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基于大食物观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大食物观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构建研究“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是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国粮食安全思路由传统的数量安全观向多目标的大食物观转变。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2年11月,“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作为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乡村振兴责任之一被写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第五条中;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树立大食物观和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成为我国农业政策的重点,基于大食物观来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传统粮食安全观相比,大食物观在强调主粮消费和数量安全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居民食物的多样化和健康属性,打破了“食物主要来源于耕地”的传统农业思维模式,提倡食物资源的多样化,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大食物观体现了我国农业发展目标从侧重粮食安全向粮食安全、营养健康、双碳目标、韧性和共同富裕多元目标的转变。大食物观为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实现食物供给来源的多元化指明了方向。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既是大食物观内涵的具体体现,也是大食物观的实现路径。因此,本文运用大食物观的思路,通过对农业、食物和营养相关政策、文献和数据的系统梳理来总结我国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上的主要做法和不足,并提出未来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对策建议。1、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现实基础1.1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稳定和扩大食物供给的需要学者们普遍预测未来我国口粮将继续维持高自给率,蔬菜、水果和水产品基本满足需求,但饲料粮的缺口将进一步增大,总体食物自给率将下降。根据OECD和FAO的预测,2030年中国小麦、大豆等食物合计的产需缺口规模为1.38亿t,其中小麦产需缺口为1020万t,大豆产需缺口为1.078亿t。国内学者预测2030年玉米自给率将从2019年的98%下降至2030年的83%,缺口达5300万t;油料作物食油自给率、糖料自给率将从2019年的98%和82%下降至2030年的86%和66%;牛肉、羊肉和奶制品的自给率也将持续下降。2035年我国的食物自给率将下降4~5个百分点,至90%左右,而2050年还将继续下降3~4个百分点;2035年我国的热量自给率将从2019年的约76%进一步下降到约65%。我国每年进口农产品相当于10亿亩(约0.67亿hm2)播种面积。因此,我国迫切需要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来稳定和扩大我国食物供给,以满足未来食物需求。1.2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满足人们多样化食物需求的要求传统的粮食安全观主要集中关注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物的供给能力,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食物消费升级,食物消费数量和多样性整体增加,出现明显的膳食结构转型特征,包括大米、面粉等口粮占比下降、肉蛋奶等高蛋白食物占比上升、蔬菜占比下降、高能量和方便食品饮料增加等。中国居民膳食消费水平与结构正在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形式上表现为由“粮菜型”向“粮肉菜果”多元型和由传统家庭烹饪型向现代便捷型转变。以“吃得饱”为主的粮食安全观要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放心”的多元大食物安全观逐步转变,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满足人们多样化食物需求的要求。1.3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农业食物系统转型的需要农业食物系统要向更加高产高效、营养健康、环境可持续、更具韧性、更具包容性的目标转型已成为国内外共识。农业食物系统转型也是践行大食物观,实现食物安全多维目标的必要手段。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在执行严格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逾越前提下发展生态适应、经济适宜、规模适度的大食物开发之路,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这体现了农业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增强农业食物系统的韧性最根本的途径在于不同的层面和食物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中的多样化,特别是生产的多样化;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通过食物类别、区域分布、生产模式等的多样化,分散风险、化整为零和减轻冲击强度,可以增强食物供应链应对冲击的韧性。因此,多元化的食物供给既可以满足人们对食物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又可以促进食物系统的可持续性、韧性和包容性,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促进共同富裕。2、我国多元化食物供给的主要做法2.1中央和地方合力增加国内粮食产量我国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国家统计局定义中的粮食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三大类,其中谷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其它谷物(如谷子、高粱、大麦、燕麦、荞麦等);豆类包括大豆、绿豆、红小豆等;薯类中包括马铃薯、甘薯;口粮主要指大米和小麦。我国粮食中的谷物与国际上的谷物概念一致,但我国的粮食覆盖的作物种类要明显超过谷物,尤其是我国把大豆纳入了粮食的范围。2015年起,我国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把马铃薯作为小麦、稻米、玉米三大主粮外的第四补充。有学者以小麦、稻谷、玉米、大豆、大麦、高粱构建“综合粮食”的概念,我国粮食的宽口径实质上也是多元化食物供给的体现。为了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压实地方政府在粮食安全方面责任的政策。