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 文物的前世今生演讲稿范文_文物历史故事【范例4篇】
1/7文物的前世今生演讲稿范文_文物历史故事【范例4篇】要写好演讲稿,首先必须要了解听众对象,了解他们的心理、愿望和要求是什么,使演讲有针对性,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你知道演讲稿如何写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分享的“文物的前世今生演讲稿范文_文物历史故事【范例4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文物的前世今生演讲稿文物历史故事【第一篇】一双与众不同的草鞋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珍藏着一双与众不同的草鞋。这双草鞋编得细密、周正,不但有鞋底,还编出了鞋帮,编鞋子用的不是粗粝的稻草,而是柔软细密的黄麻,黄麻里还细心地捻上了布条……草鞋的鞋尖上绑着小绣球,这两个小绣球是草鞋的主人谢志坚系上去的。谢志坚是于都县岭背镇燕溪村人,他14岁那年,家乡来了红军,他当过儿童团团长,当过侦察员。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于都的时候,谢志坚担任红一军团二师政委刘亚楼的警卫员。出发那天,于都河岸聚集了很多父老乡亲为红军送行,有送鸡蛋的,有送花生的,还有送草鞋和鞋垫的……当时,有个叫春秀的姑娘也在送行的队伍中,她是谢志坚的恋人。穿过拥挤的人群,春秀一眼看到了谢志坚,她三步并2/7作两步来到谢志坚身边,一把抱住他的胳膊,眼泪止不住地流。春秀给谢志坚带了香喷喷的茶叶蛋、金黄金黄的米果,还有一双黄麻编的草鞋。这双草鞋,是前一天晚上她连夜编制的。谢志坚紧紧攥着春秀的手说:“别哭,红军会回来的,我也会回来的,你放心地等待红军的好消息吧,我们很快就会打败反动派。”听了谢志坚的话,春秀一边擦眼泪一边点头说:“我会等。”谢志坚带着这双特殊的草鞋,带着春秀的深深情意告别了家乡,踏上了战斗征程。在长征路上,谢志坚非常爱惜这双草鞋,只穿过两次:一次是部队过金沙江,当地老百姓用船送红军过江时,让谢志坚想起了家乡人送红军过于都河的情景,想起了春秀送草鞋的情景,他便穿上春秀送的草鞋,渡过了金沙江;还有一次是强渡大渡河时,由于战斗激烈,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谢志坚心想死也不能与春秀的草鞋分开,于是他又一次穿上了这双草鞋。山盟海誓随着春秀编制的那双草鞋,一路征战。一个接一个硬仗,这双草鞋陪伴谢志坚一次次闯了过来。新中国成立后,谢志坚带着草鞋回到于都寻找春秀,可那个说“我会等”的姑娘早已不在人世。原来,当年红军走后不久,春秀就被敌人杀害了。20世纪80年代,谢志坚给草鞋绑上一对红心绣球,万分不舍地将其捐赠给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从此,纪念馆又多了一位常客。那双绣球草鞋,是谢志坚永远的惦念,也是无3/7数红军将士爱情的缩影。文物的前世今生演讲稿文物历史故事【第二篇】一盏温暖人心的马灯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陈列着一盏马灯。它虽然锈迹斑斑,但却记载着87年前一位名叫钟招子的母亲等待8个参加长征的儿子归来的故事。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根据中革xxx命令,由中革xxx、红军总部等机关组成的第一野战纵队和由xxx中央、xxx等机关组成的第二野战纵队,以及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于10月上、中旬分别从瑞金、兴国、宁都、石城等地,陆续进抵于都地域集结休整,进行兵员、武器弹药、粮款的补充,准备战略转移。10月17日傍晚至20日傍晚,中央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和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共万余人,先后在于都的8个主要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于都县银坑镇窖前村钟招子有10个儿子,其中8个儿子当了红军。就在那年10月,他们同时从家乡于都出发,参加长征,只留下年幼的曾林梅、曾林桃与母亲相依为命。送别时,钟招子对儿子们说:“一定要打胜仗,妈等你们回来。”丈夫早逝,钟招子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她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回家做家务。深夜,她就坐到老屋门前,点起一盏马灯,等待儿子们回家。等啊、等啊,眼泪流干了,青丝变白发,4/7也没有等来儿子们的身影。后来,钟招子把眼睛哭瞎了,但她依然每天点亮马灯,坐在石阶上等待儿子。她想用微弱的灯光,照亮儿子回家的路,也让他们看清妈妈的模样。“我眼睛看不见了,但马灯不能灭,要让儿子看清回家的路。”1949年,人民解放军进驻于都。