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成渝经济区与北部湾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与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研究专题讲课大纲一、两大经济区的由来二、两大经济区的比较优势三、两大经济区的发展重点问题一、两大经济区的由来(一)成渝经济区的由来1、概念的产生(1997年—2003年)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挂牌揭幕大会举行,成为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这标志着成渝两地在行政管理上的分离。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而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区域发展战略来探讨是如何选择启动地区。而重庆和成都之间及其周围地区,…是西部大开发中最重要的经济增长中心之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成渝两地提出了密切合作的更高要求”。200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提出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实施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和南贵昆经济区的空间开发战略。四川、重庆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开发的主体地位得以确定。2001年成渝签订《重庆—成都经济合作会谈纪要》,提出携手打造“成渝经济走廊”。2003年,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调整空间结构研究》指出,“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与城镇数量最密集区域,也是西部地区工农业生产最为发达区域。建议加快整合成渝地区,使成都、重庆两大增长极转化整合成一条巨大的增长轴,并使此增长轴具有两个单增长极所不具有的功能”。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3年的研究报告《中国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指出,“在未来5~10年内,要积极构建以成渝两大都市为中心、各级中心城市相互联系和合作的中国西部最大的双核城市群,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最大战略支撑点,西部地区人口、产业、信息、科技和文化等集聚中心,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2、成渝经济区的发展问题正式确立(2003年底-2005年)2004年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规划组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中重点经济带研究》中指出,“长江上游经济带的空间布局特征是‘蝌蚪型经济带’,区域中心是成渝经济区”。2004年2月3日四川省和重庆市的高层领导在成都签署了《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和交通、旅游、农业、公安、文化、广播电视等6个方面的具体协议(统称为l+6”川渝合作协议),这标志着1997年重庆直辖后川渝竞争合作关系乃至整个川渝经济区建设在中国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2004年4月23日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召开“中国西部大开发重点经济带发展国际研讨会”,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三个重点地带选择是对的,但范围还是太大,近十年开发地区还可集中一点。成渝地区是最具开发条件的地区,西部大开发在这个地区首先推进是很重要的。”2004年7月18日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在《中国经济时报》上提到,“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五大增长极’……五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成渝地区发展势头也很猛,可成为长江中上游的经济中心,带动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2005年9月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顾问林凌研究员牵头、联合重庆市社会科学院和重庆工商大学以及川渝数十位专家完成了2003年11月中标的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课题《共建繁荣: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面向未来的七点策略和行动计划》,首次明确界定了成渝经济区的范围。这些研究报告所作出的结论和提出的建议,为国家发改委把成渝地区列为“十一五”经济区规划的试点地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现实的佐证。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成渝经济区纳入了国家“十一五”前期规划的重点发展区域,明确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为成渝两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十一五”规划的中标以及成渝两地《框架协议》的签订把川渝合作和共谋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推向近十年来的高潮,也标志着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和规划已从学术界的研究、国家发改委的倡导,深入到两省市党委和政府的实际行动。3、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在各个层面全面推开(2005年底-2009年)2007年4月2日,川渝两省市进一步在成都签署了《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以及交通、旅游、工业等部门的合作协议,确立进一步加强川渝联合与协作的总体框架。2007年10月20日,川渝两省市相关部门和涉及区县,在四川省广安市举行了“首届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互动工作座谈会”,签署了《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互动框架协议》和《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互动工作协调机制》合作文件,以及交通、旅游、工业等部门合作协议、相关区县、相邻区域的次区域合作协议等。2009年10月2日四川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推进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一极一轴一区块”的总体区域发展格局。这说明,成渝两地近年来正逐步打破“分家”意识和行政壁垒,在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加强对接、整合,使成渝经济互融度进一步提高。4、成渝经济区发展问题从区域合作层面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09年底——)2009年12月初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规划》,成渝经济区规划即将呼之欲出,这意味着成渝经济区发展问题已从区域合作层面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层面,即从国家层面明确成渝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总体布局和发展目标,并提出促进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区域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二)北部湾经济区的由来1、基本概念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发展(环北部湾经济区)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下,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下出现的新型区域合作形式,是新时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环北部湾经济圈合作在理论、实践上的深化和发展。