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3年赤壁赋的教案【精编5篇】
1/332023年赤壁赋的教案【精编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我们该如何写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2023年赤壁赋的教案【精编5篇】”,欢迎大家参考下载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赤壁赋的教案【第一篇】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3熟读并背诵课文。1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2语言运用的妙处。三课时1、导入新课余秋雨先生有1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2/33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2、题解a、关于苏轼“三苏”苏询苏轼苏辙“苏黄”苏轼黄庭坚“苏辛”苏轼辛弃疾“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此外,苏轼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作者的复杂思想: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3/33b、苏轼文章的特点变幻无穷,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像力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c、关于“赋”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赋》,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掺用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如杜牧《阿房宫赋》3、赏析⑴朗诵正音,着重体会景与情及内在联系⑵学习第一段这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幽美境界,为全文定下悠扬和谐的音调。⒈划出写景的句字,形成一个整体画面清风徐来白露遗世独立乐游(赤壁)月出水波不兴水光羽化登仙画意诗情⒉景物特点澄清、幽美4/33⑵学习第二段这段描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萧声,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⒈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悲:客的萧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⒈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2.背诵课文3.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1、导入新课全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和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洞箫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重点便新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全文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2、学习第三段⑴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本段写客的问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甚悲伤⑵客是如何阐发当是的情怀的?触景伤情,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5/33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3、学习第四段⑴本段主要写什么?本段感情变为喜悦,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⑵作者如何阐述?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一眨眼就要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存的,应该轻物质重精神,执着于自己不朽的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⑶苏子听任自然的观点,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可取?(学生讨论)4、学习第五段⑴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⑵呼应开头,“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舟出东山”⑶此时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笑”说明什么?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6/331、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举酒属客2山川相繆3冯虚御风二、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①下江陵②、歌窈窕之章:③、顺流而东也: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2、形容词作名词击空明兮溯流光3、名词作状语东望武昌4、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5、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6、渺沧海之一粟三、文言句式(从文中找出并翻译)1判断句故一世之雄也7/3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2、倒装句:1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何为其然也?而又何羡乎2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3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寄蜉蝣于天地,相与枕藉乎舟中托遗响于悲风。4定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5主谓倒装句:渺渺兮予怀6省略句:举酒属客(省略主语)7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四、虚词“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根据所在句子的语气可分为:表疑问语气、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8/3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吗(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根据句意可翻译为“在、对、比、对于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于)(三)用在句中的表停顿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赤壁赋的教案【第二篇】1、学习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品鉴技巧之美。:3、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二课时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诗词发展的鼎盛时期。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擅天下”的美誉。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一下这位旷世奇才的佳作——《赤壁赋》。学生把在课前预习整理的材料进行交流。首先交流实词和虚词,把它们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在校教师及时作判断,给出正确的答案。(实词和虚词略)。9/33接着交流词类活用情况: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状语;东望武昌接着交流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的语言,字词和句式特点,全面解决的边面意思。第一段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样的景?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教师点拨: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果然秋景如画,风月无边,一路乐景。看了这样的文字,我们真的很佩服苏轼。第二段思考:1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明确: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2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10/33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4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学习第三段思考: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明确: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2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游景乐(以景动人)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水月”歌情悲(以情感人)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问理喜(以理警人)11/33赤壁赋的教案【第三篇】一、教材介绍《赤壁赋》是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的1讲读课文,是1以游赏山水为题材的辞赋,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语言精练优美、内容隽永深长。二、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重点文言实虚词。语文常识:苏轼,赋。2、学科能力:⑴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⑵欣赏写景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⑶学生阅读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3、教育性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4、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通过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形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三、教学总体安排本文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诵读,初步学习本文。12/33第二课时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第三课时文学鉴赏。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1、理解古代散文的抒情和议论。2、分析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1、布置预习:找出文中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概括第三、四段段意。2、课件准备:配乐赤壁泛舟图。一、导语设计播放画面优美的赤壁泛舟图幻灯片,并配放富有感情的配乐朗诵,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到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中,将学生带入一个愉悦而美好的情境,由此导入正课。二、指导学生完成以下三题1、画面中澄澈幽美的景色,文中是怎样描绘的?2、在这清幽的景色中,主人公(苏子)有怎样的活动?3、主人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活动?(以上三题的设计使学生由观看幻灯片的审美感知过渡到审美鉴赏,三道题衔接紧密,环环相扣,使学生认识并懂得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些规律性常识,即什么样的景色、情境会产生什么样的心情和举止。同时,三道题也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13/33三、指导学生完成本课的难点之一: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的播放赤壁泛舟图中客吹洞箫的片段幻灯,配之哀怨、伤感的旋律。然后质疑:1、客吹洞箫之音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2、客为什么会吹出这样的曲调?(幽美的景色、闲适的心态,苏子既诵且歌,可这个客为什么如此不识时务,奏出如此不和谐的音符?)(第1题训练重点是鉴赏作者对箫声的摹绘。第2题则重点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没有正误之分,错对之别,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发言,发挥他们作为鉴赏主体的作用,教师扮演领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做些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对于第2题,学生会出现这样几种理解:⑴是为了引出后文的主客问答,起过渡作用。⑵是为了与苏子从歌词中流露出的悲哀幽怨的感情相唱和。⑶箫声哀怨悲凉的音调是作者真实心情的流露。这几种认识都有道理,但都欠全面,教师可适当的点拨引导。四、指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写景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完成教学重点1、播放赤壁泛舟图中客曰片段幻灯,在哀怨、忧伤的旋14/33律中齐声诵读第三段。2、质疑设问:⑴概括客曰的意思。⑵找出第三段中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并说明它们之间是怎样联系到一起的。(第⑴题的设计在于鉴赏客的哀痛的思想感情,并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第⑵题的设计在于鉴赏艺术手法。找出相应的句子并不难,难点是说清它们有怎样的联系。)要点点拨:眼前的江水明月山川(写景);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议论);哀叹自身的渺小(抒情)。3、播放赤壁泛舟图苏子回答的片段幻灯,在优美的旋律中齐声诵读第四段。4、质疑设问:⑴用自己的话转述苏子的意思。⑵对苏子的这种认识作出评价。(设计这两道题,目的是鉴赏分析苏子的思想感情
本文标题:2023年赤壁赋的教案【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986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