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 数学活动分类教案【参考5篇】
数学活动分类教案【参考5篇】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教案是促进教学目标实现和教育教学管理创新的重要支撑。这是我们在网络世界里寻觅到的1篇精选“数学活动分类教案【参考5篇】”文章,希望您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数学活动分类教案【第一篇】故事背景: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要建一个自己的超市。他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物品。老师说:“小朋友们,我们要把这些物品分类摆放倒架上,请你们先将物品纷纷类,并数一数每种物品有多少件,然后统计出每种物品的数量。”老是说完后。小朋友们就忙碌碌起来。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按物体的名称用途和甚至进行分类,初步探索统计方法。2.是幼儿愿意与同伴交流探索统计的过程和结果。3.要用儿童过分工合作体验成功的乐趣。活动准备:教具准备:故事挂图《我们见超市。》;食品,生活用品。玩具,统计表。学具准备:几个图形卡片组。玩具。统计表。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1.教师引导幼儿共同回忆去超市的经历。2.教师出示故事挂图《我们见超市。》,讲故事并引导幼儿回答问题。教师;小朋友们从家里带了了什么物品?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每种物品有多少件二,集体活动。1.创建超市。1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超市的构成。教师:我们要见一个超市需要做哪些准备?2教室引导幼儿用教室里的物品充当超市的货架。收银台。货物。购物筐。3教师引导幼儿摆放物品。1教师出示各种物品(玩具,生活用品。食品。)引导幼儿辨别。教师:请小朋友看一看我们都准备了哪些物品。2.教室引导幼儿投入如何将物品分类摆放。教师:想想怎么样摆放物品能够合理?让顾客一看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呢。?教师提出分类要求:任意物品的归类摆放要整齐合理。要轻拿轻纺。与同伴商量。相互合作。3.教师引导幼儿按物品的名称。用途性质进行分类规范。让幼儿尝试在总分类进行子分类。4.教室组织幼儿观察超市。说一说物品的归放是否合理,为什么?2.统计。1教室引导幼儿观察超市中摆放的物品。并讨论问题。教师:超市里都有什么物品?他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呢?该怎样统计呢?2教师提出要求。统计时要认清楚你统计的是什么物品。数量是多少呢?3教师引导幼儿自由探索。1.幼儿自由选择物品进行记录。(记录的方法有幼儿自己决定。)2.教师引导幼儿大胆尝试。想出更合理的统计方法。3.教师鼓励幼儿相互交流各自的统计情况。3.讲述。1教师请部分幼儿讲授自己的统计情况。并对统计的结果进行验证。2教师帮助幼儿整理。并想一些更为合理的统计方法。3教师出事统计表。引导幼儿根据统计表进行统计。三·操作活动。第一组:教师引导幼儿分类统计玩具柜里的玩具。第二组:教师引导幼儿分类统计学界中的各种几格形状。四、延伸活动1、园内延伸:1教师引导幼儿分类统计班里的各种物品。2教师引导幼儿分类统计幼儿园厨房里的各种食物。3园内完成《操作侧》第47/48页。2、家庭延伸:1家长引导幼儿在家中分类统计各种物品,例如:衣服、食品等,并帮助家长整理房间。2家庭完成《亲自册》第47/48页。数学活动分类教案【第二篇】一、设计意图:二胎时代,很多家长因为忙于工作和带孩子,往往疏忽了家里的整理,但也因为没有及时整理,造成了家里东西经常找不到,孩子到幼儿园不愿意、甚至不会收玩具的现象,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幼儿园新《纲要(试行)》第二部分第二大点——科学领域的目标的第三点指出:理解生活中的简单的数学关系,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探索事物。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大班幼儿的数学思维发展的特点,教师设计了这个活动——按物品的共同用途整理物品。教师为创设明明起床来不及找袜子的生活场景,让幼儿在生活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分类这一数学知识来解决活动中遇到的矛盾。围绕着清理杂乱物品的过程,通过比较——归纳——推理三个步骤,启发幼儿在实际的动手操作过程中,一步步地明白如何把物品按共同的用途进行分类、并说出给物品分类的依据。鼓励幼儿大胆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中领略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二、活动目标:1.能按物体的用途进行分类,并记录分类标准。2.能正确表述自己的分类理由。3.积极参与活动,体验分类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重点难点:把物品按照用途进行分类,并能大胆的说出分类的理由。三、活动准备:1.希沃白板课件;2.区域玩具;3.幼儿操作实物,水杯、汗巾、擦手巾、碗、筷子、勺子等。四、活动过程:(一)情景表演——找袜子。鼓励幼儿运用生活常识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师:铃……什么声音响了?时间到了,可是所有的物品都堆得乱七八糟的,她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袜子,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帮她吗?师:是个好办法,我们就试一试把东西分类整理这个办法吧。(二)鼓励幼儿尝试把物品图片进行分类和了解类别名称。1.引导幼儿分组把物品的图片进行分类。1师:在分类之前,想一想我为什么这样分呢?分完再跟小伙伴说一说你分的理由?2分享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把它们分在一组?3师幼小结:非常感谢小朋友的帮忙,这些东西看起来清楚多了!原来物品可以按照用途来分,这些是吃的,这些是用的,怎样可以让别人一看就明白你们的分类方法呢?2.幼儿操作探索物品的不同用途进行分类,并表达分类理由,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1引导幼儿做标志。引导语:这些物品他们有什么用途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标志表示并记录下来。2幼儿分组操作,巩固对不同用途的物品进行分类。①一组:白板②二组:实物③三组:实物3操作并记录,教师巡回观察。4师幼利用白板,分享交流探索成果。(三)幼儿分组整理区域玩具。1.教师引导幼儿分组整理弄乱了的区域,鼓励幼儿把它们按照共同的用途分别放入贴有相应类别标签的箱子里。师:请把有共同用处的东西放在同一个箱子里。2.操作结束后,幼儿互相检查整理物品的结果。(四)结束部分1引导语:宝贝们,明明在你们整理好的服饰用品箱子里快速地找到了袜子。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把物品按共同的用途进行分类,分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好方便啊。五、活动延伸:区域活动:数学区投放本节课活动材料。家园共育:家长引导幼儿说说生活中不同用途的物品,并进行分类。六、活动反思:本次活动材料的选择体现了“生活化”的'特点。《纲要》用“身边事物和现象”“周围环境”“生活经验”等词句明确了数学内容应取材于现实生活,适应幼儿的实际水平。教师选择幼儿较为熟悉的生活——“找不到袜子”创设了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引导幼儿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会。