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又是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一般来说可区分为三个层面,国内的经济区域;超越国家界限由几个国家构成的世界经济区域;几个国家部分地区共同构成的经济区域,如湄公河流域经济区等。如果说区域是一个特定的空间范围,则次区域是相对于这个范围更小的范围,是由多个毗邻国家的毗邻地区组成的跨边界的区域,且区域中的地区具有邻近性、相似性、包容性和相互依赖性等特性。次区域经济合作一般起因于国家间的接合部,通过海洋的联系、陆地的联系、河流的联系所形成的区域性合作,合作伙伴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大国的一个省或数个省。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合作是指若干国家或地区接壤区域之间的跨国界的,基于平等互利原则,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而开展的较长时期的经济协作活动,其实质是生产要素在“次区域”这个地缘范围内的趋向自由化的流动,从而带来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和生产效率的相应提高。2、历史进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正式实施,给作为其核心内容之一的环北部湾经济圈合作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2000年11月,在新加坡召开的第4次东盟一中国领导人会议上,朱镕基总理提出了“加强贸易、投资联系,建立自由贸易关系”的倡议,得到了多数东南亚国家的积极响应。2001年11月,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召开的第5次东盟一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达成了至2010年共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大共识。这将是世界人口最多的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面积达到约140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亿,GDP近3万亿美元,贸易规模约2万亿美元。2002年11月4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召开的第6次东盟一中国领导人会议上,11个国家领导人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定》,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进入实质性构建与发展阶段。2004年5月20曰,越南总理潘文凯来华访问,在与我国总理温家宝座谈时,提出中越合作建设“两廊一圈”的建议,其中的“两廊”即“昆明一老街一河内一海防一广宁”、“南宁一谅山一河内一海防一广宁”两个经济走廊,“一圈”即北部湾经济圈。从2005年7月20日起,中国和东盟(主要是老东盟6国)正式开始按照《货物贸易协议》规定的时间表,对原产于中国和东盟约7000个税目的产品相互给予优惠关税待遇,以自由贸易区的税率实现彼此货物的自由贸易。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实质实施,给环北部湾经济圈次区域经济合作带来了机遇。东盟10国中有9国为沿海国,海洋是这些国家联系外界的重要通道,因而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专家提出了“海上东盟”的概念。而环北部湾地区,它介于东亚与东南亚之间,东经琼州海峡可通达广东、福建及北方沿海,南抵海南,西达越南,西南出北部湾可到东南亚、印度半岛,是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可以说,环北部湾是“海上东盟”的重心,具有以港口为核心的经济开放和经济辐射的战略价值。因此,作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重要跨国地域单元的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发展,一时成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热点。2004年10月7、8日,温家宝总理对越南进行了正式访问,中国和越南发表联合公报,同意在两国政府经贸合作委员会框架下成立专家组,积极探讨建设“两廊一圈”的可行性。2005年7月,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在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时,与胡锦涛主席就关于同意共同维护海上治安和渔业生产秩序,尽快启动北部湾跨界油气构造勘采合作问题上达成了一致。2005年10月21日至11月2目,应越共中央总书记农德孟和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的邀请,胡锦涛主席对越南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访问期间,中越两国政府和双方代表公司签署了10多项合作协议,其中包括中越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中国政府向越南提供优惠贷款框架协议等,涉及电力、通信、化工运输等领域。在2006年7月20日举行的“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广西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又提出了中国一东盟“M”型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构想,并在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基础上提出了泛环北部湾经济圈的理念,将环北部湾经济合作延伸到隔海相邻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文莱,涉及包括中国在内的7个国家。2008年1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颁布,规划的前言中写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陆地国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人口1255万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北部湾规划”)依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编制。规划期为2006—2020年。2010年3月19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正式批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群规划纲要》。这是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之后,国家批准支持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发展的又一战略性宏观规划。这些规划的颁布标准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二、两个经济区的区位特点和发展优势(一)成渝经济区的区位特点和发展优势1、区位特点经济区的范围界定重庆市包括:重庆主城区、江津市、永川市、合川市、南川市、涪陵区、万州区等36个县。四川省包括:成都市、绵阳市、德阳市、眉山市、乐山市、宜宾市、泸州市、自贡市、资阳市、内江市、达州市、广安市、南充市、遂宁市、雅安市的雨城区和名山县。重庆和成都两个特大中心城市正好处在成渝经济区的两端。在两城市辐射区内,有33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130多个县城和2213个小城镇,形成全国少见的双核城市群。区域面积:20.28万平方公里,占川渝总面积的36%,占西部的3.8%,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4%;区域人口:2006年9002.6万人,分别占川渝、西部、全国的82%、24.9%、6.85%;人口密度为518人/平方公里,远远高于西部地区53人/平方公里和全国134人/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分别是川渝、西部、全国2.68倍、9.77倍、3.78倍;每年仅在沿海打工的劳动者就多达1500万以上。水资源丰富: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年平均流量13680米/秒,年径流量为4233亿立方米。可开发量达1.03亿
本文标题:成渝经济区与北部湾经济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81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