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城市经济学参考书目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山田浩之:《城市经济学》,东北财大1991年版赫希:《城市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蔡孝箴:《城市经济学》,1998年……城市经济学是如何产生的?城市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如何?城市经济学有什么理论价值?城市经济学有没有实践意义?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什么是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产生社会生产发展产物城市相关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发展问题住房困难交通混乱环境破坏……经验工业化城市化经济中心……城市经济学诞生《城市经济学导言》威尔伯•R•汤普森,1965城市经济的内涵与特征要素空间分布的高聚集性经济活动的高开放性投入产出的高效益性外部环境的高外在性经济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系统性……城市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空间聚集性。城市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城市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宏观经济的支点,又是微观经济的向导与区域经济学“休戚相关”•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和企业经济的中间环节•城市经济对腹地区域的发展有重要的引导、带动作用•城市经济是各部门经济在空间上的集合和重要纽结•城市是企业的摇篮、依托和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城市经济是各级政府进行管理和调控经济的重点和支撑城市经济学的理论价值城市经济学促进了一般经济学原理发展和变革把“空间”的概念引入经济学,寻求“空间平衡”城市经济学扩展了传统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填补了城市公共经济的研究空白城市经济学完善了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密集经济中的外部效益是大量存在的,并且通常不能通过市场竞争方法加以妥善解决。城市经济学提出了经济管理理论和制度更新的要求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经济学的实践意义加速城市化进程,发挥中心城市的“发展极”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从实际出发,发展城市基础产业,避免城市产业结构趋同合理控制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创造城市最佳效益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规模、类型、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过程、特点,以及在各种生产方式下的表现•城市经济的外部关系,城乡对立运动及其规律•城市经济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和经济关系•城市中的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和城市财政•其他城市经济问题,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业等城市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揭示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城市化和大城市化的规律揭示了城市区域差异先扩大后缩小的客观必然性揭示了城市发展的生长机制(主导产业)揭示了城市合理规模与城市经济效益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城市空间结构与经济运行的关系……城市经济学的最新进展城市化的内在动力研究集聚经济效应、信息外溢效应、城市规模和城市最佳集中度研究城市趋同和城市演变的动态过程研究城市特色经济城市经济是市场经济、是人本经济、是开放经济、是辐射经济,是名牌经济……城市经济学的不成熟性研究对象界定的多样性和不规范性缺乏能贯穿城市经济学始终的基础理论体系缺乏有效的理论分析工具(交易成本能否作为分析工具)基本理论与城市问题的脱节比较严重……现代城市和经济城市的定义——城市经济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形式和条件城市的本质——聚集经济及其社会承担者存在的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的特点——生产和消费的分离城市的特征——各部门的相对独立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分工使商人和手工业摆脱了对土地依赖)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奴隶主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构筑城池)决定城市形成的影响因素经济力量(比较利益、规模经济、聚集经济)经济机制(习俗机制、市场机制、计划机制)其他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资源等)决定城市形成的经济机制习俗机制市场机制计划机制超速增长、辐射增强内涵发展是现代城市演进的主要价值取向“城”的功能几乎丧失,“市”的功能不断强化空间利用效率提高,景观形象壮观普遍的大城市国际化趋势现代城市的特征现代城市在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是经济系统中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枢纽是商机无限的大市场是知识经济的策源地和创新基地是先进生产力的传播源成为国民经济重心现代城市经济的特点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综合性与专业性统一集中化与分散化并存经济一体化趋势城市化的涵义、起源城市化——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动态过程城市化的起源:城乡分离论产业革命推动论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经济增长、非农业人口比例增大、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城市化的本质是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从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升级转化的过程。从市场经济的供求角度来看,可以把城市生活视为一种特殊商品,城市化就是城市生活这种特殊商品的普及化。城市化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又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它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数量和规模的发展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的核心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非农就业岗位。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而产生的一种现象,是指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的人口逐步由农业人口占多数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由居住在农村占多数转变为居住在城镇占多数;该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城市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国家经济形态的重大变化,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结构的根本变革。城市化是在工业化基础上产生的,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三农”的非农化过程。因此,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科学完整地把握城市化内涵,适时有效地推进城市化,是促进城乡社会良性互动、有效整合与协调发展的关键。城市化实质上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多变的系统转化过程,包括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两大系统的更替和提升,是一种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全面转型和变迁过程。