钟招子守候在队伍的必经之路上,一次次询问,一次次失望,整整三天三夜。她心里明白:儿子们已凶多吉少。后来,她和两个儿子一起,在村后竹篙岭的大树下,修了一座空坟冢。每逢清明节,她都会带领全家人前来插香祭奠。如今,祭奠形式和地点没有变,只是在原来的坟边又多了一座坟——伟大母亲钟招子的坟。1960年,她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人世。弥留之际,她嘴里反复念叨:“把我埋在儿子们身边……”长征路上,不知道有多少母亲,为远行的儿女点亮一盏灯;也不知道有多少儿女再也没有机会,见到灯光里的母亲。那些没有归来的儿女,用他们的鲜血铺就了通往胜利的道路。而灯光里的母亲,虽然没有等到儿女的归来,却等来了新中国的诞生、繁荣和富强。文物的前世今生演讲稿文物历史故事【第三篇】一口带有枪眼的行军锅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展品中,一口锅格外显眼,吸5/7引了不少参观者。锅是铜质的,圆形,敞口,平底,口沿处铸有两个铜环拉手。“这是一口行军锅,还带有枪眼呢。”讲解员话音刚落,参观者个个睁大眼睛,好奇万分。接着,行军锅的故事把参观者带回到那段峥嵘岁月。时间追溯到1935年元宵节后的一天。一大早,驻扎在于都县黄麟乡井塘村的中央分局负责人项英,拎着一口锅对房东钟伦扬说:“老钟,部队要奔赴新的战场了,我们这次行军要轻装上阵。这几天,给你们家添了不少麻烦,这口锅就当作红军的一份礼物送给你们了。”推让再三,钟伦扬最终收下了这口行军锅。没想到红军走后不久,xxx军队气势汹汹地进了村,把全村的村民赶到晒谷场上集中训话,叫嚣着命令大家主动交出红军的伤病员和物品,否则一旦查出格杀勿论。见村民们都不吭声,xxx兵决定挨家挨户进行搜查。为了不让这口行军锅落入敌手,钟伦扬偷溜回家,从灶台上取下还热着的锅,背上它就往屋后的大山跑。“站住,站住,再跑就开枪了!”xxx兵发现有人往后山跑,举枪就朝钟伦扬开了一枪。只听“当”的一声,子弹打在锅上,钟伦扬应声倒地,xxx兵以为他被打死了,便没再追上来。幸运的是,子弹穿过锅并没有击中钟伦扬的要害,他只受了点轻伤。xxx军撤离后,钟伦扬把这口带有枪眼的行军锅背回家,6/7由于无法再使用,他便把这口锅珍藏起来留作纪念。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钟伦扬去世了,他的儿子钟正予将这口锅捐赠给了于都县博物馆。为了一口红军使用过的行军锅,于都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当年xxx总理曾说道:“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文物的前世今生演讲稿文物历史故事【第四篇】一件厚重的羊皮袄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件厚重而破旧的羊皮袄,军绿色的棉布内是厚厚的羊毛,胸前一排整齐的扣子……羊皮袄的主人是于都籍老红军曾广华,正是这件不寻常的羊皮袄,陪着他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枪林弹雨。曾广华是于都县银坑镇琵琶村人。1932年,28岁的他在于都县“扩红”征兵中踊跃报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他先是被分到游击队担任班长,后来分到红一方面军23师担任通讯员。在一次战斗中,由于表现出色,上级奖励他一件羊皮袄。他将这件羊皮袄当作自己的功勋,十分珍惜。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从于都出发,踏上了漫漫长征路,曾广华也跟随中央红军离开了家乡。此时,曾广华是炊事班的一名战士,负责部队的饮食。1935年6月,部队到达四川省境内的夹金山下,曾广华在附近的乡镇采买粮食,当地的一位老人得知他们要翻越夹金山,便叮嘱:“夹金山是座雪山,越往上越寒冷刺骨。翻山一定要多带衣服,在山上绝7/7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再累再冷也不能停下来……”“过雪山时,这件羊皮袄救了我父亲的命。”曾广华老人的儿子曾昭梁回忆着父亲告诉他的往事,夹金山山路崎岖狭窄,常年积雪,最浅地方的雪也能没过膝盖,刺骨的寒风吹得人浑身发抖,山上不时会有碗大的冰块夹杂着泥土滚落。一路上,不断有战友陷入积雪中,同伴伸手施救也跟着陷进去;有的战友想稍作休息,一坐下去就再也无法起来……再悲痛再疲惫,也不悲观不停步,曾广华靠身上的羊皮袄,最终翻越了雪山。长征结束后,曾广华留在延安,参加过南泥湾开荒,之后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1950年,从军18年的曾广华主动要求复员回家种田。1992年10月,老红军曾广华走完了他平凡而又辉煌的一生。羊皮袄、复员军人登记表、复员军人证明书、革命伤残军人证,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
本文标题:文物的前世今生演讲稿范文_文物历史故事【范例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892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