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活动准备:1、教师幼儿共同收集报刊、杂志中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或图片。2、了解地震中自救的基本常识。活动过程:一、听音乐1、请学生闭着眼睛听音乐,让学生感受地震时天崩地裂的感觉。教师观察幼儿的表情。听完音乐提问:音乐表现的是什么事情?(地震时的声音)幼儿听了音乐以后有什么感觉?(害怕、担心)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见识和感受。知道遇到地震时不要慌,要听从老师的指挥,有序地撤离可以避免危害的发生。那地震来了我们要怎么办?二、幼儿自主进行撤离演练幼儿根据讨论的结果按自己的方法进行演练,教师对幼儿的演练做观察记录。三、幼儿评价自己的撤离演练四、教师对幼儿的撤离演练发表自己的看法,讲述观察记录,总结幼儿的演练效果(教师从幼儿的撤离路线,撤离时的.动作进行评价)五、教幼儿安全有效的撤离1、学习正确的撤离动作。2、提问:我们撤离的时候如何在运动的过程中保护自己?幼儿讨论寻找最有效的保护方法。(双手抱头、上身向前弯曲,快速撤离)2023幼儿园防灾减灾日主题班会教案篇2活动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初步了解地震、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性。活动准备:收集有关地震的相关材料;排练节目;课件制作等。活动过程:一、宣布活动内容同学们,这次日本大地震,给日本人民带来巨大的伤痛及损失,谁能来说一说你了解到地震的哪些知识?(学生回答)同学们了解还真不少,这次活动我们一起来了解地震是怎么产生的,遇到地震应该如何预防伤害。二、活动过程1、各小队相互交流,了解地震的成因。2、播放地震成因影片。3、学生出示搜集到的有关地震知识。学生1:地震是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结构有关。在地壳中有断层,而且断层又具有一定活动性的地带,地震最容易发生。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学生2: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0倍。通常,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成为微震;5级以上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成为破坏性地震。学生3:地震是一种危害和影响的地质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大部分省区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唐山的7。8级大地震,使这个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倾刻成为一片废墟。这是20世纪全球破坏性的.一次地震灾害。学生4: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该地带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濒发,震级高。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节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这次日本发生了9。0级的地震,震后到目前为止,还发生了五次6级以上的余震,以唐山大地震的破坏性更大。4、初步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各种地质灾害既具有各自形成、发展、致灾的规律,各灾害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因素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性。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例如,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有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因毁坏生产和生活设施而成灾,同时造成地裂,并引发火灾,又由于人员伤亡和医疗设施的破坏,可能会引起疫病曼延等。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水量和速度加大,是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的事件时有发生。5、地质灾害的防御当今世界,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密集发展,加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的强度不断提高。这已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学生5: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学生6: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学生7:实施一些预防措施。例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除采取工程措施外,还可进行植树造林等综合治理措施,如通过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以减少泥石流或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学生8: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和做好防灾、减灾工作。6、地震防护演习。三、班会小结。2023幼儿园防灾减灾日主题班会教案篇3课程介绍进一步强化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帮助幼儿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课程目录1、课前自学——带学生观看地震视频:1、让幼儿感知地震的可怕,从而引导他们了解地震,学习求生方法。2、讨论交流:什么是地震,地震来了怎么办?(交流发言)2、课中互学——让幼儿掌握地震时的应急求生方法。一、通过看视频动画《地震来了怎么办》,让幼儿掌握地震时的应急求生方法。1、在平房、楼房中发生地震时怎么办。2、在室内及公共场所发生地震时怎么办。3、如果震后,被埋在建筑物内该怎么办。二、观看视频动画《防震减灾动画教育》。1、让学生了解地震的预兆(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气象异常等)2、学习简单的避震方法,在学校发生地震时懂得听从老师指挥,沉着应对。三、小朋友们请说一说,看完动画片后你学到了什么?3、课后拓学——学习《防震儿歌》学习视频中的《防震儿歌》。让幼儿通过学习儿歌,加深对地震发生时应对策略的记忆。2023幼儿园防灾减灾日主题班会教案篇4活动目标:通过开展一系列的防震减灾、预防灾害活动、了解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初步了解地震、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性。活动准备:收集有关地震的相关材料。活动过程:一、宣布活动内容1、少先队员们,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巨大的伤痛及损失,谁能来说一说你了解到地震的哪些知识?(队员回答)2、队员们了解还真不少,这次活动我们一起来了解地震是怎么产生的,遇到地震应该如何预防伤害。二、活动过程1、各小队相互交流,了解地震的成因。2、播放地震成因影片。3、出示搜集到的有关地震知识。地震是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结构有关。在地壳中有断层,而且断层又具有一定活动性的地带,地震最容易发生。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0倍。通常,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成为微震;5级以上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成为破坏性地震。地震是一种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大部分省区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唐山的级大地震,使这个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倾刻成为一片废墟。这是20世纪全球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该地带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濒发,震级高。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节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这次四川发生了级的地震,震后到目前为止,还发生了四次6级以上的`余震,比唐山大地震的破坏性更大。4、地质灾害的防御(1)如果你正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遇到地震时,要沉着冷静,特别是当场内断电时,不要乱喊乱叫,更不得乱挤乱拥,应就地蹲下或躲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皮包等物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2)地震时,你正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它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和玻璃橱窗,也可在通道中蹲下,等待地震平息,有秩序地撤离出去。(3)正在上课的学生,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绝不能乱跑或跳楼,地震后,有组织地撤离教室,到就近的开阔地带避震。(4)正在体育场上课的,应立即停止上课,稳定队员情绪,防止混乱拥挤,有组织有步骤地向体育场安全地带疏散。5、震时的自救四大常识(1)大地震时不要急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2)人多先找藏身处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3)远离危险区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4)被埋要保存体力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三、队会小结。
本文标题:2023幼儿园防灾减灾日主题班会教案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163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