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市场经济第五讲:社会总供给.
第五讲:社会总供给•本讲主要内容:•社会总需求研究社会宏观经济的不足,菲利普斯曲线,滞胀;•社会总供给的概念,特点;•影响社会总供给的因素:劳动,资本,资源,组织管理;•简单介绍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将总需求和总供给联系起来考察社会宏观经济的运行。•凯恩斯的经济模型只考察社会需求方面,(凯恩斯在经济大萧条时对宏观经济进行研究,当时的社会情况决定了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是社会宏观经济的主要矛盾。)只要社会有需求,物资产品的供给是不考虑的,战后美国的肯尼迪总统第一次有目的的减税法案标志着凯恩斯的经济学成为西方官方认可的主流经济学。•由于凯恩斯经济学的应用,西方国家在战后经济没有出现象30年代的危机。总体而言,宏观经济以低通货膨胀,高增长运行,并且经济周期中的萧条是以增长率降低,而不是负增长表现的。•政府因为有了凯恩斯的经济学,对宏观经济采取了有效的“相机”调节的策略。•具体来说,经济在失业率上升时,政府采取扩大需求的策略,刺激经济;而在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则缩小社会需求,使过热经济降温,降低通货膨胀。•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Philips)通过整理英国1861-1957年的近一个世纪的统计资料,发现在货币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图示下。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工资上升率。•解释(英国,利普塞Lipsey):货币工资上涨率是劳动市场超额需求程度的函数,而失业率是劳动市场超额需求的负指数,对劳动的需求越是超过供给,失业串越低,由于存在超额需求,雇主之间的竞争会驱使货币工资率上升。反之,失业率越高,劳动市场上越是供过于求,货币工资的上涨率就越少。•用菲利普斯曲线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进行描绘。•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工资是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而也是产品价格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他们把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关系延伸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替代关系;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就越低;反之办然。当然,通货膨胀率与货币工资上涨率间有—个差额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菲利普斯曲线为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的理论。它意味着可以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或实现充分就业:而要降低通货膨胀率和稳定物价,就要以较高的失业率为代价。横轴为失业率,纵轴为通货膨胀率。方框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合理的空间,当实际的经济指标超过方框时,政府将进行相反的干预。•菲利普斯曲线为凯恩斯经济学的补充和实践性的说明,它意味着,社会通货膨胀和失业只有一种情况存在。因此,当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的发生“滞胀”(stagflation)后,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被修正了。•“滞胀”,即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同时存在。例如,在卡特总统时,美国的经济失业率为12%,而通货膨胀率也高达20%以上。•对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解释。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政府采取的以一定的通货膨胀换取低失业率的作法最终将被国民所认识到,因此他们会以过去的通货膨胀率作为工资增加的理由,工资更大幅度的增加使就业率不会上升,但通货膨胀率却更大了。•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所反映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屡次消彼长的关系便不存在,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示,就业率是一定的,即自然就业率。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横轴的交点表示自然失业率。•由于存在的滞胀,必须对凯恩斯的经济理论给予修正。因此,必须研究凯恩斯经济学所不予考虑的社会总供给。•如下图:当供给是完全弹性时,需求决定产出。•而当供给并不是完全弹性时,需求的上升尽管使产出增加,但却伴随着‘—定程度的物价上涨。•而当总供给因为某些原因(例如关键的投入短缺所产生的瓶颈制约)而不能扩大时,总需求的扩大只会引起物价上涨而不会有产出的增加。•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原因应当从总供给上寻找原因,即由于某种原因总供给减少了,表现为现有价格水平下,总产量的减少,曲线左上移动。•这时候,总需求未变,但价格上涨,产出下降。•西方国家,70年代的滞胀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中的主要投入品,石油的价格由于OPEC组织而上涨,从而使社会的总供给下降。使调节总需求为主要方法的凯恩斯理论陷于困境。