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日本经济(一)经济发展概况(二)经济技术实力(三)处在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日本经济(四)存在的突出问题(五)现任政府经济政策与目标(六)日本型経営はどう変わるのか•日本经济导读•日本的经济在战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据日本经济企划厅的资料统计,1955~1986年的31年中,GNP(国民生产总额)增长38.8倍国民总资产增长90倍。•如此飞速的经济成长是与日本的各项经济政策有关的。首先在设备投资方面政府提倡技术革新,引进先进技术,其次以低息贷款优先发展工业园区建设,税制优惠政策等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日本的GNP在70年代初达到了世界第2位并持续至今。•日本政府经济主体构成的三要素(政府、企业、家庭)在日本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特别是在追求私企利益和社会公益两种经济并存的“混合经济”活动中起促进景气、保障雇佣以实现经济成长的调节作用。•在70-8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之后的日本产业结构:•1,高科技含量大的产业、家电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社会公共投资增大以及大批在海外建厂生产.•3,日本在农产品、木材和海产品的需求上对进口依赖性很大,目前已成为农产品的最大进口国之一。•另外,目前日本经济的特点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干,发挥中小企业创新和灵活的优势,由以前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转变为适应多样化需求的多品种少量生产和多品种少量消费。近年来,在一些尖端技术领域和风险企业的成功尤为瞩目。•日本经济的现状仍未完全脱离泡沫经济的崩溃所笼罩的阴影,甚至包括一些大银行和大保险公司由于难愈创伤而致使相继倒闭。为此,政府于1999年7月通过了一项经济计划,其中提到面前21世纪的三个课题。即①从大量生产型经济体制转化到适合多样化智能时代的经济社会;②提高生产力,维持经济活力,消除高龄化社会和劳动人口减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③克服环境制约,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经济社会。(一)经济发展概况1、从跳跃式赶超到长期萧条•在战后最初的10年里,日本在经济方面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恢了经济,二是进行了经济改革,实现了由统制(石原正义提出)经济向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转变。•日本将一场石油危机变成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契机,开始了向知识技术集约型经济的转变。(一)经济发展概况•2、人口与就业•2001年,日本总人口1.27亿.•日本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0.54亩(1998年数字)。由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大量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一)经济发展概况•3、产业•(1)第一产业–农林牧鱼•1)农林业•日本的农业(包括畜产),雇用人数297万人(2000年),占国内总生产(GDP)的1.4%(2000年)。日本农业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其特点是“三高三低”。现代化程度高,成本高,价格高.生产效率低,粮食自给率低,产品国际竞争力低•2)水产业•水产鱼类为日本人的主要蛋白质的来源,每人每日平均鱼的消费量(1999年)为188公克,这是美国、英国的3倍。日本水产业从业人员29万人,而鱼获量为638万公吨.•(2)第二产业矿业,建筑业,制造业•制造业是日本高度成长的主角,最近虽然在经济全体上的比重已呈下降,但是就业者•人数还是有1.321万人(2000年),占了国内总生产(GDP)的21.6%的比重。值得注•目的是,现在制造业正进行著结构性的改变与革新:从过去以钢铁及造船为中心,转•为汽车及产业机械、电子等产业,此外制造业整体上也逐渐的移转到高附加价值的技•术密集型的制品。