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填空1、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它研究的出发点。2、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万面,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4、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着生产关系的(社会性质),并决定着生产的(社会性质)。5、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着(决定)作用。但上层建筑一旦建立起来,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经济基础起着积极的(反作用)。6、经济规律是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是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运动的客观必然性。7、政治经济学是在(17世纪)初出现的,是由法国重商主义理论家(孟克莱田)在他的著作(《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称的。8、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代表人物则是英国的(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主要包含在他以毕生精力而写出的伟大大巨著(《资本论》)之中。10、(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二、选择1、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A)A生产力和上层建筑B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C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中人们的相互关系D生产资料所有制2、在生产力中起最根本作用的是(C)A生产资料B科学技术C人的劳动D生产工具3、生产关系是(BC)A反映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B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C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D反映人与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4、社会再生产中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表现为(AD)A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B生产和分配共同决定了交换和消费C交换和分配只在一定阶段上才属于社会再生产的内容D分配,交换和消费也对生产起着积极的反作用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表现为(BCD)A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B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C上层建筑随经济基础的变更而变更D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着决定作用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指的是(BC)A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一个独立的要素B生产力中人和物的因素都与科学技术相联系C科学技术通过劳动者的运用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D科学技术可以不通过人的劳动而形成现实的生产力7、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AC)A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B经济规律的自发作用总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不论人们对经济规律认识还是不认识,它都会按其本身的要求起作用D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ACD)A表明生产关系必然与生产力相联系的客观规律B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C人类社会中共有的经济规律D要求人类任何社会的生产关系都应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经济规律9,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B)Al5世纪末Bl7世纪中叶C19世纪初D重商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前10、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表明(ACD)A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B在阶级社会中政治经济学总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所以不能成为一门科学理论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D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物质利益,从而产生不同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第二章一、填空1、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生产力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既没有脱2、生产关系而独立存在的(生产力),也没有脱离生产力而独立发展的生产关系。3、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自身)的内在矛盾,是生产力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统一又相矛盾的运动。4、生产力发展规律是一个包括(生产力发展基本规律)和其它规律在内的规律体系。5、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可以表述为:通过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发展和最佳结合,以最可能少的(劳动支出)和(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品)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6、人类社会形态是逐步从(原始社会)发展为(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7、生产力标准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方面,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另一方面,生产力是判断(一个政府和政党)的社会作用及其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8、奴隶社会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野蛮)的人剥削人的社会经济制度,但奴隶社会促进了9、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10、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地主通过(封建地租)剥削农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役地租)发展为实物地租,最后发展为(货币)地租。1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就要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并纠正把生产当作(封闭系统)的陈旧观念。二、选择:1、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A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B生产关系的反作用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矛盾D生产力自身的内在矛盾2、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B)A自然规律B经济规律C工艺规律D社会发展规律3、经济规律是经济运动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BCD)A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B生产关系变化规律C生产力发展的规律D社会再生产运动规律4、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处于什么阶段,最终(D)A由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的意志决定的B由统治阶级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决定的C由生产关系的性质来决定D由生产力的发展来决定5、旧石器时代发展为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是(C)A石斧的发明和使用B火的发现和使用C石箭的发明D石刀的发明和使用6、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C)A新石器被广泛使用B铁器被广泛使用C青铜器被广泛使用D原始公社的解体7、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AB)A封建地主对农民进行封建地租剥削B封建地主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强制C封建地主占有主要生产资料土地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8、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是(ABC)A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B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很不发达C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D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还不够高9、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衡量标准是(C)A无产阶级政党是否发展壮大B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是否健全C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否发展D社会主义国家地位是否提高第三章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及运动规律一、填空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3.(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因素。4.价值形式就是(交换价值),它在历史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表现为四种形式,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5.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6.货币这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7.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8.纸币是价值符号,是(金属货币)的代表,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的。由于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叫(通货膨胀)。9.商品经济的一般特性表现为(社会性),自主性,(竞争性)和自发性。10.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11.竞争是商品生产者或需求者之间进行(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形式。有(商品交换)就有市场竞争。12.供求规律是指商品的(市场供给)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和趋于平衡的客观必然性。二、选择1、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BDA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必有价值B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存在为前提C凡是存在价值的东西都不存在使用价值D使用价值的存在可以不以价值存在为前提2、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CA具体劳动B脑力劳动C抽象劳动D体力劳动3、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是ACA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实质4、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BDA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B市场经济必须是商品经济C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没有联系D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5、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AA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万面B不同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万面C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次劳动D不同劳动过程中相同的劳动形式6、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BA货币具有使用价值B货币是商品,具有价值C货币是金银D货币能够分为若干等份7、两个在本质上没有区别的价值形式分别是CDA简单的价值形式B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8、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ABDA流通中的商品数量B商品的价格水平C商品被消费的快慢D货币流通速度9、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ACDA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B价格始终与价值相一致的C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D价值是价格的基础10、竞争是BCA资本主义经济所特有的范畴B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C和商品经济同时存在才D人类社会所共有的范畴第四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一填空1、资本流通公式是(G一W一G)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劳动者是丧失生产资料的无产者)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5、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能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6、雇佣工人的日劳动时间可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7、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8、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规律)9、资本主义生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简单协作)、(以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10、资本主义工资的两种基本形式是(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二、选择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DA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B劳动成为商品C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分离D劳动力成为商品2、剩余价值是由CA不变资本产生的B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C可变资本产生的D转化为资本的货币产生的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DA能创造物质产品B能形成价值C能创造剩余价值D能创造比劳动力商品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4、区别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CA按其使用价值的作用B按其价值的周转万式C按其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D按其物质形式的不同5、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表现为B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B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C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D剩余价值和不变资本的比率6、个别资本家所以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是为了BA生产相对剩余价值B追求超额剩余价值C降低劳动力的价值D生产绝对剩余价值7、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DA价值规律B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D剩余价值规律8、资本主义工资是BA工人劳动的全部报酬B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态C工人劳动以后领回的货币D工人劳动的价格9、相对工资是BA按工人所生产的产品数量计算的工资B雇佣工人的工资额和资本家的利润的对比C工人用货币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的工资D工人所得工资额同工人的劳动力价值的对比10、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DA提高部门的劳动生产率B把工资降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C减少剩余价值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的比例D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第五章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一、填空1、决定资本累积规模的因素之一是(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2、个别资本的扩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来实现的。3、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4、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剩余价值转化来的)
本文标题: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00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