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微观经济学(讲授提纲)
1微观经济学(讲授提纲)教材:《微观经济学》周惠中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一章导论:经济学和经济思维“经济”的含义:1、指节省、效率,即以较少的耗费获得较大的效果;2、统称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交换等活动,以及组织这些活动的制度、系统等。英文“经济”一词economy最早源于古希腊,原意指家计管理。后来又出现了“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说法。“政治经济学”(PoliticalEconomy)最早出现于17世纪的法国,指对国家事物的公共管理、政策和经济活动。19世纪,该说法出现了分歧,有的认为它范围太窄,有的认为它太宽。19世纪末,“经济学”基本上取代了“政治经济学”。但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又重提“政治经济学”一词。现代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探讨人类社会如何有效率地利用各种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的科学。具体而言,经济学研究人类在生产、消费、交换和分配中的行为和相互关系。一、经济理性和资源的相对稀缺性经济学有两个基本假设:人的经济理性和资源的相对稀缺性。1.经济理性:主要是指人们处理经济问题的行为的合理性和最优性。而这实际上涉及到人们知识和信息完备性、及时性、和无代价的假定。2.资源的相对稀缺性:资源的数量相对于人类社会的使用要求而言总是有限的。同时,资源又是多用途的。我们把数量有限而又具有多种用途的资源称作相对稀缺资源,或者稀缺资源。3.机会成本:资源的有限性和多用途性是经济学中的一对矛盾,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原因。因为当某一定量的某种资源被用于一种用途时,就不可能被用于其它用途。我们把一定量某种资源被用于其它用途时所能产生的最大价值叫做这一定量某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只有稀缺资源才会有机会成本,而不稀缺的资源就不会有机会成本,或者说机会成本为零。作为经济学对象的只是相对稀缺的、机会成本大于零的资源。从这一角度说,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将有限的资源有效率地配置于多种需求和欲望的科学。二、方法论1.经济模型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是采用经济模型的研究方法。经济模型就是对经济现实关系的某种主观抽象和概括,用来解释和预测现象的。经济模型一般都要经过检验才能加以肯定或者否定。经济模型有两种检验方法:一是直接检验,即检验理论模型的基本假设和描述是否有合理的现实依据。二是间接检验:即检验经济模型所揭示的规律或论断与实际经验是否相符合。要注意的是,任何经济理论和模型都只是大致上从某种角度对经济现实进行简化和描述。因此,某一理论或模型很可能会简化掉持不同观点的理论所特别强调的因素。这样一来,经济理论和模型的检验常常是很困难的事。2.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研究有限的资源在某一经济中是如何被配置和使用的,它试图如实地描述经济活动并揭示其客观规律。它一般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涉及经济学家的个人价值观念。2规范经济学:回答“应该如何”的问题,往往涉及经济学家个人的价值观念。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之间往往相互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要受后者的影响;后者是前者的导向和目的3.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个量,主要运用最优化和均衡的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总量,主要运用均衡方法。它们都不排斥其它分析方法。三、“经济思维”学习经济学主要是学会“经济思维”,学会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得到一套现成的答案。这种思维的显著特点就是其成本-收益分析。例一:票证买卖。为解决物品紧缺问题,而实行票证…票证买卖违法,但说明票证分配不适应某些人们的具体的、实际需要…监督社会票证分配、禁止票证买卖需求花费一定的社会成本…也会抬高票证的黑市价格。