•以下就主要的业种来做概观:••(2)第二产业矿业,建筑业,制造业•1)建设业•2)制造业•①钢铁业•②非铁金属产业•④家用电子电器产业•⑤电脑(电子计算机)、电子产业•⑥汽车产业•⑦造船业•⑧化学工业•⑨纤维工业•⑩制纸业、橡胶产业•⑾食品工业•(3)第三产业—商业,服务业•商业•金融、保险业•水电•餐饮•信息通讯业•服务(一)经济发展概况•4、对外贸易•日本必须在国际市场上换取所需要的原材料,日本对外贸易的基本格局是: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粮食、原材料、石油、煤炭等初级产品。•5、中日经济关系•自72年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间的经贸关系在不断发展。贸易形式也逐渐增多,从一般的商品贸易发展到加工贸易、补偿贸易、装配贸易、租赁贸易等多种形式。•对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日本国内有不同的看法,一种“中国威胁论”“中国机会论”•“中庸论”认为可以缩小与相邻发达国家见的经济差距减少偷度,跨国贩卖,绑架人口,偷窃等不安定因素,还可以有利于推进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6,企业经营特征•a)日本式的经营模式•综观二次大战后55年的日本经济及社会情势的历史,日本经济是从1945年战后的荒废与混乱之中,逐渐站稳脚步,而在1955年到1975年之间的日本经济的高度成长急速扩大期而言,可说日本式的经营模式是最为适合的经营模式。•一般认为日本式经营的特征有以下几项特征:•意思决定方式:依禀议制度或会议方式,来作出集体决策。•雇用关系:原则上至退休为止,维持雇用关系,在此期间薪资与职位之提升,按照能力及年资。•资本结构:借入资本远较自有资本比重高,例如向银行贷款筹措设备资金。•生产体制:装配工业如汽车工业、电机等零件大部分向公司外部的工场采购。设备工业如钢铁、化学等则将零件采购、设备操作等委托外部的公司(同一集团的系列公司)。•贸易依存度:原料依赖进口、制品出口等的产业,对海外的依存度很高。•b)有关企业决策的构造•日本大企业的决策的特征,有其集团性的性格特征。典型的决策方法,是将这一连串的事务流程称为禀议制度,现在的企业及官方一般都采用此方式。首先,计划的经办者将企划案以文书形式(征询书)制作后,从直属上司开始,按照组织的程序,依次取得上级的许可。此外,也会征求各相关部门各级负责人的同意,最后再经由决策者裁决。决策者依照提案的重要性,由社长、董事长,部门经理等作最后裁决。承认、裁决的批示则以盖章的方式进行,有时盖章人数会高达20人以上。现在这个制度也被简单化,也有的采用IT的互联网络来做电子化的决策,基本上还是具备相同的风格。•C)雇用关系的特征•战后,长期以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企业别职工工会被称为日本雇用制度的3个法宝。•日本聘雇关系的有以下个几特点:1,企业采用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做为新进人员。(定期采用)(采用标准)2采用与否是根据个人的基本条件决定,非按职务之需要而定。工作上需要的各项技能,在企业内训练。(企业内训练)3,雇用是雇用其人的全部生涯。(终身雇用)4,根据工作年资决定待遇。(年功序列)5,一家企业一个职工工会。(企业别组合)•这些是日本一般雇用的习惯,让欧美人士大为惊讶之馀,并引起他们的兴趣。•现在日本雇用的关系已呈现多样化,而传统上的特征已经有很大的改变,这也可以由下列诸现象来作观察。•○时薪雇员、外派雇员、自由零工等,以打工方式过活的年轻人,及在宅勤务的就业人员增加,造成雇用型态及雇用期间的多样化(时薪雇员、外派雇员等非正式职员的劳动者的比率,在2001年达到27.7%)。(中国雇佣关系也趋多元化)•○随著产业的信息化、软件化(服务业比重的扩大),造成劳动市场呈现流动化。•○薪资·升级制度,已正逐渐从年功序列型转向实力主义或成果主义。•d)年功序列·定期加薪•所谓年功序列是指随著工作年资的增长,薪资会提高,职位也随之上升。可是并不是仅依照年龄及工作年资就划一的决定待遇及资格,而是在终身雇用的惯行制度之下,依长期的能力及业绩来决定薪资的差别待遇的制度。•年功序列的功罪•此制度在日本高度成长期发挥了预期的效果。但是也内藏着下列的几个负面。•①纵使具备能力而又有业绩的员工,如果未达到最低工作年资,亦不能升迁或得到其所期待的待遇,因而产生不公平感。•②另一方面,如果可安稳过日子,而且还有不错的待遇及保障,由于安逸会造成缺乏自我启发或改善业务效率的意欲。•③随著员工的高龄化,但又不能够贡献于企业,造成与执行能力不成比例的总人事费用持续增加。