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 “千万工程”的深远意义与2023年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造就千万个美丽乡村(二篇材料)
“千万工程”的深远意义与2023年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造就千万个美丽乡村(二篇材料)“千万工程”的深远意义“千万工程”意义深远,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透视和解析。从乡村建设的视角看,“千万工程”就是乡村的“建设工程”,它给我们的启示意义至少有四点。一是乡村建设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又要重视引入市场力量。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资金需求量很大,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在加大政府对乡村建设投入的同时,创新乡村建设思路,发挥政府财政金融政策“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引入市场机制、建构利益机制,吸引企业、社会、村集体和村民多元主体共同投资和参与乡村建设,这将是解决乡村建设供给不足、资金短缺问题的重要路径。二是乡村建设既要实现有效供给,又要实现有效管护。实践中,乡村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发展需要,不仅与供给乏力有关,而且与这些项目设施的营运与管护不力有关。因此,必须解决好政府、企业、集体、农民等主体谁来营运与管护乡村社区公共性基础设施的问题。基本的思路是:明确相关公共设施的产权归属及其管护主体;强化公共设施规制及其监督监管;发挥乡村社区治理体系中的自治功能;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营运管护中导入市场机制。三是乡村建设既要防止大拆大建,又要避免低效率配置。也就是说,乡村建设不仅要防止脱离乡村自然与文化特点,甚至侵犯农民权益的大拆大建,也要避免忽视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具有空间效应与规模效应特征,避免守成不变的低效配置。这意味着,往村覆盖、往户延伸的乡村建设并不是静态的过程,而是动态的过程,是在乡村规划先导下,体现乡村人口相对集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四是乡村建设既要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又要注重发展性。乡村建设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体现乡村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在温饱社会阶段,乡村建设主要着眼于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的生存型乡村建设,但到了小康社会乃至更高社会阶段,乡村建设应体现发展型特点。我国现阶段的乡村建设,大部分地区重视体现乡村的多功能发展,乡村建设要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治理以及公共服务相结合,促进乡村价值的转化与提升,实现乡村更快更好发展。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表明,与乡村发展阶段和乡村发展功能有机结合的乡村建设,能包容多元建设主体和多种运行机制,是有效解决乡村建设供给乏力、管护不力、形态单一、活力不足的重要路径。从乡村建设的治理视角看,“千万工程”也是“治理工程”。20年来,浙江在“千万工程”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多种治理制度的功效,探索建立了“四位一体”的治理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一是“党政合一”的科层治理。浙江“千万工程”之所以能一以贯之、一抓到底,关键在于发挥“党政合一”垂直治理的制度功能。首先,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坚持把“千万工程”列为“书记工程”,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建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联系一个村制度,形成“五级书记”共抓共管的推进机制。其次,坚持各方协同和分级负责抓。各级均成立“千万工程”领导小组,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职能部门实施、多方共同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落实机制。二是“智治合一”的精准治理。在“千万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针对公共产品管理虽有规制措施但规制主体职责不清和不到位的难题,探索了将压实地方责任和数字化、信息化相互匹配的规制办法。先后探索出了河长制、道长制、所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等可参照的“简约化”制度选择与安排。农业农村领域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全面推广,将数字与信息技术同“千万工程”责任制相匹配,实现“智治合一”的精准问责和精准治理。三是“调动群众”的柔性治理。群众不仅要发动和带动,更要通过合适的制度安排来激励,其中德治与自治是关键。首先是深化村民自治。建立村民互助会、议事会、乡贤促进会等相关自治组织,推动乡村公共事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其次是增强法治保障。引导干部群众形成自觉守法、全民懂法、遇事找法的乡村法治秩序。再次是激发德治活力。将乡风文明与治理结合,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等对村民行为的引导,用崇德向善的力量,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四是“激励相容”的市场治理。市场机制是最能体现激励约束相融的制度,不仅在非公共性领域,而且在公共性领域,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也能发挥高效作用。浙江在“千万工程”建设中,积极引入市场机制,赋予相关主体(农民、企业)生态资源利用和公共设施建设(或管护)的使用权与经营权,不断丰富乡村人居环境内涵,提高人居环境水平,激活人居环境市场,将乡村公共产品转化为市场产品,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同时转变相关主体的公共行为。这一系列安排不仅促进了乡村各类休闲产业、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城乡要素的互通和融合发展,而且也实现了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设施保护与绿色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提质的相互促进。浙江“千万工程”四位一体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充分体现了乡村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产品治理中党政领导和群众参与的相互协同、科层制度与市场制度的功能互补、他治与自治的合理匹配、法治与德治的相互融合、数智与治理的有效结合,为乡村建设中社区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和营运管护,提供了既有理论创新又契合中国特色与实践的治理模式,很值得借鉴。面向新征程,浙江不断深化与提升“千万工程”,以“千万工程”为牵引和龙头、美丽乡村为底色、未来乡村为愿景、共同富裕为追求,致力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构建“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全域呈和美”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全方位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走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省域实践新路径。