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 窗设计教案(精选4篇)
窗设计教案(精选4篇)作为老师工作的一部分,教案课件的编写是十分关键的。我们需要亲手打造适合自己教学特点的课件。另外,学生的反馈对于教学的改进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网络上,是否有一些精品教案课件可以供我们参考呢?今天,我们将一起来了解“窗设计教案(精选4篇)”这个主题,相信您在看完本文后一定能有所启发!窗设计教案篇【第一篇】【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作者所访之友。2、抓住重点词语,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学习运用。【教学建议】1、这是1篇写景散文,文中有很多句子体现了作者超凡的想象力,而且韵味十足,得让学生反复地读。2、文中多处运用了想象、比喻、拟人等描写,可结合课文的学习指导学生的朗读和练笔。3、课文学习的切入点很多,本设计抓前后两处带着(回)满怀的好心情展开教学,教师还可以从课题中的友直接切入学习。4、文中描写各种景物时的写法有些类似,教师可以采用举一反三法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学,不要面面俱到,逐段分析学习主线抓住文中一前一后的两个带着(回)满怀的好心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和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感情,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美,从而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板书设计1山中访友老桥带着好心情树林带回好心情山泉热爱大自然预设教学流程【导入教学】揭示课题后,问:看了课题,你觉得作者可能去山中访问谁?【字词教学】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配乐朗读,组织交流: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2、学生反馈,教师板书。3、自由读课文后,师出示几组词语:德高望重津津乐道依然如旧汩汩瀑布栀子花犬吠恩泽细数唱和旋转①自由读指生读,正音齐读。(注意第三行多音字的读音。)②引导理解词语恩泽,谁来给它找个近义词?③你能结合课文给将成语补充完整吗?德高望重的()津津乐道的()依然如旧的()引入:作者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访友,又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回来的?1、指名读第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回答。2、从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到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你感受到了什么?3、从这两段的哪些词语中你也感受到了作者的好心情?(品味:一路月色犬吠、归鸟的环境衬托描写的作用)【语言训练点1】文本内容:第3自然段引入:作者的好心情源于什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和这些朋友的深厚感情?1、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2、反馈交流。3、作者形象地把桥比做什么?什么叫德高望重,为什么把桥比做德高望重的老人?4、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桥的德高望重?5、读着这些词句,想象一下,古桥在几百年历程中,都驮过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6、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可是古桥依然屹立着。这正是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齐读)7、小结:小结: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语言训练点2】文本内容:第4自然段1、你能用你的朗读带大家走进这片熟悉的树林吗?2、当作者还是孩子时,曾在这儿做什么?当他成年时,他又会在这儿做什么?3、因此,树林里的一切是怎么欢迎我的?4、作者为什么会有把自己变成树这么奇怪的想法?5、师: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语言训练点3】文本内容:第5自然段(自由读)操作步骤:1、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你能给句子换个说法吗?2、作者分别是怎么和山中的一切打招呼的?你能给它分类吗?3、你从作者不同的招呼中读出了什么?4、你是否也有类似的体验?说一说。4、小组合作朗读,感受作者和山中的一切景物和作者的深厚感情。5、想象写话:我还山中的()打招呼:预设教学流程【升华主题,点明中心】1、课文实际上是写作者去山上观赏景物,为什么却以山中访友为题,你从题目中感受到了什么?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1《山中访友》一、找近义词。邀()清爽()拜访()依然如旧()知己()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的山泉()的溪流()的瀑布()的白云()的云雀()的雷阵雨三、读读句子,想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3、我脚下长出的根须,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4、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5、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6、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四、小练笔。还记得家乡的桥吗?还记得家乡的石板路吗?或者家乡的小河让你念念不忘?请选择一种景物,模仿课文中26自然段中任何一段的写法,来当一回小作家吧!窗设计教案篇【第二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操纵自如、交叉、耸立、桥梁、小艇、威尼斯、静寂”等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四个自然段。3.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4.领会抓住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了解小艇的特点和它在威尼斯水城中的作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操纵自如、交叉、耸立、桥梁、小艇、威尼斯、静寂”等词语。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3.学习课文第二段。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篇课文,题目叫做《》。(板书:13)学生齐读课题。2.简介威尼斯。(出示部分彩色幻灯片)。威尼斯在意大利的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这座城市由118个小岛组成,连接这118个小岛的是117条水道。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117条水道上。威尼斯的市内没有马路,没有汽车和自行车,船是市内惟一的交通工具。3.针对课题,提出问题。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小艇)。作者抓住了小艇的哪些特点呢?小艇在威尼斯水城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这些问题。二、布置预习1.