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最新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最新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最新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第一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1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在教学中以读为主线,以情感体验为载体,以听、说、读、写、思为实践平台,以质疑问难、解决问题为效益优化,展开教学,抓住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的重点,突破在读中领悟语言表情达意的特色的难点,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话,导入1、谈话回顾旧知。2、教师导入。二、以情入境,突出重点1、提领全文关键句,解读全文,学生边读边划出父子了不起的语段。2、默读相关语段,思考他们怎样了不起,写出体会。3、小组交流:4、全班交流: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让其真情流露,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体会其语言的真意。用教师的驱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随机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播放相关镜头,音乐引导学生读中想,读中说,读中写。让学生从父子的“了不起”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三、品读感悟,突破难点在品读感悟中,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特征和规律,寻找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利用评价语言顺水推舟,渗透语言表情达意的特色和读书方法:切入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切入情景:16自然段感受儿子在绝境中冷静、勇敢。想象在长38小时中,漆黑的瓦砾堆底下会有怎样的感人镜头。结合课后练习,读写有机结合,落到实处。四、探索体验,化解疑点1、学生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还有什参考资料,少熬夜!么没弄懂的问题?2、质疑问难,梳理归纳。3、自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五、创读升华,拓展延伸1、播放父子拥抱的配乐画面,学生自然带着各自的感受和体会融入到这激动人心时刻,再诵读这激动人心的句子──全文关键句(照应开头)2、感动了就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感动了说说都想到了什么?3、推荐有关人物亲情的文章和动物亲情文章。板书设计17、地震中的父与子了不起父子守刚执勇无冷信强着敢私静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和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父亲对儿子的爱──责任与;感悟父爱让儿子对父亲产生出信赖。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进行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品质。3、鼓励学生带着欣赏与批判的'眼光去阅读,品味文本,思考文本。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进行描写,感悟父亲对儿子的爱──责任与;感悟父爱让儿子对父亲产生出信赖。教学准备将重点语段制作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谁来读一读课题?2、(板书:17、地震中的父与子)“震”字的上面是个“雨”字头,“雨”字头代表自然现象,“地震”就是一种自然现象。3,齐读课题。二、领悟方法1、同学们,这篇课文,大家已经读了好几遍了。每一遍读,你的心底都会产生点点滴滴的感受。这一次,你再读课文的时候,一边放声朗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你心底的感受会更加深刻。2、读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吗?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句话。3、无论是父亲的伟大,还是儿子的了不起,所有的这些都自于父亲对儿子的那份深深的──爱。参考资料,少熬夜!4、要想读懂父亲心底的那份沉甸甸的爱,就要细细地阅读课文,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脸色神色)。5、请大家静心默读1~12自然段,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一位父亲心底的爱?把这些词语圈画出来。6、爱是什么?这沉甸甸的爱就是一句句真挚的话语,就是一个个坚定的举止,就是一个个凝重的眼神。一句话,爱就是一个个细节。仅仅知道这些还不够,我们还要细细地品味这些细节。三、爱是细节1、哪些词句让你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位父亲心底的爱?按照课文记叙的顺序我们来交流你圈画的句子。2、交流体会。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1)品味动词“冲”字,你能体会出父亲的心情吗?(急切,担忧)(2)带着你的体会朗读这句话。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1)又抓住了一个细节,品味父亲的神色描写,“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父亲的心怎么样了?(伤心,绝望,悲痛)父亲绝望了吗?(2)带着你的体会读。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1)“坚定”,下定了决心,把这种感觉读出来。(2)听了你的朗读,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悲痛欲绝但又重新挺立的父亲。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你是不是来帮助我?”(1)都有谁劝说过父亲离开?他们是怎样劝说的?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他们怎么劝的?消防队长怎么劝?警察怎么劝?(2)面对他们的劝说,父亲是怎样回应的?(指名读)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劝他离开,他却问──消防队长劝阻他,他还问──警察下了命令,他仍然问──(3)这三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什么意思?他会带着怎样的语气读?(齐读)参考资料,少熬夜!当有些人走上前来劝说父亲,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地问──当消防队长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他急切地问──警察走上前来,要父亲马上回家。