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 2023年教学设计方案【汇编5篇】
1/202023年教学设计方案【汇编5篇】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那么我们该如何写较为完美的方案呢?以下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2023年教学设计方案【汇编5篇】”,供您参考阅读参考下载。教学设计方案【第一篇】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2、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学生: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教师: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2/201、导入新课: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教师板书课题)2、检查预习情况:⑴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粗字注音:局囿()招徕()饽饽()秫()秸荸荠()隔阂()商贩()蘸()⑵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招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机应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油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滑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0隔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⑴学生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首先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到班上进行交流。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模仿和评价。或者先由学生模仿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学生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⑵在学生介绍完各自搜集到的吆喝声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列出四至五种吆喝声:(兼顾时间、品种、声调特点),请2~3名学生尝试进行介绍。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同学的介绍,并就同学的介绍写下若干的优点和不足,包括内容、条理、语言等方面的评价。自读课文,通过比较把握课文的内容及结构:⑴自读课文,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课文介绍了关于北京街头吆喝的哪些内容?与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异同?与同学的介绍相比,课文的内容似乎更为丰富、复杂。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做到条理清楚、杂而不乱的?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你能从同学的介绍中听出这种感情吗?⑵学生围绕上述问题思考讨论后,在班上进行交流。相关提示如下:4/20课文介绍的内容:吆喝所代表的经营品种(4~10段);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11段);吆喝的声调(12段);吆喝的音韵节奏(13段)等。课文的结构层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找总起句、过渡句来理清文章的脉络,从而梳理出如下板书:作者的感情: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末段“倒还剩一种吆喝”即可体会出来)⑶在讨论、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在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介绍时,如何才能做到有条有理,秩序井然?参考提示:首先,要将要介绍的事物分成若干“类”(或若干方面的内容);其次,将这些“类”按一定的内在联系安排好先后顺序;最后,应使用一些具有概括作用的总起句和上下连接的过渡句。1、模拟吆喝,体味“吆喝”这一口头文化的独特魅力:⑴学生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吆喝声,进行模仿。并由学生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教师也可积极参与其中,进行京味语言的示范)⑵五人一组,请两组同学分别进行表演,无规律地进行不同品种的吆喝,重现老北京街头的热闹场景。5/202、交流与讨论:你如何看待当前街头的吆喝声?此题意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答案不求同一。教师宜引导学生从现代城市形象的角度来思考,并最终落实到“关注生活”这一目标上去,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课堂讨论后,可让学生以“城市的吆喝”为话题作文,作为课外拓展延伸的作业。批改后,出一期作文展。教学设计方案【第二篇】①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②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③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④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这是1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6/20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种类很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精心导入①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②也可通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③还可以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例如:a.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b.你在预习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下,好吗?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课题:看云识天气感知内容①检查预习中的字词。②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③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问题组:7/20a.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b.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研读赏析①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1文章,会更加清晰。②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a.共有几种类型的云?b.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巳也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教师总结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通过表格的填写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8/20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准确性,请同学们研读讨论。③合作探究a.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b.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④反馈交流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出示投影)读课文,理解概括交流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组思维更敏捷,问题组:9/20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内容。b.“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c.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d.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e.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a.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b.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c.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d.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e.论述有理即可。总结: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内容,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延伸作业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1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点评此教案突出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中去感悟文章,10/20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鲜明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本教案设计颇有新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热爱自然的情趣。本教案重点突出,难易适度,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整个教学流程贴切自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课前的积累到课堂中对问题组的研讨以及反馈回顾,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动态中,使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可以说,本教案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应用说明文,是很好的课例。但是本课设计一课时内容比较多,如果设计两课时也是可行的。教学设计方案【第三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凭借课文朴素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理解“真爱就像茉莉”的深意。重点: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真爱就像茉莉”的深意。相关课件1、揭示课题,欣赏茉莉图片。2、出示词语,指名读读。3、说说自己心中的茉莉。4、生活中有一种爱也像茉莉花一样,平淡无奇,却无比真挚,感人至深,所以人们说:爱如茉莉。5、指导读题。(淡淡的,却深有感触)11/201、这种爱没有豪言壮语,而是流淌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知道什么叫细节吗?交流。总结:细节,就是细小的情节或环节。可以是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温柔的动作、一个恬静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眼神……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就要关注这些细节,感受文章的语言,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或者一个段落中,体会人物内心那份真挚的情感,真诚的爱。2、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6-17小节,找出使你感动的细节,用“——”画出来。要读出你的感情,写出你的感动。3、请同学们选择一处最感动你的细节,把它读给大家听。注意:要读出你的感情,读完之后说出你的感动。细节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1、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茉莉般的爱?说说自己的体会。2、自己的病跟这顿饺子相比,哪个更重要?3、练习朗读,读出虚弱的语气。4、小结:普通的饺子,平凡的小事,看上去是那么的平淡无奇,却饱含着妈妈对爸爸真切的爱。爱是妈妈心中给爸爸煮的饺子。细节2: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
本文标题:2023年教学设计方案【汇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252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