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3年《童趣》教案_童趣教案板书设计【热选5篇】
1/342023年《童趣》教案_童趣教案板书设计【热选5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该如何写较为完美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童趣》教案童趣教案板书设计【第一篇】《童趣》位于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是清代文学家沈复追忆童年生活的1文言散文,生动描述了观蚊成鹤、神游山林并鞭驱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本课是七年级学生上初中后将要学习的第1文言文,除了落实知识点外,学习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力争为后面逐渐加长加难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1文言文。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读懂课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兴趣,学好初中第1文言文对以后的文言文的学习帮助很大。《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2/34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本教案设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用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教师授之以法,让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2、学会运用“加字法”和“换字法”来翻译文言文。3、领会课文大意,理解文章叙事顺序。4、初步体味“物外之趣”。二、教学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2、发挥想象力和观察力,体味作者的“童趣”。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法:讲授法、朗读教学法。学法: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四、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故事导入法: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3/34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新的文章《童趣》。这是1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二)作者简介沈复(1763—?1822),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浮生六记》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童趣》教案童趣教案板书设计【第二篇】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童趣》是1文言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4/34生的体验和思考,《童趣》中作者回忆了童稚时代,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获得了许多“物外之趣”。阅读此文将引导学生体验人生。2教学目标与要求1)知识和能力: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提高朗读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2)过程和方法:设计朗读层次,从掌握字音—把握节奏—理解内容—复述背诵这样由浅入深逐层渐进。3)情感和态度: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学情分析初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对于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落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不搞文白对译,通过反复朗读把文言文学活显得尤为重要。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是实现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的一个有效方法。所以教师没有用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而是采用朗读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由浅入深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5/34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2、新课程重视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本课堂安排学生“体验生活,述说自己在童年时代有过的与作者一样的感悟”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所以课堂生动活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齐读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盘”“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瑶台镜”都已不是“朗月”本身,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物外之趣”是课文的关键语,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导入课文时借阐述“白玉盘”“瑶台镜”与“朗月”关系的时机解释“物外之趣”,这样就在形象中比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为整体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础。]2、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6/34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新的文章《童趣》。这是1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3、作者及作品简介沈复(1763~?)中国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一生为幕僚。《浮生六记》一部自传体作品。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浮生六记》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4、“文言文”知识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体,它与现代汉语同出于古代口语,因此,它的语义与语法的表现形式,大体一致,只是略有差异。文言文的特点:简洁,典雅。文言文的意义:继承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什么?信(正确),达(通顺),雅(文采)。文言文学习关键7/34a、熟读背诵(读准字音,读好停顿);b、用心领会(理清层次,把握内容);c、积累文言词汇(常用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成语,名句);d、能流畅地翻译课文(尽量直译)。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如何辨析古今词义的不同。古今词义的不同是指古代使用的直到今天仍然使用,但词义发生了很大变化的词。如“走”,古义为“跑”,现在指“行走”。同世间其他事物一样,语言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与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如果不加分辨地以今义解释古义,很容易造成误解、误读。古今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a.词义转移,即古代表示某个意义的词,现在表示另外的意义了。如“恨”,古义为遗憾,今义为仇恨。b.词义扩大,即指同一个词,现在所表示的意义比古代广泛。如“河”,原来特指黄河,现在泛指一般的河流。c.词义缩小,即指某个词在古代所表示的意义比现在广泛。如“谷”,古代泛指粮食一类,现在只指稻子或小米。d.感情色彩变化。另外,辨别古今词义还要注意古代合成词的雏形和现代汉语合成词的差别。学生自由朗读课文8/34文言文句子直译六法扩:单音词扩成现代汉语双音词。换: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留:古今通用的专用名词。删:句首尾的语气词、连词、副词。调:特殊句式调换顺序。补:省略内容或关联词补出来。二、课文学习分层朗读1读: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童稚(zhì)藐小(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云端(lì)怡然称快(yí)凹凸(āotū)土砾(lì)壑(hè)庞然大物(páng)癞虾蟆(làiháma)2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教师示范第二节朗读。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的停顿节奏。如: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9/34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秋毫:最细微的事物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多义词辨析以10/34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把观作青云白鹤观:景观观之正浓:看为项为之强因为以虫蚊为兽:作为舌一吐布二虫尽为所吞:被[其]见藐小物,必细察其纹理它的使其冲烟而飞鸣它们蹲其身代自己神游其中这个境界疏通文意3读:学生齐读课文并思索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学生寻找表述作者童趣的语句,这时教师指导落实文言词的意思。如学生找到描写童趣的句子:“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教师就趁机指导落实“素帐”“徐喷以烟”“冲烟”等语义……小结:“物外之趣”:观蚊之趣、观土墙花台之趣、观虫斗驱虾蟆之趣。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11/34分析第1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本领。“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这一段在全文里有何作用?总括。这一段总领并概括了作者童年时期时常有世以外的乐趣的原因,为下文的描述张本。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借助于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创造出来的,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用“把……想象成……”或者“把……看做……”或者“把……为……”的句式来归纳作者的童趣。(设计意图:根据学习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迁移的前提。)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第一件
本文标题:2023年《童趣》教案_童趣教案板书设计【热选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946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