经济学家应该分析与权衡票证分配与自由买卖二者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然后得出结论,而不能轻率给以肯定或者否定。例二:排队问题。排队的均衡说明:第一,要达到均衡,资源的自由流动是十分关键的。第二,人们的相互作用本身会产生或者披露新的信息,而这新的信息又会进一步影响参与者的行为。四、经济学基础-需求和供给需求:个人需求、市场需求。价格(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收入、偏好、预期、相关商品的价格。需求函数(需求曲线)。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需求规律(法则)供给:企业供给、市场供给。价格、生产技术、劳动、资本、原料等的投入品价格。供给函数(供给曲线)。供给的变动和供给量的变动。供给规律(法则)。市场价格:(均衡价格)均衡价格的稳定性、趋势、调整非均衡价格的含义、后果非价格因素变动对于均衡的影响。第二章消费者偏好和选择个人的消费行为构成了市场需求的基础。消费决策是需要(欲望)和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购买力约束之下,消费者的选择取决于他的偏好。一、预算约束1、预算约束:购买力(有效需求)的大小构成了人们对于消费品选择和购买的约束,而购买力(有效需求)则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预算约束函数(预算约束方程)为:其中,P,P分别为x,y商品的价格,X和Y分别为x,y商品的数量,I为消费者的收入。32、收入和价格变化对预算约束的影响:一般说来,收入增加后的预算直线会在原预算直线上方与原来的预算直线相平行。这是因为预算直线的斜率由商品的相对价格所决定,当价格被假定不变时,预算直线的斜率也不变,所以预算直线因收入增加而向上平行移动。同样道理,当价格不变而收入减少时,预算曲线将向原点方向平移。在预算直线图形上,如果收入和Y商品的价格水平不变,X商品的价格上升,则预算直线与横轴的交点会向原点移近,使预算直线的斜率变大;反之,如果收入和Y商品的价格水平不变,X商品的价格下降,则预算直线与横轴的交点会向原点右方移动,使预算直线的斜率变小。在预算直线图形上,如果收入和X商品的价格水平不变,Y商品的价格上升,则预算直线与纵轴的交点会向下移动,使预算直线的斜率变小;反之,如果收入和X商品的价格水平不变,Y商品的价格下降,则预算直线与纵轴的交点会向上方移动,使预算直线的斜率变大。如果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增加(或者减少),则预算直线会平行向下(向上)移动。其它变化则可以在此基础上类推。至于多种商品和服务情况下的消费者预算约束,可以表达如下:3、税赋或补贴对预算约束的影响:它们使预算线不再是线性的。一般说来,灾民比较喜欢收入补贴而不是实物补贴。因购买量不同而价格不同的价格制度称为非线性价格。二、消费者偏好和无差异曲线1.关于消费选择的基本假设:(1)完备性假设:给定消费空间里任何一对消费组合A和B,下列三者关系之一必成立:或者A>B,或者B>A,或者A∽B。这意味着,消费者可以在两组消费组合中作出一种明确的判断。(2)传递性假设:如果某消费者认为A比B好,B又比C好,那么,他一定认为A比C好。这也就是说,消费者的理性选择是一致的,不会自相矛盾。给定三组消费组合A、B和C,A>B且B>C,蕴含A>C。又,A∽B且B∽C,蕴含A∽C。由此,我们也可以导出A≥B和B≥C,蕴含A≥C。(3)不饱和性:在大多数消费问题中,人们总是认为商品越多越好。这就是所谓的不饱和性,也叫做“越多越好”的原则,即在其它状况都一致的条件下,某商品越多,消费者就感到越满意。以A=(A,A,…,A)和B=(B,B,…,B)表示两组消费组合,其中A和B分别是A和B中商品I的数量。如果对所有的I,A≥B,并且其中至少存在一个j使得A>B,那么A>B。此即不饱和性(“越多越好”原则)的逻辑表述。应该注意的是这原则并非消费中的一般规律。关键在于,这里强调的是合乎情理的“稀缺商品”,而且是有一定限度的。对于不符合这一前提的商品和服务,当然不会是“越多越好”。2.无差异曲线:所有给予消费者同等满意程度的消费组合的几何表示。无差异曲线的特点:(1)向右下方倾斜;(2)凸向原点。(3)消费空间中密布着无数条无差异曲线。(4)无差异曲线的全体都已经对消费空间的所有组合排了序,因而完整地描绘了某一消费者对于各种消费组合的偏好态度。越是处于右上方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满意程度越高,越是处于左下方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满意程度越低。这些无差异曲线的全体叫做消费者的偏好映照。(5)消费空间中,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绝不会相交,也不平行。