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四讲外国经济学说史外国经济学说史的内容相对比较繁多。在这里,我们将从经济理论发展和不同学派创立的角度介绍凯恩斯理论产生前的主要经济思想。第一节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在欧洲,14和15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就已在一些城市出现。15世纪末,开始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封建制度开始进入瓦解时期。重商主义就是封建制度崩溃、资本主义产生这样一个历史时期的产物。一、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翰·海尔斯、托马斯·孟、孟克列钦、柯尔培尔。二、重商主义的发展阶段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下半叶为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特点是通过调节货币的运动达到本国财富的增加。具体而言,就是在对外贸易中多卖少买或不买,主张国家用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晚期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特点是通过调节商品的运动达到本国财富的增加。具体而言,就是允许货币输出国外,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但必须保持对外贸易最终的顺差,为此,他们主张执行保护关税政策,大力发展能生产在国外畅销商品的工场手工业。重商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在基本思想上的观点都相同,即都把金银视为货币,视为财富的唯一形态;都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然而,在如何增加本国财富的方式上存在差别。早期重商主义把“少买多卖”的原则绝对化了,把货币只理解为是一种宝藏,以守财奴的眼光看待货币,所以,被称为“货币平衡论”或“重金主义”。晚期重商主义已象资本家那样看待货币了,货币不仅是宝藏,而是可以使货币增殖的资本,强调货币必须投入流通中才能增殖,所以,被称为“货币差额论”或“重工主义”。2三、重商主义的基本特征重商主义从基本内容看,直接反映了商业资本的要求和主张。第一,认为金银就是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金银货币。第二,生产只是创造财富的先决条件,流通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利润在流通中产生,是商品转手时“贱买贵卖”的结果。第三,只有各国之间的流通才是财富的源泉。第四,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其基本原则是“少买多卖”。第五,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活动,利用行政措施和立法手段,使金银尽可能多地流入国内。四、对重商主义的基本评价重商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进行理论探讨的经济理论。重商主义所考察的对象已不是家庭管理,而是一国财富的增长,它在经济思想史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它有了开创性的突破,首次摆脱了经院哲学的束缚,从因果联系的角度较客观地考察财富地性质及其增长地途径。第二,在研究内容上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第三,重商主义者把货币看作是真正的财富,而且还认为货币必须投入流通才会增殖。第四,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思想,在历史上起着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重商主义还不是“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因为它的研究方法与基本观点还存在不少的缺陷与错误。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仅局限于流通领域。他们对金银货币的认识只停留在简单、粗陋的水平上,把金银与货币、货币与财富简单地等同,从而认为,在一国范围内,除了开采贵金属矿之外,财富增长的唯一途径,即财富的直接源泉,就是流通领域,就是顺差贸易。第二节古典经济学一、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的经济学说1、纯产品理论纯产品理论是魁奈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所谓“纯产品”,就是指新创造的产品超过被消费部分的余额。实际上就是新增加的财富。魁奈从等价交换原则出发,讨论纯产品的产生。他认为,在自然秩序实现的条件下,充分的自由竞争使商品交换等价地进行。3所以,社会财富只能来自生产过程。魁奈把财富地生产区分为两种形式:一是财富的相加;一是财富的增加。作为价值的财富的相加,是指只把各种消耗掉的价值相加在一起。魁奈从物质形态上考察,认为工业的产品只能补偿其自身的生产费用,也就是说,工业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耗费的原材料的价值和制服给工人的工资构成,所以,工业的生产只存在着“财富的相加”。价值成倍地增加,则是财富的增加。他认为,农业生产在扣除费用---种子、饲料、农业工人消费的谷物等之后,还会有一个剩余产品。所以,农业生产存在着财富的增加。从他的分析可以看出,纯产品只产生于农业部门,因此,该理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2、《经济表》《经济表》是魁奈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理论,是他全部经济理论体系的完成。魁奈的经济表以下列条件为假设前提:社会上普遍实行资本主义大农业经济,舍象掉小农经济;只进行简单再生产,舍象掉扩大再生产;价格不变;产品和货币的流通只在国内三个阶级(生产阶级,包括租地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土地所有者阶级,包括地主、憎侣、贵族和国王、不生产阶级,包括工商业中的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进行,舍象掉各阶级内部的流通和对外贸易,等等。流通过程是以秋后收获的农业总产品为出发点。流通开始之前,三个阶级的情况如下:生产阶级最初投入使用期为10年的价值100亿里弗尔(当时法国的货币名称)的“原预付”每年损耗10亿;每年投入价值20亿的“年预付”共生产出价值50亿里弗尔的年总产品。年预付与它所代来的纯产品的比例为100%,其价值构成为:①以利息形式补偿原预付的折旧费用共10亿;②补偿年预付的价值共20亿;③纯产品20亿。它的实际构成为:40亿粮食和10亿原粮。不生产阶级持有20亿里弗尔的工业品,这是它在上一年度生产出来的。20亿工业品的构成是:价值10亿的工业消费品和价值10亿的农业生产资料(农具)。20亿工业品的一般应被该阶级留作下一年的预付。另外,还持有10亿里弗尔货币的预付期,用以购买工业加工品原料。土地所有者持有20亿里弗尔的货币地租,这是生产阶级上一年度缴纳的。他各用收入的50%买工、农业品。50亿年总产品在三个阶级间流通,这个流通过程包括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它可概括为五个流通(交换)行为,我们将其图4示如图一。①土地所有者阶级以10亿里弗尔向生产阶级购买农产品,供本阶级消费之用。②土地所有者阶级以10亿里弗/尔向不生产阶级购买工业品,供本阶级消费之用。③不生产阶级以与土地所有者阶级交换所得的10亿里弗尔货币,向生产阶级购买农产品,供本阶级消费之用。④生产阶级以交换所得的20亿里弗尔货币中得一半,向不生产阶级购买工业品,补偿原预付的损耗,供本阶级生产消费之用。⑤不生产阶级以10亿里弗尔货币向生产阶级购买农产品,补偿已消耗的工业原料,供本阶级生产消费之用。