我立足于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出发,充实创设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找袜子”,引导幼儿从实际生活中感知,从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乐趣。教师把数学内容设计成一个生动、真实、可亲身体验的生活事件和游戏情境,为幼儿提供了可亲身体验的生活时间,使幼儿自然而然地与情境中的人、事物、事件相互作用,由境生情,由情促学,全身心投入数学活动,体现了一个数学内容就是一个情境、一个事件、一个情节的展开,把教材变成幼儿可操作、可感知、可表现的实践活动。以幼儿的直接体验为主,充分发挥幼儿主动性与参与性。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提供给幼儿两个大的操作时机,让幼儿在轻松的活动氛围中探究与发现,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本次活动的操作体现出教师新观念,操作练习亦能体现“生活化”。教师紧密联系生活,为幼儿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让他们在活动着的环境中操作练习,促使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探索数学知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对数学活动感兴趣。本次活动选取生活中的实物供幼儿摆弄,注重将现实生活引进课堂,让孩子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自己感悟数学知识以及数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在活动中,我努力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并让幼儿面对生活,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探索和自己与客观事物的真实接触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学会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把它们作为一种知识储备或教条。《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数学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本次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把生活中知识恰到好处的运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设情境并能及时地抓住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了恰当、巧妙的指导,体现了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活动中,教师的善于观察、果断决策,针对幼儿的表现,尊重幼儿的活动兴趣,让幼儿在积极互动的活动氛围中进行探究活动,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数学活动中,如何为幼儿的操作过程和结果提供一个适切的交流、表达的机会?如何与幼儿一同完成归纳、小结和提升以及教师如何让幼儿有更多思考、探索、总结的机会,都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数学活动分类教案【第三篇】设计意图:数学活动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比较抽象、枯燥的活动。在长期的中发现:已渐渐不满足于以传授为主的模式、不满足于教具与学具的操作、不满足于学习10以内的数、不满足于有章有节地学习数学、不满足于在活动室内学习数学等等,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老调动不高。《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提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让幼儿在生活中与游戏中轻轻松松地学习数学;如何变“传授为主”为“以幼儿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幼儿真正地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于是,我尝试设计并实施了以下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活动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分类统计生活中物品的数量,从中体验数学的有趣及重要。织梦内容管理系统活动准备:事先选择好实践的场地(幼儿园内),并亲自实践一遍做好记录,心中有数;纸、笔。活动过程:(一)复习巩固:1、你能从1数到几?数数看。2、更快的数数方法: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3、100以内的随便一个数你会写吗?试试看(请几个幼儿到黑板上听写)。(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了解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必备的一些相关知识掌握如何,以便在活动中更好地把握。)数学活动分类教案【第四篇】活动目标:1、学习按图形的两种(三种)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2、培养幼儿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操作兴趣。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活动准备:第一次操作:颜色2种圆形、正方形图片若干个,第二次操作:颜色2种,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正方形图片每二位幼儿一份。分类图。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能根据图形的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活动难点:引导幼儿合作进行分类并记录。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闯关游戏引发幼儿活动兴趣。1、老师带领一起去图形宝宝家做客。2、让幼儿说说图形宝宝家有哪些宝宝。二、第一次操作:分家家进行二次分类。1、请幼儿自己选择一种图形宝宝扮演这个图形宝宝。2、请图形宝宝们想想怎么样分分家?3、请幼儿根据图形的一种特征进行一次分类。并请幼儿说说是怎么按什么特征来分类的,教师进行记录。4、观察分完后的图形,看看它们现在都一样嘛?看看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怎么分分家?5、幼儿进行二次分类,教师进行记录。并对这两次分类进行总结。三、第二次操作:分组操作拓展幼儿思维。1、教师讲述操作要求:两位幼儿一组先两人讨论,一幼儿根据讨论结果先进行一次分类,另一幼儿进行分类记录,同前方法再根据其他特征进行分类并记录。2、请幼儿两两分组进行合作。教师个别指导。3、对幼儿操作结果进行集体检查。四、活动延伸:将各种小动物进行二次分类。1、将各种小动物进行一次分类。(海、陆、空)2、再进行二次分类:海分为鱼类和两栖类、陆分为家禽和野生、空分为鸟类和昆虫类。引发幼儿活动兴趣,先初步接触活动的内容。让幼儿扮演图形宝宝亲身体验图形分类的有趣。让幼儿根据图形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教师一边记录一边运用语言跟进,为幼儿下一步的分组活动奠定基础。清楚讲述操作要求,让幼儿能更好的分组操作。拓展幼儿思维。活动反思: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我
本文标题:数学活动分类教案【参考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182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