城市化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镇)集中和聚集的过程,而且是城市(镇)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区域规模上的扩大、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以及城市(镇)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城市化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城市化有助于促进工业化,有助于扩大内需求城市化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化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城市化有利于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化式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城市化的意义当代城市化的特征城市化的取向从传统的产业理念逐步转向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思维城市化的趋势使集中型与分散性并存,但集中的规模和增速都大于分散的规模和增速大城市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并逐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城市群的新型城市体系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单一指标法:城市人口比重指标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城市用地比重指标综合指标法:以多项社会、经济指标代替单一指标,通用性差01020304050城市化率(%)城市化率(%)2227303236404243454790959697989900010203江苏城市化发展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为城市提供商品粮、资金原始积累、生产原料、市场、劳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生产配套性服务的增加;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非经济性动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农村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自然历史过程城市化理论:区位理论、结构理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城市化进程规律——拉平的倒“S”型曲线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是相匹配的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应当依据本国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决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64年美元不变价)1002003004005008001000城市人口比重(%)22.036.243.949.052.760.163.4不同收入(GNP)水平上城市化预测钱纳里:《发展的型式》,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城市化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率由0提高到25%的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率由25%提高到75%的城市化中期阶段•城市化稳定阶段——城市化率达到75%以后的城市化晚期阶段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以经济规模设定城市规模,没有行政级别的限制突出产业强项,凸显城市城市建设要讲究比较成本,不能人为构市西方城市化进程的经验借鉴西欧模式中小城市模式,代表国家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后发国家模式城市圈模式,代表国家日本西方城市化进程的模式借鉴中国城市化的实证分析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争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轨迹中国城市化的战略与发展目标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中国各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与对策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争论小城镇模式。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高达2亿多人,靠大城市解决不了这样多的人口失业压力。而小城镇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同时,小城镇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将协调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模式。超大城市是经济活动、商业交往的中心,商业、服务业的需求和消费数量巨大,聚集效应造成经济的高度繁荣。经济繁荣和人口密集也创造了无数的就业机会,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与能源、控制环境污染。在超大城市的发展中,周边卫星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卫星城与中心城市相呼应,形成了广阔的经济增长地带,往往带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等城市模式。小城市或小城镇投资效益低下,土地浪费严重。城市功能不明显,城市建设无序、管理混乱,类似于一种扩大了的农村,换言之,出现了城市建设中的农村病。中等城市人口大约在50万-100万,它既可发挥工业生产与城市社区的聚集效应,又可避免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人口高度密集的弊端。中国城市化进程轨迹1949—1957:城镇化短暂健康发展阶段1958—1960:城市化“大跃进”阶段1961—1976:反城市化阶段1980—1992:建制城市化、表面加速阶段1993—:城市化加速阶段中国城市化水平偏低的原因官位设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规模基本以官帽定位,而不是按经济规模以及经济发展速度定位。改革开放20多年了,包括体制上、观念上很多脱离实际的东西都改过来了,但这一传统的设市模式仍被顽强地保留下来。(应为按经济规模设市)人为构市。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及其发展规模该有多大,完全是有规律可循的。一些城市的决策者不顾城市化发展规律和区域动态比较优势,好大喜功,人为构市,盲目扩市,以至于城市“增肥”了,却有城无市。(应为产业建市)全能乱市。不少城市总想来各行各业齐头并进,搞“大而全”、“小而全”,忽略自身城市的产业强项和特色,搞“全能城市”。(应为特色城市)城市化水平低(比正常的人均GNP相当的国家城市化率低)人口膨胀(“上海问题”)城市化产业内部结构存在偏差:工业比重过高,服务业比重过低城乡关系演化为经济社会与文化冲突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城市供给不足规划失效,文物、环境破坏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对中国城市化特点的再认识城市化起步晚,真正进入现代城市化的时间更晚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城市化结构不平衡,呈现出较大的规模差距和地区差距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中国城市化的社会经济效应促进城市现代化,形成国民经济增长极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周边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经济区的建立促进国民经济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形成良性循环……o城市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质量下降o城市运营成本上升,公共支出增加o城市管理难度加大,社会问题严重……政府在城市化中的作用分析政策体制调整废除抑制城市化的体制壁垒(如流动限制)、消除行政性壁垒(如城市建制)增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加大财政支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城市“公共产品”
本文标题:城市经济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19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