自学生字新词。2.想想威尼斯小艇的样子,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艇和威尼斯人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三、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读字词。出示写有6个生字新词的幻灯片。让学生自己说说哪些生字容易写错。2.指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要求:边听边想,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3.指名回答: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使学生知道,“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小艇是什么样儿的”,“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小艇和威尼斯城市的关系密切。”4.根据以上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第二段(第二、三自然段),讲是什么样儿的。第三段(第四自然段),讲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第四段(第五、六自然段),讲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窗设计教案篇【第三篇】【特殊教学背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选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与文化巨人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文坛泰斗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著名学者傅雷的家书(节选)一起构成“感受精英思想”主题单元,编者意图在于通过对名家作品的品读,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与思考。毫无疑问,《致女儿的信》“承担”了这系列思想风采中的爱情教育的“使命”。文章主题深刻。文章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爱情是一种生命体验,“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就是告诉我们只有积累了“生活的智慧”,才能完整地真实地为爱下一个定义,这无疑为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早恋”提供了感性材料。文章写法独特。书信对“爱情是什么”没有作枯燥的理论上的阐述,而是以一个童话故事为基本框架,通过上帝三次视察人间诠释了爱的伟大:爱情的力量征服了无所不能的上帝,人类主宰了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作为书信体,文章有很多细腻的抒情与描写。行文意味深长而又文采斐然。教这篇文章有一定的思想“风险”。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各种传媒对爱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们对爱情的好奇与瑕想,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初涉“爱河”,苏霍姆林斯基对年轻人的“不设防”和宽容稍有不逊便会演变成“鼓吹”与“教唆”。教这篇文章有一定的定位难度。本文是篇思想、艺术价值都很高的经典美文,爱情又是学生较为敏感的话题,就主题纠缠过多,又很容易把它上成一堂以“爱情”为主题的班会课,而忽视它的语言特质和艺术价值。【创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致女儿的信》寓意深刻,文字却浅显易懂,可以一个课时学完。依据韩军老师“新语文教育”的课堂理念,每堂课直奔语言,把握几个要点就行。本人选择了三点作为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理解“忐忑、繁衍、化为乌有、无与伦比、一抔黄土、怒不可遏”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2、体悟细节,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进行表达。3、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语言的哲思(对爱情的独特诠释),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二、教学思路的设计为避免“主题至上”对语言特质的干扰,我确定了以“说听读写”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加上课前的音乐欣赏,共分为五个教学板块:1、赏爱情名曲:课前十分钟播放扬琴名曲《梁祝》。2、抒(说)爱情见解:学生略讲梁祝爱情故事,引出课题,并就自己的理解谈谈什么是爱情。3、听爱情故事:以“自身经历”(教师本人化身为苏霍姆林斯基)演绎《致女儿的信》中的故事,并随着教师的“讲”、“演”显示教学目标中要求积累的词语。4、读爱情经典: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归纳主题,领悟细节,并进行细节写作训练。5、写爱情体悟:赏析哲理语句,升华文章主旨;写作训练,进行内化:以苏霍姆林斯基女儿的身份给苏霍姆林斯基写一封回信。三、教学机智的运用1、“美文美讲”激发学习兴趣:在学生进入文本前,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课文故事。这种机智的运用脱胎于韩军“新语文教育”课堂理念的“美读吟诵”。韩军认为文字是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的,传达文字生命动感的最好办法是诵读,这更切合“读图时代”的学生心理:学生对声音和图像的敏感远甚于文字。“美讲”就是“美读”的一种变式。800字的文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略显冗长,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学生在听到美妙的故事后,更有兴致研读文本。2、“体态解词”提升积累效率:本课设计在积累语言方面另辟蹊径,运用了“体态解词”的教学机智,即教师讲故事时,根据语境配以体态语言突出并同步用多媒体显示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积累的词语。这样做能是使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词的含义与用法,从而提高语言积累效率。3、“故意出错”突出主题思想:本文从多方面提示了爱情的真谛。更应对当今中学生要突出的观念是:爱情要靠一辈子的忠诚来维系,而不是一时的冲动!课文中上帝相隔五十年后第二次来到人间见证爱情就说明了这点。我在讲故事时(学生未进入文本时),故意把五十年错讲为十年。学生在进入文本时很快发现了这个错误,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设计(不是十年而是五十年)?为什么爱情要用五十年的时间来见证?这样,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便更为深刻。【精彩教学片断】一、片断一师:老师的故事讲得好,还是作者的故事写得好?生:老师讲得好,富于变化的语调使故事引人入胜;同时还配有手势辅助,很形象。生:作者写得也好。描述了很多富有诗情画意的画面。师:其实,老师讲得不够好,同学们的评价太高了。老师讲得不好的最大的原因是不够细致,如老师讲到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看到这对男女(前二次)和他们的后代(
本文标题:窗设计教案(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195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