这个一心要救儿子的父亲简直要崩溃了,于是他问道──(4)作者为什么没有用一句话概括地表达父亲的回应,而是把这这句话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表达着?(5)一句话重复地出现,一个执着、坚定的父亲形象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1)父亲一个人在废墟上挖了多少个小时?课文可不是这样写的?你读一读。(2)每个同学都读一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3)36个小时,多么的漫长,慢慢地写时间过去,才会让人感到它的漫长。谁来读一读?(语气缓慢)(4)36小时里,父亲的心情怎样?(急切)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父亲心中的急切?(也可以范读)(5)如果没有这场地震,在这36小时里,父亲会做些什么?(吃饭睡觉休息)在这36小时里,父亲吃饭了吗?睡觉了吗?休息了吗?(6)读一读这段话,想想在这36小时里,父亲做了什么呢?(一个简简单单的“挖”字,但在同学们心中,它却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7)读一读这段话,想想在这36小时里,还会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8)无论怎样,父亲都没有停止挖掘,想到这,你会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读?(沉重,敬佩)(9)是什么支撑着他一个站在废墟上?是什么支撑他在废墟上坚持了36个小时,是什么支撑支撑他一刻不停地苦苦地挖掘?你知道,作为一个父亲,最首要的责任是什么?(就是因为“责任”二字深深地刻在了父亲的心底,才使他苦苦地挖了36个小时。父爱是什么?父爱是责任,因为责任,父亲才会常常对儿子说: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10)引读:当父亲看到儿子的学校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是这句话给了他以希望──当人们都来劝说父亲,让他放弃时,是这句话回响在他的耳畔──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参考资料,少熬夜!(父爱是什么?父爱是责任,父爱是,这就是深深的父爱。)四、爱是信赖1、时间在推移,父亲艰难的挖掘着,37小时,38小时,奇迹出现了!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那令人激动的场面。2、从12自然段最后一句到课文结束,边读边体会一下当时父亲和儿子的心情。3、此刻,这对父与子的心情怎样?没有一个词语写的是心情,从哪体会到的?(标点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读书不可忽视标点,它无声,但有情。)4、分角色读一读这部分内容,把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这是读书的境界。5、你们知道这位阿曼达几岁吗?这个孩子的话语中,哪些词句打动了你的心?6、引读:当儿子在瓦砾下饥渴难耐的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希望──当生命的通道开辟出来的时候,是这句话让7岁的儿子选择了最后一个离开──7、总结:爱是什么呢?爱就是一份责任,爱就是一句,正是着一份责任与一句让小小的儿子对父亲产生了信赖,爱也是一种信赖,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五、作业必做: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搜集汶川地震的照片,阅读照片后,用一、两句话写写爱是什么?选做:有的同学质疑:为什么有的父母哭了一会儿就离开了……请你带着批判的眼光再次阅读课文,你会提出哪些疑问呢?如果你觉得哪些地方不合理,可以创造性地修改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第三篇】杭州余杭临平一小蒋军晶预案《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制教材第七册课文,人教版六年制教材第九册课文。课文的大致内容是:1989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4位小朋友。下面,我将自己设计该课教学时的若干个想法,按顺序原原本本加以呈现,我希望我的这种“原生态”呈现,能最大限度地表明我的设计理念:参考资料,少熬夜!1、让学生感动。让学生感动,于是有了学生为可怜的《小珊迪》掬一把同情的泪;让学生感动,于是有了学生为用生命铸就《丰碑》的军需处长荡气回肠;让学生感动,于是有了学生《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的情深意长。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她是以精神获得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知识获得为主要目标。没有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积淀,语文课将苍白无力。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感动,是上好这篇课文的前提。2、让学生清楚自己为什么感动。我忽然想,让学生感动,难道就够了吗?事实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不长,只有3个生字,也没晦涩的词句,即使没有老师小心翼翼的精心的引领,学生也完全可以自己把这篇课文读懂,并且心甘情愿地被感动,感动于“这位父亲”的超乎常人的坚强、坚持、信念与爱。因为正是由于这位父亲异于常人的行为,才使结局那么圆满、皆大欢喜,然而这样的接近于奇迹的结局毕竟太具有偶然性。于是,一个念头就盘恒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假如,假如事情没有那么圆满,这位不顾其他父亲以及警察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后,最终找到的只是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甚至引起爆炸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学生还会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吗?还会吗?我觉得我有责任让学生思考甚至选择,自己是为事情的结局感动,还是在事情的过程中感动。3、让学生思考为谁感动?我习惯在备课时,邀请个别学生先谈谈他自学课文之后的感想,在采访与倾听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一种倾向,那就是学生会认为,那14位孩子的父亲过早地放弃了拯救自己儿子的努力,他们对自己儿子爱得还不够深,甚至有的学生会认为那些父亲是胆小懦弱的。特殊时刻正常的理性被误解为“贪生怕死”,这让我感到害怕,因为这种误解将会衍生出一种在我看来是畸形的价值观。我们有理由相信,普天之下,父母舐犊之情都是一样的,那14位父亲对儿女的无与伦比的爱以及丧子之痛,是被文学处理中的“详略得当”中的“略”略去了,被语言文字天然所具有的“形而上”的倾向蒙蔽了……我总觉得我应该站出来,发挥我的主导作用,让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父亲的爱去感动学生。基于上面意识流般的思考,我有了如下教学:案例一、续写文章结局,建构对父亲的初步印象。教学预想:让学生与文本、与老师、与学生进
本文标题:《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763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