1994年国家开始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2015年国务院印发《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2021年新修订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推动下,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3.05亿t增加到2022年的6.87亿t,年均增长1.86%。人均粮食占有量从1978年的319kg,增加到2022年的486kg,年均增长0.96%。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已经步入常态安全型,未来可考虑将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扩展和延伸,把提高食物自给能力纳入国家战略,全面实施“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食物保障可靠”的食物安全战略。2.2实施“菜篮子”等工程来保障重要农产品的供给除了粮食之外,我国也特别注重对肉油糖、禽蛋奶、果菜鱼等重要农副产品的供给保障,这其中的重点是实施“菜篮子”工程。1988年农业部提出《关于发展副食品生产保障城市供应的建议》,即实施“菜篮子工程”以解决城市副食品供应问题(包括肉、禽、蛋、奶、鱼、蔬菜),核心在于因地制宜的“划片”组织生产和供给,“菜篮子工程”于1989年开始正式在全国实施。1994年时任总理正式提出“菜篮子”工程实行市长负责制。2001年农业部发布《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支持畜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等。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办法》,相关部委也联合出台了《“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办法实施细则》。1978—2021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要低于人均其他重要农产品产量的增长速度;在各类重要农产品中,牛奶、水产品、猪牛羊肉的增长率相对较高。分时期来看,从改革开放到加入世贸组织间,人均粮食产量的增长率相对要低,但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增速相对以前要更快;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人均产量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前,这些重要农产品的人均产量增长相对较快,而之后增长相对较慢。2022年国家实施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大豆自给率提高3个百分点,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1.6个百分点。《“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通过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渔业转型升级、促进果菜茶多样化发展来保障粮食之外的其他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也提出棉油糖胶生产能力建设、动物防疫、生猪标准化养殖、草食畜牧业提升、奶业振兴工程、水产养殖转型升级、渔船更新改造和渔港建设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工程。2.3大量进口国际农产品弥补国内产能不足我国在2004年开始成为农产品贸易逆差国;在2011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据海关统计,2022年我国农产品进口额为2360.6亿美元,2002—2022年间农产品进口金额年均增长15.87%;2022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为982.6亿美元,2002—2022年间农产品出口金额年均增长8.85%。2022年我国进口农产品数量最多的是大豆和玉米,这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饲料粮的需求;进口的稻谷与小麦多以高品质为主,主要用于满足不同人群对主粮的多样化消费需求;此外,我国食用油和食糖也需要进口来满足需求。2022年我国出口农产品中以水海产品、蔬菜和食用菌、干鲜瓜果及坚果等优势农产品为主,但主要出口农产品的增长数量和速度要明显低于主要的进口农产品。从进口多元化的角度上看,2001—2019年我国粮食进口来源国在数量上明显增多;稻谷与小麦的进口集中度有明显降低,玉米与大豆的进口集中度基本保持平稳,对于少数进口渠道的依赖程度稳中有降。我国粮食进口渠道正朝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除了积极参与农产品贸易,我国也同时积极推动农业企业参与国际农业贸易与合作。特别是在2017年,我国支持中国化工集团在以430亿美元收购了农化和种子行业巨头先正达(世界第一大作物保护生产商和第三大种子供应商),这是中国历来最大的对外收购案。目前,中粮集团在营收和资产规模方面也超过了传统的国际四大粮商,位居世界第一,但在利润方面还有些差距。2.4逐步以系统的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来统筹农业、食物和营养政策在不同的时期,我国确立了不同的粮食安全政策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从注重粮食数量安全开始向兼顾数量安全和营养安全过渡;2012年以后,我国形成了更加多元、系统的粮食政策体系,同时兼顾数量安全、营养安全、生态安全和能力安全。在此过程中,我国逐步意识到了农业、食物与营养三者间的系统关系,出台了一系列的与农业、食物和营养相关的重大政策,逐步树立起系统的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特别的,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写入“树立大食物观”,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2017年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2020年国家统计局出台了《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20)》,并开始发布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数据。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了要“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3、我国多元化食物供给的不足3.1农产品供给与消费需求不匹配我国当前食物供求的总格局特点是口粮自给有余,但饲料、油、糖、肉、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供给缺口。以饲料粮为例,在“口粮过剩与饲料粮短缺并存”情况下,能量饲料与蛋白饲料播种面积占比偏低,饲料粮生产面临“高潜低用,低潜超用”、实际优势品种与潜在优势品种偏离、空间错配等问题。分品种上看,稻谷产大于需,仓储稻谷有待消化;小麦产需平衡有余,但
本文标题:基于大食物观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构建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492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