应该注意,在一种物品“越多越好”而另一种物品“越多越糟”的情况下,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正。而且越是处于右方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满意程度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补偿原则”画出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4还应该注意,经济学中的偏好概念通常是静态的。因为首先,经济学是以给定的个人偏好为出发点的。其次,经济学一般假定个人偏好在决策过程中是不变的。不过,事实上,人们的偏好并非固定不变。三、替代品和互补品两种完全替代品不管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数量相等,就会使消费者得到相同的效用。于是,无差异曲线便是一条直线。当然,该直线的斜率不一定是-1。完全互补品的无差异曲线呈“L”形。多数商品既非完全替代品又非完全互补品,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呈凸向原点的形状。这种形状即反映了人们消费多样化的心态,也反映了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四、边际替代率一般而言,如果X商品的消费量变化为Δx,为使消费者的效用不变,Y商品的消费量必需相应增加或减少Δy,比值Δy/Δx的绝对值便是边际替代率MRS(MarginalRateofSubstitution)。在两种商品都是越多越好的情况下,比值Δy/Δx为负。要使消费者的效用不变,一种商品增加(减少)时,另一种商品必需减少(增加)。边际替代率的精确表达应该是比值Δy/Δx在Δx趋于零时的极限的绝对值。在图形上,边际替代率表示为无差异曲线上某点的斜率的绝对值。代表消费组合的点沿着无差异曲线不断向下移动时,边际替代率将变得越来越小,这就是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五、消费者选择把预算约束和偏好映照放在一起就可以分析消费者如何选择其消费组合以达到最高满意程度(或者说最大效用)。一般说来,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应该是预算直线和某条无差异曲线相切的切点。或者说,无差异曲线在最优消费点的斜率等于预算直线的斜率。这也可以说是,在最优消费状态下,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之比,即MRS=P/P。其经济含义是,在最优消费条件下,消费者个人对两种商品的相对边际价值的估量等于这两种商品的边际市场成本之比。当然,边际替代率等于价格之比的最优条件也有例外。那就是“拐角解”(cornersolution)的情况。所谓“拐角解”是一种极端的情况,它是当一种商品不被消费(或选择)而只消费另一种商品时,最优选择点出现在消费约束线的端点上的情况。当“拐角解”出现时,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在所有的消费水平下都大于价格之比。这时,消费者只消费两种商品中的一种使其满足得以最大化。我们的书上把“拐角解”叫做“边界解”,意思是说,消费者的消费达到了消费空间的一个边界,再也不能沿原无差异曲线的方向进行调节了。“边界解”的产生是因为消费者个人对两种商品所赋予的相对价值与它们的相对成本(市场价格)相差太远,消费者便不得不放弃其中一种商品。一般说来,在完全替代品的情况下,最优选择常常是“拐角解”(“边界解”)。因为,完全替代品的需求对相对价格的反应十分剧烈。有时价格的微小变动可以引起需求的大起大落。在通常情况下,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性越强,其需求对相对价格的变动就越敏感,竞争也越激烈。六、消费者选择的应用1.实物补助、价格补助和收入补贴:如果给定救济拨款,灾民在收入补助方案下可能比在实物补助方案下得到更多的实惠。因为实物补助限制了接受者的选择范围,而价格补贴也会扭曲接受者所面临的相对成本,所以两者的效率都不如收入补贴。这个结论也同样适用于税收,一般而言,收入所得税、人5头税对价格扭曲的影响比销售税、周转税要小,因此效率损失较小。当然,这里仅仅是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看,而没有考虑补助或赋税的社会、政治效果及其影响。2.时间约束和票证约束:预算约束的概念可以推广到其它稀缺资源的约束。比如,时间。在计划经济中,价格一般并不承担平衡供求的作用。产品供不应求时,政府往往采用配给机制来调节,比如发放票证。也可以用时间机制来配给,比如“先到先买”的原则,通过花
本文标题:微观经济学(讲授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78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