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外国经济史经济学需要历史,更胜于历史需要经济学。——查尔斯·金德尔伯格第一章导论一经济史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过程,既包括生产力的发展,又包括生产关系的变化。因此,经济史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相互作用所发生的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过程。要求:第一,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过程进行客观和翔实的描述;第二,对经济的发展做出时序性和规律性的解释。经济史学与政治经济学有本质上的一致性:二者都是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演变规律的科学。不同:经济史学按照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来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或者是专门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段的状态,并从中探索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的科学。最大特点:把时间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分析。经济史学又不同于一般的静态经济学,是动态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任务:按时序解释经济结构及其实绩(realperformance)Dauglass·C·North二经济史与经济学的方法论经济史与经济学互相提供方法论。经济学的“源”熊彼特:历史是经济学家材料的一个重要来源,经济学的内容实质上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独特的过程。假设理论假设三经济史研究中的假设方法和理论工具经济学作为经济史的方法,为经济史研究提供了以下四个理论模型:(1)历史主义模型(2)创新模型(熊彼特哈罗德·福克纳)(3)新古典和制度分析模型(4)起飞模型四经济史学的范式及其创新根据科学“范式”理论的提出者托马斯·库恩的定义,“范式”(paradigm)是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和成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经济史学范式的创新:(1)脱离史学的范式,明确经济史学的任务是为经济学理论提供证实和证伪,包括提供更多更可靠的经验事实,证实或修正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2)坚持以经济史实为实证依据、以经济学理论为逻辑出发点的分析方法,特别强调经济史与经济学的有机结合。五经济史的分类经济史外国经济史中国经济史世界经济史六研究经济史的意义第一,更深入地了解世界经济的现状,把握其发展趋势;第二,加深对社会发展历史的规律性认识。真实的经济学大师都得益于对经济史的分析和研究。据统计,仅在1971—1993年这一期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中就有7位是直接研究经济史而成为大家的。在我国,老一代的经济学家如马寅初、陈翰笙、王亚南、孙冶方、薛暮桥、许涤新、严中平、巫宝山等,都是吃透了中国的“昨天”,才对中国的“今天”提出清晰的认识。第二章地理大发现与欧洲国家的商业革命第一节14—15世纪的世界贸易一欧洲的区域贸易(一)地中海贸易区(二)北海和波罗的海贸易区(北欧贸易区)(三)汉萨同盟(四)罗斯贸易区(五)不列颠贸易区(西欧)二亚洲的区域贸易(一)东亚贸易区(中、朝、日)(二)东南亚贸易区(三)南亚贸易区三东西方贸易(一)地中海沿岸叙利亚(西亚)两河波斯湾阿拉伯海印度(二)地中海南埃及红海印度洋印度第二节地理大发现一基本动因地理大发现(GeographicDiscovery),亦称“航海大发现”,是指15世纪和16世纪初西欧国家在海外探险中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对通往东方新航路的开辟。(一)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对贵金属的强烈需求马可·波罗(1254—1324)(二)欧洲人想从东方获取金银的欲望由于东西方贸易危机受到极大的阻碍二物质技术条件(一)科学的进步(二)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三地理大发现的过程达·伽马迪亚士哥伦布麦哲伦郑和好望角四历史意义地理大发现标志着世界历史发生了一次根本的转折,世界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今天我们所研究和关注的经济全球化,就是从地理大发现以后开始它的进程的。恩格斯在《反社林论》中将其称之为“伟大的地理发现”。第三节商业革命一早期世界市场的形成二价格革命三欧洲经济中心的转移四商业组织形式的发展与创新客观上需要效率更高的商业组织形式类型:业主制合伙制代理行特许公司(契约股份)第三章近代欧美主要国家的农业革命第一节农业革命概述农业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一农业革命的发生二马尔萨斯(1766-1834)的人口陷阱与近代农业革命人口论的主要观点: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生产资料以数学级增长,而人口以几何级增长。结论:为了遏制人口增长,战争、饥荒、疾病是有必要的。第二节英国式道路一庄园经济的瓦解领主和农奴构成的庄园终身租约诺曼征服商品经济折算地租农民分化庄园经济瓦解二不确定的土地小私有制土地所有权状况:⑴份地由佃册持有农(copyholder)持有;⑵自由持有农拥有的土地;⑶租佃持有农(leaseholder)租种的领主庄田;⑷公有地(commonlands)。三圈地运动与土地私有产权的确立综上所述,“英国式道路”是指通过圈地运动,对农民进行长期、彻底的土地剥夺,最终确立土地私有产权和建立资本主义的大租佃农场。第三节普鲁士式道路一农奴制的恢复原因:⑴航线的西移对德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不利的影响;⑵市场发育的倒退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确立;⑶社会动荡鼓励了人们寻求保护的行为。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改革虽然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并未削弱普鲁士贵族地主的经济地位。“普鲁士式道路”是指在保存君主制度和贵族特权的条件下,通过农奴制改革,把封建地主的庄园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本主义经营。以后东欧国家和俄国资本主义农业发展基本上也遵循这条道路。第四节美国式道路一殖民地时期的农业生产关系二独立战争《独立宣言》《巴黎和约》三“西进运动”与“美国式道路”(TheWestwardMovement)有关西进运动从何时开始的两种划分:⑴始于1803Jefferson总统的策划,结束于1890年边疆的关闭;⑵从独立战争胜利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西进运动使美国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与我国西部大开发进行对比)“移民—垦荒—定居”三部曲充满了暴力与杀戮。这种在没有封建束缚的条件下,由小农经济的分化而自由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农场,是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典型,列宁把这种道路称之为“美国式道路”。通过西进运动美国获得了7倍于本土的土地,使美国社会与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西部开发好像是由广大民众即兴创作、自由表演的戏剧,但不容否认的是,这个戏剧是有其幕后导演的,他们就是19世纪历届美国总统和国会。