•社会总供给是指在一定的物价水平下,整个杜会所能生产的所有产品的总和。它取决于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生产要素的总量和使用效果。(要素的总量可以称为“生产力”,使用效果为“生产关系”或“制度”,现代经济学将两者统称为生产要素。)(1)劳动。劳动是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马克思因为其重要性而将劳动量作为产品价值度量的根据,现在看来.用任何一种要素来度量产品价值在操作上看都是可行的,因此某些经济学派,抛弃了价值论。认为商品有价格就足够了,不需要价值去说明了。)一个国家可以提供的劳动量用劳动时间表示,等于劳动者的人数与个人劳动时间的乘积。劳动对于产出的作用。一方面,劳动量的增大受制于劳动的边际产出递减,使产出不可能随劳动的增加而无限增加。另一方面,劳动的供给也不是无限的,工资与劳动供给呈现出后弯性。•工资与劳动供给的关系在工资水平比较低时正相关,当工资高于某一水平时,则劳动的供给与工资负相关,使劳动供给曲线后弯。•后弯的原因,微观经济学认为是工资水平提高后,工资的收入效应大于工资的替代效应造成的。•劳动时间对于产出的关系表明,增加产出的劳动不在于增加劳动时间,而在于提高单位劳动时间中的产出,即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在于劳动者知识层次的提高,所以与凯恩斯经济学强调扩大总需求不同的现代经济学认为,提高一国经济总体水平的关键不在于一国的消费需求等需求因素,而在于一国的知识水平和人的素质。现代流行的知识经济学实际上是一种总供给的经济学。•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关健,现代经济学认为是教育。教育被上升为—种投资,从投资的角度去说明教育的年限,最大收益等。这样,投资就从物的角度扩展到人的角度。对人的投资需求同样也引起社会总需求的扩大,但这种需求扩大的同时,还会伴随着总供给的扩大,当总供给水平同时扩大时,杜会的总的来说产出水平便可以无膨胀地扩大,实现经济增长的最佳状态。(美国的“新经济”产生原因有许多解释,其中比较成功的应当说是知识经济学的解释。)总需求扩大的同时带来总供给的扩大,综合效果是,产出扩大而物价水平不变。(2)资本的供给。凯恩斯的经济学认为过多的储蓄如果不能转化为投资,会引起有效需求的不足,因此鼓励消费。现代经济学则从供给角度认为,储蓄是形成投资的前提,如果没有充分的储蓄,—国的资本供给便减少,这不利于总供给的扩大。但储蓄如何转化为投资呢?传统的投资是生产资料的投资,如厂房,机器等。而现代的经济学认为投资应当是科技的投资,即R—D(researchanddevelopment)。这种投资一方面使总需求扩大,另一方面使总供给扩大,起到与教育投资相同的作用。•在资本的供给方面,一国的货币政策具有凯恩斯经济学理论所不曾强调的作用。但关键并不在于如何用诸如利率等工具使储蓄提高,而在于如何使储蓄转化为R—D所需要的资本,因此制度的创新,发展风险投资市场是现代经济学强调高储蓄关健。•总之,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投资,在现代经济学中已不仅作为增加社会总需求的因素,更是作为扩大社会总供给的因素。(3)资源。生产要素中的资源,在过去往往被当成瓶颈的制约因素,例如土地或其他不可再生资源。现代经济学从供给角度研究资源的开发和节约,因此往往将对资源的研究统一到对风险投资的研究中去。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友展,已经不少有不可替代或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投资开发新的资源对经济产出的意义是直接使产出扩大,成本降低,从而使社会经济在低通胀甚至负通胀的情况下增长。(4)管理,组织和制度。凯恩斯的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的一个相同之处在于认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为0.这是他希望用国家干预来根本解决社会宏观经济问题的隐含理由。但实际的经济运行中交易成本是大于0的,有时,交易成本过大,使得某一经济行为,即使没有经济成本,也不会有收益。(例如,请求全国人民捐献1分钱).传统的古典经济学将企业家的才能作为生产要素,并没有说明为什么它是生产要素。现代经济学则从交易成本角度说明,因为企业家的工作降低的交易成本。•凡是在生产中不直接表现为降低经济成本或带来经济收益的,却对经济成本和收益有着必然影响的各种因素,简单称为“制度”(institution),制度经济学(institutionaleconomic)的开创者被认为是马克思,他用人的关系(生产关系)描绘制度,用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说明经济,第一次说明了经济和制度的关系。现代的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在于“交易费用”(transactioncost),用交易费用的增大和减少去说明制度的进化。•综上所述,总供给曲线现在的特征如下。•水平段称为“凯恩斯区域”(不同与货币需求中的概念),垂直段为古典区域,当需求曲线落在“凯恩斯区域”时,扩大需求,刺激经济,表现为需求曲线右移,产出增加,价格水平基本保持不变,从而使失业率在无通货膨胀的条件下降低:当需求曲线落在古典区域时,扩大需求,使曲线移动带来的效果只会使价格水平提高,产量却不扩大,这样,失业率不下降,而通货膨胀率却提高。•请同学自己说明总供给的变化对产出和均衡价格水平的影响。•简单介绍里根的“供给经济学”和由此而来的所谓“供给学派”。•背景。政策。对工会组织的打击.政策效果。对此政策的批评。•简单介绍中国目前‘科教兴国”的经济学意义,并简单评价。•本讲复习提纲:(1)凯恩斯经济学对总供给的假设。(2)简单说明“菲利普斯曲线”的经济学意义。(3)总供给影响因素有哪些?(4)劳动对总供给的影响?解释后弯的劳动供给曲线的经济学原因。(5)旨在提高劳动素质的教育对经济影响有哪几个方面?(6)现代经济学的资本投资与传统的投资有和不同?(?)什么是“交易费用”,制度对经济有什么影响?(8)掌握用总供给和总需求结合分析宏观经济的方法。
本文标题:市场经济第五讲:社会总供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56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