图一:经济表的图式再生产总额50亿生产阶级土地所有者、君主和不生产阶的年预付什一税征收者的收入级的预付20亿20亿10亿10亿10亿10亿10亿10亿20亿通过以上五个流通行为,其结果是:①土地所有者阶级得到了价值20亿里弗尔的农用于支付收入和原预付利息的数额总计:20亿其中一半被该阶级留作下一年的预付⑴⑵⑶⑷⑸用于支付收入和原预付利息的数额用于支付收入和原预付利息的数额总计:20亿其中一半被该阶级留作下一年的预付⑴⑵⑶⑷⑸用于支付收入和原预付利息的数额5产品和工业品,满足了本阶级的消费需要。②不生产阶级得到了20亿里弗尔的农产品,满足了本阶级的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的需要,同时还收回了10亿里弗尔货币,留作下年度作预付。③生产阶级得到20亿里弗尔货币,作为下一年度缴纳地租;得到10亿工业品,用作本阶级生产消费。此外,还有20亿里弗尔的农产品未参与流通,它留在本阶级内部分配,补偿年预付。这样,社会的在生产可以继续进行。魁奈的经济表比重商主义更深入地考察了宏观经济,他分析的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产品、总收入在社会生产三大阶级之间的交换关系,这是进行宏观静态、总量的分析,无疑是凯恩斯经济学的先驱。二、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1、《国富论》简介斯密的经济思想集中体现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简称《国富论》)中。全书共有五篇三十二章。第一篇研究分工、货币、价值和收入分配,第二篇研究资本,第三篇叙述欧洲经济发展史,第四篇评论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理论和政策,近似经济发展史,第五篇考察财政,这五篇由一个主题和基本思想联系成一个整体。《国富论》的主题是国民财富,即研究国民财富如何增加。所谓国民财富,就是一国国民每年消费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舒适品),也就是一国国民每年消费的商品总量。财富的源泉是什么?他认为是劳动。因为这些必需品和舒适品,或者由本国的劳动者直接生产出来,或者是用这些劳动产品向外国购买来。斯密克服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缺陷,宣布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增加财富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靠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靠增加生产劳动者人数。前者比后者更加重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靠分工。所以该书第一篇的中心议题是分工。另外,要增加工人人数就必须增加资本积累,改善资本使用,所以该书第二篇就讨论资本。第三、四篇,从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各种经济学角度探讨什么政策及学说能促进财富的增长。第五篇从财富的立场分析国家财政对财富发展的影响。《国富论》的基本思想是经济自由。在前两篇中,提出无论是扩大劳动分工还是增加资本,只要让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自由地活动就能够达到。第三、四篇,提出经济发展地历史证明经济自由政策是最能促进财富增长的政策;从提倡经济自由的角度来6评论中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第五篇讨论在经济充分自由的情况下,国家财政的收入和支出应当采取什么政策。总之,《国富论》建立了一个探讨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把经济自由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把增加国民财富作为经济发展的目的。这个体系及所述的各个原理,对于后人的研究起着重大的作用。2、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17世纪以来,不少古典经济学家都提出了经济自由的思想,斯密在此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斯密是从人的本性出发来谈经济自由思想的。斯密在《国富论》中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时,把具有多种品质的人和作为经济上的人区分开来,首次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认为经济运行和一切经济现象都是“经济人”活动的结果。“经济人”活动的动机,是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所谓人类利己主义的本性。每个人经济活动时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当然,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帮助,但是这种帮助只能靠刺激别人的利己心。要让他知道,他给别人做事,不是为了他人,而是为了自己,这样就产生了交换。这样,他把商品交换视为是合乎人的本性的一直自然现象。不仅商品交换是这样,货币、价值、工资、利润、利息、地租等经济范畴,归根到底也都是从人的本性中引申出来的。在这里,斯密从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及其行为出发,强调在经济领域中追求私利的意义。斯密这一思想有它积极作用的一面,即强调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要重视经济主体的物质利益,从刺激经济主体物质利益来调动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以后西方经济学由此而提出“利润极大化原则”思想。斯密认为,个人利润是和社会利益一致的。每个人各自追求个人利益的结果是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相互地共同利益,必然是全社会利益的增长。这是因为,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会促使他“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向达到的目的。”“看不见的手”,实际上是指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作用。这个调节作用,表现在,一方面,通过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的矛盾运动,使得商品的种类和数量与社会的有效需求相一致。另一方面,对生产资源或要素进行调节,使它按照最优的比例配置于各个生产部门,进行均衡的生产。这样,每个人都从个人利益出发,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结果使整个社会获得最大的利益。在这里,斯密从理论上说明了,在他那个时代,追求私利的私7人经济活动和整个国民经济活动有序发展的关系。从上述思想出发,斯密提出了理想的“自然秩序”的社会模式,从而提出了经济自由的主张。他认为,只有实现经济自由,才能增长国民财富。促进财富增长的因素是分工与资本。要是财富增加,就必须提高分工的程度、增加资本的数量和改善资本的使用。要实现这三个方面,只有让大家自由追求个人利益。首先,分工是人的交换倾向的结果,而人是为了自私目的而交换,人们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设法提高分工的程度;其次,资本增加的关键是节约,每个人出于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的愿望,就会节约;再次,每个人都知道资本用在何处最有利,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会把自己的资本投放到风险最小获利最大的部门。所以,他主张在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条件下,应
本文标题:外国经济学说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25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