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造就千万个美丽乡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美丽乡村,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关键在于建设美丽乡村。一个破败调敝的乡村,支撑不起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我们国家现在还有6亿多的农民常年生活在农村,未来还会有4亿多人,把他们生活环境改善了、建美了,他们的幸福指数就会大大提高,就能激发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同时,在我们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大幅提升的背景下,有乡愁有美景有新鲜农产品的乡村越来越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建设美丽乡村,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正把乡村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此外,在当前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加大投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对于拉动发展,更具特殊意义。乡村要美,首先人居环境要美;乡村生态要振兴,首先人居环境要改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2018年2月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正式印发,明确提出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让新时代的乡村美起来”的愿望,第一次有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随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专门安排一章对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出部署;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列为重点工作目标之一。不久前,中办、国办转发了《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报告》,要求各地认真领会,积极推进;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污染防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要求,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就下一步如何建设美丽乡村,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我想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一是问题导向。问题是实践的起点、创新的起点,抓住问题就能抓住推动工作的“牛鼻子”。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哪里切入,如何尽快打开局面,是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浙江“千万工程”正是从解决农村垃圾等问题起步,后来不断延伸拓展整治范围、内涵,最终造就了千万个美丽乡村。当前,我们就是要从农村改厕、畜禽粪污废弃物处理、河塘沟渠清淤、生活污水处理、不良卫生习惯改变等出发,以建成美丽乡村为目标进行系统谋划,以突破重点问题来带动全局。二是规划引领。谋定而后动,整治村庄应规划先行。建设美丽乡村,需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没有规划或规划不统一的乡村建设,会在后续暴露出许多问题,浪费更多人力物力资源。借鉴浙江“千万工程”建设的头一条,就是要借鉴规划先行的经验。在修编规划时要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诸多要素,力求保持乡土风貌,方便居民生活,留住乡情乡愁。今年农业农村部把加强村庄规划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指导多地修编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绘制蓝图。三是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法宝。应充分尊重亿万农民在建设美丽乡村中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并发挥他们在建设美丽乡村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时刻要注意:再美丽的乡村仍然是农民的乡村,只有农民真正参与并主导,美丽乡村才实至名归。离开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工作要么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要么是事倍功半、虎头蛇尾。只有依靠农民群众,发动农民群众,才能汇聚建成美丽乡村的强大合力,才能形成持续推动美丽乡村的内生力量。浙江“千万工程”正是从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入手,并在建设过程中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调动农民群众,所以才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功。四是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美丽乡村建设核心要义就是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涵养自然,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到乡村建设发展的全过程全领域,有效挖掘开发乡村生态的经济价值,将生态优势切实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同步建设,实现生态美与经济强的有机统一。浙江“千万工程”将村庄整治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环境美了起来,产业也跟了上来。我们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的有机融合。五是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乡村,是长远的事业,绝非朝夕之功,一蹴而就。韩长赋部长在今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表示,农村环境整治不是三年两年就能够干完的事,要“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浙江“千万工程”自2003年启动以来,浙江省委和省政府一直抓在手上,一任接着一任干,才有今天的成就。所以,我们建设美丽乡村,千万不能急功近利,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虽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要有这种泽被后人的使命精神和历史担当。今天揭晓的美丽乡村百佳范例,都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先进典型代表。希望大家互学互进,永葆先进,带动更多乡村一起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从一处美延伸成为处处美,从一时美变成长久美,让广大乡村生态越来越美、经济越来越美、生活越来越美。同时,也希望中国农村杂志社强化媒体担当,联合各界力量,把美丽乡村范例一个一个选出来,把活动一届一届办下去,办出品牌,办出影响力,为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标题:“千万工程”的深远意义与2023年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造就千万个美丽乡村(二篇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734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