•e)工作时间•日本劳工每年总工作时间,于1960年时为2426小时达到最高点,到了2000年,则下降到1854小时,这是因为经济上,已经达到丰足的境界,因此社会上也希望更享受生活,同时也与日本政府在1980年以来积极地缩短工作时数的背景有关。具体而言如下:•1)1987年,修正了40年未曾修改的劳动基准法,由原来每周工作48小时,改为按阶段逐渐下降至40小时。•2)1988年,日本政府订定与世界共生——日本经济运营五年计划及规定了其他关连计划,计划中指出为实现每周工作40小时,年度实际工作总时数,尽最大的可能降低为全年1800小时,为了达成此一目标,必须完全实施周休二日工资制,每年有薪休假20日(须确实休假)及减少加班时数等。•f)薪资水平•在日本,员工数30人以上企业,月薪平均约28万5000日元如包括每年二次奖金则平均月薪约39万7400日元(2001年)。•日本的薪资特征是大企业与中企业有很大差异,并且年资长,薪资也高。因此有年资续薪的倾向。•拿薪资作国际性比较,依各国汇率来计算,日本薪资水平已非常高,制造业生产劳工的薪资,与欧美诸国的水平相当。在上述的情况下,造成日本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日渐衰弱,而国内市场则造成进口产品、农产品等大举入侵,与亚洲各国的贸易摩擦也逐渐显现。此外。日本国内也忧心企业为了追求低廉的劳动成本而稳住海外,造成产业空洞化。•g)通勤方式•大都市中的通勤方式,以公营或民营之电车、公共汽车为主,自用小客车很少。自用小客车少的原因,加上都市人口集中,通勤电车与公车都非常拥挤。由于许多住家由都市中心往郊区扩散,因此通勤时间都很长,仅单程即需1小时半以上者超过半数。因而甚至偏远地区利用新干线通勤者人数也与日俱增,近来已有部分企业允许以新干线通勤并负担其费用。•大都市以外的工厂,通勤则大都利用自家用的小客车或专用的通勤巴士,相当方便。•h)在日本的外国人劳动者•根据日本的出入境管理法及难民认定法除了船舶、飞机之服务人员以外,在日居留资格均有其限制。不允许以赴日工作为由入境。对从事贸易、教育、外国宗教团体派遣到日本从事宗教活动者、新闻从业员及被聘请的技术专家等,签证每次可居留三年;留学生、文化活动者,熟练技术员,演艺人员,运动员等.签证最长每次核可居留一年,观光客最长为90天.•(二)经济技术实力近十多年来,虽然日本经济一直不景气,但它依然是当今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1经济总规模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2人均经济水平居主要发达国家之首(满意度80%)3世界一流的制造技术日本经济的强大主要在于其制造业的发达。日本主要工业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已赶上甚至超过了美国。1990年,日本拥有的机器人约是美国和德国总和的4倍。4研发投入居发达国家前列.5对外收支顺差居世界第一(国际收支顺差或称国际收支盈余即是指某一国在国际收支上入大于出,而国际收支一般是用美元结算,这种结算是在银行之间进行的,但是美元除在美国外其他国家不能直接流通,我国央行就将顺差多出来的美元储备起来,而发行3倍于储备左右(我国就是这样)的本国货币,以维持货币流通量的平衡。顺差越多外汇储备自然就会增长的越多。)6外汇储备最多7世界最大纯债权国(三)处在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日本经济•日本近10年来的经济低迷,对此提出了许多经济问题。•1,如何有效监测和预防泡沫经济•2,如何解决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3,如何恰当运用积极财政政策的问题等等。(三)处在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日本经济•日本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有其客观必然性。•1,后发展效应消失。•2、原有经济技术结构下的发展已达到极限.•3、百余年未遇的大转折。•鹦鹉---黔驴---河豚(四)存在的突出问题•长期以来,日本经济中积累了不少问题。诸如泡沫经济的能量,绝非短时间内所能聚集;庞大的政府债务、金融体制的缺陷、银行经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都不是最近10年才发生的。只是由于过去日本经济增长较快,对这些问题没能引起足够的注意。即使在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日本政府也没有真正认识到产生问题的根源所在,仍试图用传统的政策手段振兴经济,结果反而使问题更加严重。
本文标题:日本的经济情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1062 .html