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第一章回顾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原因。包含两方面内容。)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的含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生产力的涵义。两者的统一构成生产方式。(人类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作进一步的阐释。第一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生产的不断重复、不断更新就是社会再生产。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构成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生产关系看作是一个由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关系组成的体系。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P15)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P15)1、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生产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2、生产与消费的关系(P16)(1)生产决定消费。(2)消费也决定着生产。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二)生产与交换的关系(P16)1、生产决定交换。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生产——分工——交换)2、交换对生产也具有反作用。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产品需求增长→生产发展(三)生产和分配的关系(P16—17)两种分配:产品的分配资源的分配(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的分配、生产要素的分配、生产条件的分配)1、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决定分配的对象、分配的方式。2、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决定着生产。生产资料的分配就是确定生产资料是归某个阶级所有还是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问题。社会成员在社会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就是使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着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分配的性质,决定着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过程中的关系(P17)(一)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1、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所决定的2、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如管理者与直接生产者的关系)(二)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P17)1、是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2、是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3、是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三)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1、生产资料分配中人们之间的关系;2、产品分配过程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产品的分配原则、形式、方法等(四)消费从其内容看,有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生产消费直接属于生产过程。生活消费是劳动力再生产的过程。消费按其主体分,有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集团消费等等。生产关系主要通过社会经济制度来体现例如:分配关系即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体现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及收入分配制度上。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环节,分配关系主要表现为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以及居民内部分配关系。新闻背景:国民收入分配改革第二节所有制与产权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涵义狭义:就是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生产资料所有制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方面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其中,所有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体系的基础。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支配:是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使用:是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意义所有制是一个经济制度范畴。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P18)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在一个社会中,有多种所有制存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决定着该社会的性质。(三)所有权(P19)法律用语经济用语:所有权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拥有关系,也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依据所有权,人们实现其经济利益关系。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企业家才能的所有权(四)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区别与联系1、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2、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着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二、产权和产权制度(一)什么是产权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人们在生产资料上形成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处分、转让、收益等关系,受到成文或非成文的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在法权方面就分别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转让权和收益权。以上权利都同一定的财产关系相联系,也被称为财产权利、财产权或产权。(二)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P20)在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权利有如下规定:1、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2、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3、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特别关注产权的公有和私有的属性。(三)现代西方产权理论(P20)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出发点是私人产权,它所分析的产权与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的产权制度安排(P20)1、产权是人们在交易过程中获取的一定的收益权利,具有可转让的特征。产权界定的意义2、产权是由一组或一束权利组成的,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等,形成产权结构。第三节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一、生产力内涵(一)生产力概念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P21)(二)衡量生产力高低的指标1、基本指标:劳动生产率——劳动投入与产出之比。两种形式:(1)产出/单位劳动量,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劳动量/单位产品2、反映生产规模的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钢铁总产量等3、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如单位钢产量耗电(三)生产力要素生产力的三要素(实体性要素)(P21)1、劳动: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2、劳动对象:指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即劳动加工的对象。3、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就是生产资料。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P21)非实体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组织管理、制度安排等生产力是由一系列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按一定生产方式有机构成的系统。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演变(一)从生产工具看手工工具(阶段)→普通机器体系(阶段)→自动化机器体系(阶段)(二)从能源角度看人力、畜力→风力、水力→蒸汽、内燃、电力、矿物能源→新能源(三)从材料角度看天然材料和浅加工金属材料→深加工金属和化学材料→分子设计材料(四)人的因素角度体力型(经验型)→文化型(知识型)→科技型(创造型)三、第一生产力(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产生1、科学发现推动生产力革命2、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物化物化在生产资料上,改善其质量,提高其功能。物化在劳动者身上,完善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劳动效能。3、近代史上三次科技革命(二)劳动者: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劳动者是生产力诸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三)组织管理是重要的生产力第四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一)生产方式(P2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总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产生、发展、变化的。(五种生产方式)(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P25)1、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如何,决定或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的经济规律先进社会生产力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最新科学技术的生产力。(P25)二、制度创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影响(一)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P26)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二)调整生产关系的途径(P26)1、变革这一社会的根本制度,用新制度代替旧制度;2、在特定社会基本制度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对特定社会的经济体制进行调整,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具体制度进行重新安排或创新。(三)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阶段性与生产力的发展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过程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四)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P27)1、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2、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经济体制改革从本质上说,是在本质经济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对经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调整。(P27)其基本依据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内容包括:(1)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2)改革经济体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实现经济制度关系的本质要求。
本文标题:政治经济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99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