尽管美国政府起初是小政府,很少干预经济,但仍颁布了一些宏观调控政策:⑴确保政治统一,土地国有;⑵自由移民,平分土地;⑶以土地换资金,优先发展教育和交通;⑷关心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原因:⑴农业革命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⑵农业革命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国内市场;⑶农业革命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西部大开发不仅是一项单纯的经济发展战略,而且是一项综合了政治谋略和历史经验的国家发展与防卫战略。从长远看,西部开发如能顺利推进,将有助于中国形成一种文化思想上的创新格局,并对中华文明的生存发展模式起到某种积极改良的作用。我国的西部大开发:美国东西两岸的海岸线不仅决定了美国对外开放的格局,而且奠定了它发展的优势。背靠欧洲,面向亚洲,同时沟通东西方文明。与美国的开放格局相比,中国则显示出封闭和内敛。作为古老的大陆文明,中国在国土面积、气候条件、物产资源以及战略纵深等方面都不亚于美国。但中国有两项劣势:⑴中国自古以来远离其他文明中心;⑵虽然中国地形也是海陆兼备,西高东低,但一直难以超越中国周边的地理屏障。中国作为古老的国家,有着发达的农耕文明,但也经常发生与边疆游牧民族的冲突。辽阔的西部自古就是中原文明的警戒带,是与中亚文明反复争夺的缓冲区域。费正清(1907-1991),这位世界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指出,中国相传千年的国家战略,大体上是一种内陆防御战略。这种内陆防御战略一方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消极与保守;另一方面也迫使中国逐步放弃了发展和求变的主动性,形成一种严重封闭和排外的意识形态。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以后,实际上存在着两个中国。一个是沿海中国(城市中国),在那里,思想开通,急于变革。另一个是被称为内陆中国的广大农村,在那里,经济落后,思想保守。但在中国遭受西方列强压迫、国内矛盾也激化的年代,内陆中国率先成为中国革命的基地。如何看待中国政府有关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⑴我们不能忘记中国历朝历代一贯偏向并重视西部的原因,西部平安与否事关中国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西部的经济和政治态势也是衡量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西部大开发不仅仅是经济开发和技术开发,也不仅仅涉及短期内中国经济政治与社会的结构性调整,而是牵动全盘、关系大局的长远之计。⑵中国的国家防御态势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19世纪末的被动局面。中国的弱势不仅仅是数量和质量上的弱势,而是一种战略结构上的弱势。⑶中国传统的国家战略有一种难以摆脱的封闭保守性、被动方位性以及文化思想上的孤立性。本世纪的中国国家战略应是一种“东西贯通”的纵深型战略,其改造重点应该是“防卫与发展并重”。第四章英国的工业革命人类历史上每种文明的产生和更替都是一个漫长的、犬牙交错的过程。因此人们不可能精确地界定某种文明的起始年代,而需要寻找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来标志文明的更替或兴衰。从这个意义上讲,发生于18世纪下半期的英国工业革命,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分界点,是人类完成的经济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它标志着人类从农业文明时代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也就是工业社会。第一节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前提工业革命是人类在生产技术方面的重大变革以及由此推动的社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其主要标志是工厂制度代替了手工工场,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工业社会取代了农业社会。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历史前提:⑴农业革命的完成;⑵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⑶科学的发现与技术的进步;⑷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第二节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一棉纺织业—工业革命的先锋英国棉纺织业领域的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虽然该行业的资金不够雄厚,但它也有自己的优势。二蒸汽机与冶金技术—工业革命的中流砥柱三交通运输业—工业革命的集大成者瓦特第三节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二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城市化的发展三“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与“日不落帝国”四制度创新在国家兴衰过程中的作用第五章法国的工业革命第一节16—18世纪法国的经济社会概况一农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缓慢发展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重商主义三对外扩张与资本原始积累第二节1789—1794年的资产阶级革命与革命后农村经济关系的变化一1789—1794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工商业在17—18世纪重商主义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它并没有也不可能使法国经济走向繁荣。原因在于封建土地制度、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君主专制制度这三个方面的约束。法国大革命分三个阶段:(1)1789.7—1792.8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2)1792.8—1793.5资产阶级共和派吉仑特党人统治时期;(3)1793.6—1794.7雅各宾党人革命民主专政时期。二革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法国小农不可能摆脱被剥削和贫困的命运。小农经济是导致法国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法国大革命之前的“三农”问题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第三节法国工业革命的进程1795—1815督政府和拿破仑第一帝国专政时期;1815—1848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统治时期;1848—1870法国第二帝国时期。一1795—1815:工业革命的起步阶段总的来说,在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工业生产发展是比较缓慢的,许多工业部门的发展速度不如英国,两国工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尽管法国整个工业正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但一系列改革政策毕竟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的条件较以前更加成熟,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二1815—1848:工业革命的大规模开展《枫丹白露条约》—第一帝国被推翻波旁王朝复辟法国工业革命从20世纪中期开始大规模进行纺织业冶金业交通运输业三1848—1870:工业革命的完成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第二帝国工业革命的完成遇到了有利的
本文标题:外国经济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25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